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首个登场的副册之首【香菱】都有哪些精妙设计?

2022-11-12 15:08 作者:称孤道寡单身狗  | 我要投稿

还是废话少说,我们直接聊内容



上一期我说过了,贾雨村之所以在第一回就出场,是因为他在仕途经济学问方面的“积极上进”,与贾家所有的纨绔子弟形成镜像

而香菱的总起概括之处则在于,曹公通过对她的命运设计,直接点明了农业文明,乡土社会的体系当中

决定女性个体命运的关键:利益共同体的兴衰

也正是因为这个角色,我才会进一步认定,曹公划分正册副册又副册的标准并不是身份的高低贵贱那么简单

不过,在之前的视频中我曾见有人发弹幕对此提出过质疑:“有必要把曹公捧得那么高么?”

男性主题规划那一期,也有人吐槽我:“把自己说得跟曹公再世一样”

还有所谓的“古今之差”与“中西之别”,巴拉巴拉

 

凭什么说自己所分析的内容,就是人家作者想要表达的,这是每一个思考《红楼梦》的人都绕不过去的问题

所以这一期,我借香菱这个人物,再证明一遍思考人物和情节的标准逻辑与基础方向(没错,就是这么绝对):

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回收在逻辑上是否一以贯之

个人的内容与他人的规划在设计上是否相互呼应

局部的内容与整体的表达在主题上是否密切相关

我们先做宏观层面的整体总结:

众所周知,香菱这个人物虽然是第一个出场的女性,但她在剧情中的定位非常偏,她是薛蟠的侍妾,所以,出现在贾家尤其是大观园这个主舞台的篇幅非常之少

主要的剧情段落只有三个半:开篇被拐卖的前后,被夏金桂害死的过程,以及48回学诗和62回的石榴裙

这三个半剧情,又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开篇的拐卖与夏金桂的情节显然是香菱人生的悲剧所在,至于48回的学诗和62回的石榴裙,咱们回到原文中去梳理

学作诗这一段的重点脂批明确提示过:“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也就是说,学诗这个情节,是对香菱个人形象的塑造

而石榴裙情节,先是以“夫妻蕙”挑起话头,而后说明被意外弄脏的裙子是宝琴带来的,宝钗一条,香菱一条,并且我们仔细看曹公给宝玉设计的话:


“若你们家,一日遭踏这一百件也不值什么。只是头一件既系琴姑娘带来的,你和宝姐姐每人才一件,他的尚好,你的先脏了,岂不辜负他的心。二则姨妈老人家嘴碎,饶这么样,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这叫姨妈看见了,又说一个不清”


这段话,两个部分,一则是宝琴宝钗这两个同辈人,宝琴给香菱的待遇与宝钗一致,宝钗对此并无异议,二则是薛姨妈这个长辈:我还听见常说你们不知过日子,只会遭踏东西,不知惜福呢

薛姨妈看到裙子脏了,的确会生气,但曹公明确写出,生气的缘由是不知过日子,不知惜福,对事而不是对人

所以总体来看,石榴裙情节先后描述了香菱的夫妻关系(“夫妻蕙”),姑嫂关系以及婆媳关系,并且,这三方面的关系都还不错,至少没有因为香菱只是个侍妾并且没有娘家人,而慢待她,甚至将她视为奴仆呼来喝去

总而言之,整个薛家对于香菱的态度,由石榴裙这“一斑”便可见全貌了

然后我们再将62回的石榴裙和48回的学诗对照着来看,48回塑造她个人‘呆’的形象,62回则描述她与薛家人之间的关系,并且总体来看,都不错

那么,关键的问题来了:这两段剧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呢?

一些才思比较敏捷的朋友可能会率先想到这样一个答案:为了与将来夏金桂嫁入薛家后,香菱生活环境的转变,以及最终的死亡结局形成对照: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依你说,那兰花桂花倒香的不好了?”

