市值冲破万亿美元!英伟达成功创造历史的优势在哪里?
5月30日美股盘前,英伟达市值冲破万亿美元,成为美股有史以来首个市值触及1万亿美元的芯片公司,创造了历史。

在最近的人工智能浪潮中,英伟达公司无疑是站在风口浪尖的一家公司,其风头之劲,甚至在最近压过了ChatGPT的东家微软。而英伟达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其广受人工智能领域追捧的芯片产品。
微软亚洲的高级研究员张弋近期在播客节目中感叹,现在居然到了整个地球都拿不出足够的A100芯片的奇怪场景。一年前,几乎无人料到这一情形。这也让英伟达的业绩一路高歌,股价更是节节高升。
英伟达凭什么赌赢了大趋势?
世上芯片千千万,为何只有英伟达的芯片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独一无二的玩家?而英伟达这一向来在显卡称霸的公司,又为何能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打下这么大的一片江山?
据财联社,1999年,初露头角的英伟达首次推出了GPU这一概念。在此之前,包括英特尔在内的CPU厂商都坚信图形处理是CPU的活,CPU干的事情越多越好,将图形工作独立到另一附属处理器上的想法十分鸡肋。
当时,图形应用领域中又以搞游戏的日本厂商话语权最重。日系主机的CPU很强,大部分开发工作都集中于CPU之上,因此GPU并没有得到多少市场空间。
转机在于,不服气的微软想要冲击属于日本厂商的行业领先地位,其开发出了Direct X这一标准化的API图形接口,此后大量的图形功能从CPU里面移植出来,转到GPU之上。加上微软另一产品Xbox的推出,其CPU、GPU各司其职的搭配,打破了行业内CPU芯片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英伟达是当年硬件领域唯几跟着微软旗帜前进的公司,并在GPU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

此后,微软又推动了另一次变革,引入统一渲染技术,即让GPU将图形绘制的顶点计算和之后的渲染两个步骤进行合并。它和显卡领域另一知名公司ATI合作了GPU Xenos,成功应用了这一技术。
统一渲染只是图形应用上的一步,但却给英伟达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可以说是英伟达在后来GPU发展,甚至介入深度学习领域中的起点。
在看到统一渲染架构之后,英伟达果断的把自己从前的GPU架构推倒重来。其GPU流处理器被进行了细致的分组,变成一个个小型流处理器且能单独运行,解决了流处理器此前被绑定无法独立运行而被迫闲置的问题。
这奠定了英伟达后来革命性CUDA架构的出世。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竞争对手ATI却因为早期没有投入硬件架构变革,沿用过去的串行设计,沉没成本越来越高,让其革新变得越来越难且越来越贵,最后成功被英伟达挤出显卡市场。
2003年,“快速迭代,不断试错”的英伟达搞了一个不受欢迎的项目。其开发了一款Soc芯片,将基于ARM架构的CPU与自己的GPU集成在一起。自Soc芯片之后,英伟达每隔几年都发布一些芯片。2015年,其推出了Tegra K1,使用Arm公版CPU和自己的开普勒架构GPU,但由于功耗和发热皆不尽人意,对大部分使用者来说很是折磨。
但业内人士却对这些挫折十分认可。一位投资人曾指出,英伟达在守住GPU基本盘的同时,不断在新的领域伸出触角,并让无数买它显卡的人陪它分摊成本。他还称赞道,虽然英伟达的很多东西,如CUDA在一段时间内看不到落地的场景,但在试错过程中它建立起了完整的生态,并在一股新风向袭来的时候,成功站上了风口。

在任何领域上,创新一项技术都不可必免的会遭受一些挫折,就比如赛立复为了突破NADH的稳定性这一难题经历了多年的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才终于成功制备出稳定性能和吸收效率都比较高的NADH口服片——赛立复NADH(力活元),率先解决了这个困扰科研界已久的难题。奠定了领先行业的基础,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亘古不变的“长寿”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这何尝不是下一个“英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