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涨薪幅度28%、人均营收1000万,怎么这些企业开卷了-善世集团
据Layoffs.fyi网站统计,截至2023年11月初,全球已有1000多家科技公司宣布裁员,涉及员工总数近25万人,超过了去年全年的16万人!哪怕是现在,还有一些企业在陆续公布裁员通知。
▲ 截至2023年11月初的数据
不仅如此,金融、科技、通信等行业同步开展降薪动作,要么直接向员工和高管的工资开刀,要么取消车补、餐补等福利,变相降薪。很多人好奇,疫情后修复阶段的经济肉眼可见地向好,为何还有国内外企业选择裁员降薪?
这好比一个人“大病初愈”后重新进入长跑,没钱买加速装备的情况下,只能把身上最重的东西卸下来,方便轻装上阵。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成本就是占比最大、负担最重的部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针对国内13764家企业的调研数据显示,57.3%的企业人力成本占总成本30%以上。恢复元气需要时间,既然企业没有条件加大投入发展业务,退一步看,裁员降薪无疑是降低成本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了。
▲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针对国内13764家企业的调研数据
01
我裁员降薪,你扩招涨薪,这么卷?
不过,就在同行异业“紧衣缩食”的时候,居然有几家企业冒头涨薪!最广为热议的就是优衣库。从今年10月开始,优衣库中国针对北上广深的店铺全职员工和实习生,以及作为中坚力量的员工群体进行涨薪,平均涨薪幅度在28%左右,最高的能涨44%。有优衣库的员工在网上发帖透露,加薪后,正式员工可以根据职级上调1000-1200元不等。
不止优衣库中国,还有:
亚马逊宣布,至2024年4月份,其英国一线运营工人时薪将涨薪至每小时12.30-13.00英镑,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感恩节和圣诞节,还要继续招聘1.5万名季节性工人;
丰田北美公司自2024年1月1日起,美国汽车厂的大部分工人将加薪9%,从31.86美元时薪提高至34.80美元;
特斯拉凭借“中国工厂普通工人月薪1万块”登上微博热搜,其在上海工厂的多位员工表示,他们的绩效奖金在第二季度大幅增加,从过去的月薪的1.2倍涨至1.5倍;
沃尔玛年初宣布为门店与仓库的劳动工人提高薪资,由12美元/小时提升至14美元/小时。
网友们看完直呼,这种“恶性涨薪”我们喜欢看,企业快卷起来呀!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全球经济寒冬虽然已经过去,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恢复阶段。在这种互相观望、严控成本的时期,以上企业为何纷纷宣布涨薪?
02
涨薪背后有多方面的考量
其实在“涨”之前,他们也经历过“裁”。
今年9月,优衣库正式结束在俄罗斯的运营,解雇了所有员工;10月底,亚马逊财报显示Q3营收和盈利均超预期,净利润暴涨241%,主要得益于削减了多个不盈利的业务,通过裁员节省了2.7万名员工的人工成本……
人变少了,业务还要照常推进,要想留下的员工往100%甚至更高的目标冲刺,薪酬激励自然不能少。
据悉,优衣库“逆势涨薪”的底气,正来源于中国市场的大卖,其母公司迅销集团2023年财报显示,优衣库海外业务占比首次超过50%,大中华区成了最大贡献区域,迅销每赚10块钱,就有4块钱来自中国。
大中华市场未来可期,利用涨薪提振员工信心与动力,的确是最“实在”的举措。
企业涨薪除了有激励员工的原因之外,一般还有提升人才竞争力、留住人才的考量。
无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他们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稳定的优秀人才就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尤其是智能制造、新能源、医疗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景广阔的新兴领域,企业对专业人才的争夺更为激烈,而且高端人才的年薪本身就高,他们一般更看重职业前景、工作环境、企业文化价值观等条件,如果企业还能拿出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自然更加分。
善世观察到,前文提到涨薪的企业多属于零售业、电商业或制造业,而且都面向店员、工人等一线基层员工涨薪,这又是为何?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看,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曾在其著作《一胜九败》中表示,要想培养国际化经营者,员工一定要亲身实践才能悟道。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人才,业务敏感性较强,更能领悟“躬身入局”的思维,可以减少很多管理层“纸上谈兵”的毛病,真枪实弹地打仗。
从人才管理的角度上看,零售业、电商业、制造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线员工基数大,工资水平较低,这也导致了人员进退频繁,流失率较高,涨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留住人心,激励士气,减少因人员流失带来的业务受阻情况。
不过,涨薪与否很容易受到企业经营情况的限制,只能成为某个阶段的考量因素,难以成为长久之计。而且很多企业都缺乏涨薪的配套措施,比如岗位评估不明确、考核不到位,有时候钱给了,人还跑了,得不偿失……
除此以外,企业还有其他办法吗?善世认为,涨薪只是锦上添花,企业除了单点突破之外,还要学会综合评估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优化用工结构带来全新的改变。
03
全职+外包齐心协力
创下人均营收1000万神话
如今,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经营主旋律,如何提升人效,提升组织效能贯穿企业每一个经营环节,只为抢先一步占领最佳资源和领地。在这一方面,拼多多可谓将人效发挥到极致,其跨境电商业务Temu上线一年,就已经招募了超过2000名员工,单凭9月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就已经逼近经营十多年的 SHEIN。
从2022年各大厂的财报数据上看,在大厂都在裁员的时候,拼多多新增了3000人,目前已有员工1.3万人,2022年营收1305亿元,人均营收1000万,其人效是腾讯的2倍,是阿里、百度、字节、快手这四家公司的3倍,是美团的4倍,是B站的5倍。
▲ 源于公众号「李舟安」
如此惊人的成绩,只靠一万多名员工产出吗?当然不是,据悉,每一次拼多多推出全力投入的业务时,都会采用大量的外包员工作为人力补充,上一次投入多多买菜的社区团购业务,招募了2万名外包人员加码助力,这次Temu更是招募了约5万名外包分拣工人昼夜不停地工作。
在工作专业性越来越高、颗粒度越来越细的时代,企业需要将精力聚焦在核心业务,非战略性职能/非核心业务完全可以外包出去,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产出即可。
另一方面,对于追求敏捷响应的组织而言,培养业务弹性至关重要。乌卡X巴尼时代交织下,企业时常作出业务快速调整、快速投入或快速退出市场的决策,外包可以弹性适配业务需求完成人员的“快进快出”配置,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提升组织运营效率、把控用工合规风险。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用工结构如何实现这般“弹性”?善世集团建议企业可以参照“三叶草组织形态”的配置,全职员工占比30%,外包员工、临时及兼职员工占比70%,一可以通过精简核心员工,畅通信息传达,提高组织应对不确定变化时的可协调性;二可以顺应灵活用工的未来趋势,高效匹配企业在季节性、临时性、项目性的业务需求,增强企业的抗周期性。
科锐联合采购中国推出的《人力外包服务采购白皮书》调研指出,在你追我赶、同行和跨界竞争激烈的时代,越来越多企业加快打造敏捷组织,以岗位外包或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人力外包,目前已有65%的企业采用了人力外包服务。全职员工和外包员工像大小齿轮般互相“咬合”,默契配合,从而驱动业务增长飞轮快速转动。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是一门全方位、综合性的学问,无论是裁员、降薪、涨薪还是外包,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灵活组合,企业要想构建可持续的人才供应链,打造敏捷性组织,外包都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善世集团】全国性人力资源综合服务集团,企业新一代人力资源经营伙伴。(shanshi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