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真的有趣—英专生宝妈接连通过三笔和二笔|2022年CATTI备考经验

——summer
序
这是我读过最有趣的经验帖之一。
文章仿佛在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开头的寥寥数笔,不仅勾勒出了作者的性格,也展示出了其良好的文笔。
研究翻译史时,我发现近代开始,中国语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清末民初之时,主流的文风还是以浅近文言为主,但没过多少年,到了五四新文化时期,有很多新的文化旗手,则视传统的一些修辞手法为洪水猛兽,深恶痛绝地和要其划清界限。
胡适就是典型的代表,虽然其《文学改良刍议》号召“不仿古人”,但文中有一大半还是用文言所写。不过几个月后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则真的是尽量选用白话。
鲁迅初拿译笔时,也是颇有林纾之风,待到新文化时期,也是尽量用白话去写。
风水轮流转。滥用一些传统的修辞方法往往容易将文章写成套话。这些东西千篇一律,大同小异,落前人窠臼,守以往成规。比如见帅哥即是“相貌伟岸、面如冠玉”,遇美女无不“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但完全摒弃传统的东西,也是矫枉过正。所以我们的语文后来又回来了一些。
纯粹的文言,多数今人写不出,也读不懂,但想要有文采的文章,必须还得是有点“文言”的东西。文白相加往往更容易写出所谓的“文采”,所以不少文章文采,会掉书袋式地区堆砌成语(本人也经常不能免俗)。
如果能用普通的大白话(不是说完全不用成语),不去堆砌辞藻,几笔就能写得帅哥呼之欲出,美女跃然纸上的话,那么这个人不仅需要灵魂足够有趣,也需要文笔足够优秀。
今天这位宝妈的文章,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无怪乎,她明明是英语专业的,却能将日语学成这样。明明嘴上说着时间不够,精力不够,却能连续过关斩将,这都是因为她足够有趣,又足够聪明。
期待这位宝妈老师今后还能继续投稿,不仅是分享经验,更算是提点我们——高手就在身边,神人不曾远离。
最后,恭喜通过考试。
(封面我就直接借用宝妈老师拍的菩萨照片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抱一抱“佛脚”)
唯斯
写在前面
今年的CATTI开奖日,我正顶着毒辣的日头和家人普陀山玩,估摸着CATTI该出成绩了,我参拜的时候,比平常又多添了两分诚心,毕竟我刚好这么巧在佛脚下,说什么也要临时抱一下佛脚不是。

10点02分,参拜完普济寺后,我在一片香火缭绕的氛围中,淡定掏出手机查分。查完手机看到分数,我不由嗷嗷叫了两嗓子,来表达心中的激动。
香客纷纷侧目,家人赶紧走开几步离我远些,免得丢脸。不知道是我佛慈悲,还是阅卷老师大发善心,我居然过了……

