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评鉴-王恭 字孝伯

王恭 字孝伯

王恭(?-398年10月13日),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外戚,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晋朝名士王濛孙。王恭年轻时就有美誉,有过人情操,且自负才能和家族地位,常有担当宰相、辅臣的愿望。王恭在当时与同族的王忱齐名,并仰慕刘惔。晋孝武帝当时十分信任王恭以及王珣、殷仲堪、郗恢等人,但当时王国宝附和并讨好司马道子,却与王珣等人不和。孝武帝就让王恭、郗恢等人出外作外藩,以州府武力作外援,屏卫王珣等人。王恭于是在太元十五年(390年)获授命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去世,晋安帝继位,司马道子执掌朝政。当时司马道子宠王国宝,机要朝权都交给王国宝,故此引起王恭大大不满,常直言指斥,而司马道子亦深深忌惮和怨恨王恭。次年,王恭联合荆州刺史殷仲堪一起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但求息事宁人,于是将罪责全推给王国宝,赐死王国宝和王绪,向王恭谢罪,王恭遂还镇京口。
隆安二年(398年),司马道子命王愉为江州刺史,并割本属庾楷的豫州四郡让王愉都督。此举触怒了庾楷。他派儿子庾鸿劝说王恭讨伐司马尚之兄弟,王恭听从并联结桓玄与殷仲堪,而二人则推王恭为盟主,刻日同取建康。
当时王恭自恃才能和家族地位,虽然侍仗刘牢之,但还是待他如同部曲将般。司马道子的世子司马元显看穿这点,命人策反刘牢之。结果刘牢之投降朝廷,并命儿子刘敬宣等率军进攻王恭。王恭被击败后,在逃跑路上被捕。
王恭被押送建康后,于倪塘被处斩。王恭临行刑前仍整理须鬓,神色自若,对监刑的人说:“我暗于信人,所以至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邪!但令百世之下知有王恭耳。”后来桓玄执掌朝政时上表为王恭平反,朝廷追赠侍中、太保,赐谥号为忠简。
统帅 D
(王恭无以为能。)
武力 D
(王恭久不骑乘,髀生疮,不复能去。)
军谋 D
(王恭不善将略。)
智略 C
(王恭为性不弘,以暗于机会。国宝就诛,而晋阳犹起。是以仲堪侥幸,佺期无状,雅志多隙,佳兵不和,足以亡身,不足以静乱也。)
内政 C+
(王恭自在北府,虽以简惠为政,然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魅力 B+
(王恭少有美誉,人多爱悦,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谢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然自矜贵,与下殊隔。虽杖牢之为爪牙,但以行阵武将相遇,礼之甚薄。牢之负其才能,深怀耻恨。及兵败受刑,恭犹诵佛经,自理须鬓,神无惧容,谓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但令百代之下知有王恭耳。”家无财帛,唯书籍而已,为识者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