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真正的伪战神:朱棣的最佳战友,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
提起纸上谈兵的赵括,几乎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么一个败家子,赵军40万人败在他手上,成就了他个人千古空谈的名声。而巍巍大明也出了这么一个影响历史走向的人,他在数月之内就败掉60万军队,简直败的不屈不挠,败出新姿势新高度。

编辑
李景隆出身显贵,系朱重八外甥李文忠之子,袭曹国公爵位,论辈分得叫朱棣表叔。在老朱大杀功臣之后,原本名将如云的大明留给朱允文的只剩一个善守的老将耿炳文。耿老将军守城那是没话说,但要平叛就不能指望只守不攻的战术,因此自从皇叔朱棣兴兵后,朱允文就一直催促耿炳文率部出击,但耿炳文一出城作战就被朱棣小胜,朱允文一着急就撤换下老将耿炳文。老将撤下后,由谁领兵出战呢,回顾满朝文武,有资历有名望的也只有李景隆了。
这景隆老弟年轻时跟赵括一样喜读兵书,再加上出身显贵,气质非凡。当年老朱还活着时,就相当欣赏这个外甥,便对其委以重任,派他到湖广、陕西、河南等地练兵,除了练兵,还负责对外贸易,因功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这履历和出身,简直是领兵讨逆的不二人选。建元元年(1399年)八月,对李景隆寄予厚望的建文帝加封其为大将军,统兵50万,全权指挥。朱允炆将大明的本钱交给李景隆,并亲自为其送行,可以说寄予厚望。

编辑
九月十一日,李景隆大军抵达德州,之后又汇合耿炳文的部队,仗着兵强马壮,开始直扑北平,准备一举灭掉燕王。此时李景隆恰恰捡到一个好机会,朱棣出兵大宁未归,城中仅有其子朱高炽和少数部将留守。在李景隆的指挥下,南军发起进攻,朱高炽和朱棣的老婆徐锦曦顽强坚守,全城妇女也被发动起来协助守城。李景隆虽重兵在握,依然无法攻下北平,战事进入相持局面。
李景隆部将瞿能见状,亲率1000多名勇士猛攻西边彰义门,北平城防被打出一个豁口。此时只要李景隆一声令下,全军向豁口出击,则北平旦夕可下,但李景隆不想被部将夺得首功,竟然不派兵支援,导致朱高炽率军从容将缺口堵上,友军皆坐视不理贻误战机,瞿能此情此景只能仰天长叹。
当天晚上,气温骤降,朱高炽令士兵在城墙泼水,一夜之间,北平重新成为坚城。第二天,当南军发起进攻之时,才发现光滑的城墙根本无法爬城,就这样,50万大军望城兴叹。当李景隆战撤不定时,朱棣主力大军赶回了北平。此时南军面对寒冷和久战不胜士气低迷,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南军粮草此时也陷于短缺之中,李景隆大军更加无心恋战,但朱棣却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南军大败,李景隆带领余部逃到山东德州。
朱棣追击至德州,李景隆坚守不出,于是朱棣引兵进攻大同,李景隆出兵增援,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赶到大同,但朱棣已经撤军。于是李景隆继续率军追击朱棣到居庸关,结果连个人影都看不到,反而南军一路行军冻死、冻伤无数。

编辑
1400年四月,李景隆汇合其他各路南军集结兵力达60万人,声势更加浩大。四月二十四日,南军与朱棣在河间白沟河发生遭遇战。南军兵力远远超过朱棣数倍,朱棣军队马上就要寡不敌众,活捉朱棣在此一举,然而关健时刻李景隆部下的陈暝竟然见天色已晚,收兵回营。第二天两军继续交战,瞿能率军奋力出击,直逼朱棣军前,朱棣大声呼叫部下增援自己,南军迟疑,朱棣再次逃脱。
瞿能等人不甘心朱棣逃脱,率领部下追击朱棣,南军将领俞通渊、滕聚等人亦加入追击行列,一时间,南军士气大振,活捉朱棣就在此时。正在此紧要关头,南军帅旗竟突然被风吹折,各部将士瞬间不知所措,朱棣反而趁机反击,挥师猛攻。原本追击朱棣的瞿能父子、俞通渊、滕聚等南军将领陷入重围,力战身亡。李景隆见势头不妙,仓皇逃跑,主帅临阵逃跑,南军大乱,朱棣挥军紧追,南军伤亡惨重,死伤数十万人。
李景隆逃至德州,已成惊弓之鸟,不待北军追及便连夜向济南逃窜,朱棣兵不血刃占领德州,又继续追击。数日后,李景隆残军十万再次和朱棣交锋,士气低落的南军很快被击溃,李景隆成光杆司令坐困济南。朱棣进攻济南三个月,被铁铉、高巍、盛庸所败,北军这才撤回北平休战。
李景隆败光60万大军后数月,朱允炆招其回京,鉴于李景隆本人皇亲身份,也未治其罪。但李景隆却在朱棣奔袭南京时打开城门,引敌入城,最终让朱允炆彻底丢掉了江山。朱棣登上帝位不久后,李景隆一度被委以重任,但很快就被众官弹劾,其爵位被剥夺。朱棣以谋反之名将其抄家,全家软禁,李景隆最终郁郁而终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