先来说下我的情况,我是一个宝妈,早已离开校园,全职沉浸式带娃多年。孩子进了幼儿园后,我突然觉得属于自己的世界已经荒芜到什么都不剩了,为了活得励志点,我于是又捡起了书本。
我是个英专生,二外是日语,大四的时候英语过了八级,日语过了一级。在英语和日语中权衡了一番后,我觉得我学日语可能更契合我,所以我打算在日语这条道上更加精进些。
今年是我第二次写经验贴,去年顺利通过三笔,给了我很大鼓舞,所以今年继续冲二笔,说实话,这次能过还是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因为在忙其他杂事,所以我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在二笔的备考上,考前准备很不充分,这一点不值得借鉴。
我这次二笔的考前,只是把历年的真题做了一遍,了解了一下二笔的难易度。考前刷真题是我从JLPT等级考试开始养成的习惯,因为真题真的很重要,它除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考试的难易度之外,还可以了解题型,出题范围以及CATTI的翻译风格。就我而言,如果不刷真题,无异于那个拒绝拿兵器上钢锯岭的大兵戴斯蒙德,要么成为传奇,要么成为炮灰。
CATTI分综合和实务两个单元,我把综合部分全部做下来,基本每年分数都能达到70以上,所以综合我没放太多精力。对我来说难点向来都是在实务部分,不可控的要素太多。而且二笔实务的分值比例不同于三笔,三笔日译中占分高,而二笔中译日占分多。而我最最不擅长的就是中译日,所以备考时我把重点都放在了中译日上面。
我把历年真题的中译日部分都逐句写下来,然后逐句翻译,然后比对原文,这时候自学的苦恼以及劣势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没有一起学习的伙伴,所以每当我的译文和原文出入较大时,我自己觉得翻译的没毛病,不想向原文妥协时,我就不知道这么翻究竟行不行。所以备考时,有小伙伴一起集思广益,或是有个老师,大神能从旁指点一二,还是很可贵的。
历年真题中,政经类的翻译还中规中矩些,我翻译出来的还不至于太离谱,一到文学类翻译,有些照着字面翻不出来的,就需要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来意译下,感觉对比译文一看,一夜又被打回解放前,回到刚开始做翻译练习时那种,“翻的什么玩意儿”的状态了。不过,好在这次的二笔没有出现文学翻译,不然我怕就没那么幸运能过了。
此外,唯二算得上备考的是我报了瑞译2022视译听译训练营的课,此前我没有接触过视译,听译也刚开始起步练习,以至于唯斯老师一上来那篇视译文章的难度吓了我一跳,慢慢的适应了课程的模式和难度之后,我发现我的速度又上不去,往往上麦的人已经翻译完了,我还在那里还没想好要怎么翻。每次看到群里的勇士们都在那里奋力抢麦,我却只能龟缩在角落里降低存在感。
虽然视译、听译看起来跟笔译关系不大,但是翻译的能力都是互通的,视译、听译都是要求对日语的快速反应,而CATTI毕竟是一场考试,它在保证翻译质量同时,也要保障翻译速度。上完瑞译的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翻译速度和分析句子的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次二笔考试,我居然翻得比三笔还快。翻译课上,不同的小伙伴们对一个句子都给出了自己不同的翻译思路,让我有了借鉴,使我在翻译的时候也稍稍放开了胆子。
最后我再说说我对今年二笔考试的感悟,考场还是一如既往的远,考点安排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科学,完美的避开了我近在家门口车程10分钟的考点,又让我跨过整个杭州去赶考。考完拖着疲惫的身躯,发木的脑袋,以及两本比砖头还厚的词典,回到家天都快黑了,CATTI考试真是完美诠释了什么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今年综合部分给我的感觉是,选择题难易度大差不差,而阅读要比往年难,对比三笔的阅读,我觉得这难度可能不是上升了个台阶,而是上升了个跳水台。看到坐我旁边的三笔小哥一个小时就做完了题,我不由想到去年的三笔的自己。
鉴于去年时间太多,闲的发慌,手欠改错了3个,今年我暗自决定选择题尽量审清题目,一遍过不再回头检查。把重点放在阅读上,一是今年的阅读理解我实在理解的有点辛苦,二是阅读题分值大,要尽量减少错误率。事实证明这个策略还是管用的。
下午考实务,两篇日翻中,老样子,第一篇简单点,第二篇略难点,第一篇通篇很好理解,就是被惯用语“宵惑いの朝寝坊”卡住了,另外单词“メタボ”也翻译错了,作为一个英专生我很羞愧,我平时练习日语翻译时也见到过这个单词,考试时却只剩下似曾相识的感觉,怎么都记不起来,可见还是没有及时回顾学过的知识。
第二篇文章中那个“リコー”成了我的痛点,我实在推测不出来这个“リコー”是个什么东西,这个“リコー”一共出现了两次,让我痛失了两个句子,后来上平台问网友,才知道是个公司名。
两篇中翻日,一看到文章我就笑了,“哇塞,好多四个字、四个字的句子,这么壮观我还是头一次见。”我当时的心情大概就跟小燕子看到《礼运·大同篇》的心情差不多。好在这些四字句的中文意思我还能理解,于是硬着头皮照字面翻。后来刷社交平台看到一个姐妹带的小字典上能查到这些四字句,着实把我羡慕了一番,真替扛着那两本字典跑来跑去的自己不值。总体来说,整场考下来,除了自己学艺不精,力有不逮,这次的CATTI也没什么很出格的地方。
最后,还是很感谢瑞译的帮助,也感谢唯斯老师和阿徹老师上课时的耐心解答。在瑞译看到了很多优秀的学员,他们的认真努力也给了我很多激励鼓舞,备考路上难免容易松懈,寂寞,瑞译亦师亦友的在侧,也让我有种找到组织的感觉,祝愿瑞译将来能走的更远更好,各位瑞译的学友们也能有达成自己的心之所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