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尚平日记,2023-1-8,托叔的故事一个西班牙语新尝试
最大的突破当然是晚上《托叔的故事》西班牙语阅读课开张了。不过我其实更受触动的是跟两个学生交流当中的体会。总的来说,她们的生活中除了工作,还有追剧跟课程,课程我指的不是我自己这个。有一个香港学生是花钱学的法语,也是个JDT,学法语是出于爱好,然后只要那个老师不退休就一路学下去。另一个虽然只是在自己前老板那里学了点西班牙语,但显然看过的东西也不少。如果只是当她学过一点点皮毛就有点小瞧她了。或许没有很具体地学过语法,但她花在这个东西上的时间可不见得比我少,毕竟我只是把它当我那六七个语言分之一,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那三个(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之一,而她则基本上就这一个。我能突然听到她们一下就兴奋了,或许是跟某个剧连上了,或者跟某个以前的课程同学连上了。突然一下的兴奋爆发会让我觉得有点惊着了,不过这或许就是20来岁的人跟年近中年的我的差别。只要还在无伤大雅的范围内,倒也没啥,我对她们也是一种难得的社会观察。
在从安亭回来的路上,我现在习惯开着直播聊,说说这天的主要收获,有点像是一个口头版的“唐尚平日记”。其实这种效果反而比落实到文字上好也不一定,因为有些东西写下来可能意思就不对了,或者不够到位了。我想起在交流中香港的那个学生突然问我的,为什么不学阿拉伯语,我倒是很想问,为什么要学阿拉伯语。全世界几千门语言,为什么非阿拉伯语不可呢?她的说法是,因为学会了可以跟很多人聊天。那我真不羡慕,我学这些语言的目标只是能拿来玩玩,读点小东西就够了。而几千门语言要学那个有点随缘,比方或许某个时候突然遇到点什么,也许是一段际会——听到个段子、遇到个对话、影视片段,我就会想去更多了解。但我不会想让别人给自己布置个任务,比方今年你该学个啥,明年你该学个啥,然后能给我排队到80岁去。
需要花精力的能够填补国内一项空白的东西我会比较感兴趣。比方拉丁语那边我希望能够构建的不仅仅是一个礼拜2小时的课程,而是一个体系,一个立体的东西。这样去想就会觉得挺有干劲。
与晚上这出相比,下午的两个课就不太够看了,缺乏这种戏剧冲突,显得四平八稳。上海这轮的西班牙语基础的学生其实比前几轮的都较真一些,一方面是她的接受能力以及已有的基础来说比较薄弱,就需要我花更多的力气,而且有些意想不到的地方,不是问题的问题就被反刍出来了。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总体来说。每一轮需要有每一轮的进步,我也不希望只是简单重复,而是要有明显的新的收获与提升才对。
从长远来说,都是为了以后、下一轮、下一波人,能够做得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