香菱说到热闹头上,忘了忌讳,便接口道:“兰花桂花的香,又非别花之香可比。”

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

这种前后变化的对比给的还是比较直白,比较明显的,所以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咱们在往深处走一步:

事实上,薛家这个婆家对香菱的善待,与甄家这个娘家对香菱的善待,二者应当作为一个整体,与夏金桂造成的悲剧做对比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农业社会时期,女性的利益共同体有二:娘家和婆家,而婚姻的本质就是两个利益共同体通过诞下兼有二者血脉的孩子的方式,达成一种不会轻易背弃的盟约

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妻妾之别、嫡庶之分等等内容,都是由此演变出来的

比如正妻之所以地位独特,绝大多数情况并不是因为夫妻之间多恩爱,而是因为婆家要与女性背后的原生利益共同体结盟,所以才有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招摇过市,宴请宾朋等一系列复杂流程,目的就在于要广而告之

 

娶嫡不娶庶的原因也是一样,比如元春,她是贾家王家的共同血脉,而探春只是贾家和赵家的共同血脉,所以,不论探春个人多么优秀,都是无法弥补背后利益共同体的差异,而后嫁入一个同样富贵的利益共同体的

再说回来,香菱被夏金桂害死这件事,除了有夏金桂搅乱薛家的秩序,导致薛家无法为香菱提供庇护之外,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香菱失去了原生利益共同体的支持,而且曹公是特意通过拐卖这种极端方式,彻底切割她与原生利益共同体的联系

而且值得深思的是,香菱被拐卖之后,一直到她被同时卖给冯渊和薛蟠两家之前的处境,事实上与第一回中,贾雨村初登场时无亲无故,无基(房)无业(田),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穷困之至的处境是完全一致的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贾雨村是通过死别的方式切断与原生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香菱则是通过生离的方式

又是一处镜像吧

而且更有趣的是,这还仅仅只是刚开始

甄家薛家与夏金桂影响的对比,不过只是香菱这个人物自身前后纵向的情节对照而已,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横向的剧情对照没有梳理

什么意思呢?

大家刚才在随我梳理时有没有想过,学诗的情节为什么是在48回,而石榴裙的情节又为什么被放在了62回?

我刚才可是特意提及了好几遍48回和62回这两个位置,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被安排在这两个章回位置上,并且二者中间隔了这么远?

没想过的话也没关系,咱们一点一点来培养“整体”的意识

先说48回,这一章回内部的剧情并不复杂,两长一短,篇幅长的是薛蟠出门去学做生意以及香菱学习作诗,篇幅短的就是石呆子的扇子那件事

石呆子这段剧情前无铺垫,后无呼应,与周围的剧情也看不到有什么因果关系,所以只用“看故事”的思维来揣摩的话,你一定会觉得突兀,并且找不到将这段剧情安排在这个位置的设计逻辑

但是,用“创作思维”,从“主题”的角度入手来对照,就不一样了

石呆子这段起自于贾赦的贪婪,结束于贾琏对此的态度:“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咱琏二爷也是有原则的,他只做灵堂撩妹沉溺淫乐的渣男,不做贪人财物,巧取豪夺的权贵

不过,他们二位当然不是这段剧情的重点,重点还是贾雨村的巧取豪夺,他的行为动机显而易见就是为了在“仕途”方面“积极上进”,而这个行为动机,在这个章回当中,恰好与薛蟠出去学经商的行为又形成了镜像对照

此话怎讲呢?

古代的职业,笼统来讲就是士农工商四类,其他的诸如大夫、教师、相面、算卦、卖艺的戏子,卖身的娼妓等等等等这些职业,在农业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当中,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都是在没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的情况下,转而通过某种技能来谋生的个体职业

而士大夫和商人则不同,他们往往掌握着大量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土地和产业,并且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来运营

所以,对于世家大族的子弟来说,他们的正业其实就两件事:仕途和经济

而这两件事的基础则是读书学习与交际办事的能力

上一期我就说过,贾雨村能让贾政在题联命名时第一时间想到他,这是读书学习能力的体现,而石呆子的扇子这一段,则是办事能力和态度的体现

我们再回到原文中来

呆霸王薛蟠嘴上说的虽然是:“天天又说我不知世事,这个也不知,那个也不学。如今我发狠把那些没要紧的都断了,如今要成人立事,学习着做买卖,又不准我了,叫我怎么样呢?”

然而实际上,心里想的却是:“我如今捱了打,正难见人,想着要躲个一年半载,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事。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又不文,武又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


薛蟠在经济方面,积极寻求上进的态度是假的,并且,能力目前基本为零

而贾雨村呢?他在仕途方面,积极寻求上进的态度是认真的,办事的手段也“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两个人,两个方向,一个极端有能力但同时极端黑化,另一个则极端的无用,所以他们的定位并不只是身份上的,借着同姓的名义依附于贾家的外人和贾家的外姓亲戚这么简单

他们俩同样是贾家纨绔子弟们的镜像人物,他们和贾珍贾珠贾琏贾宝玉在阐述同一个主题:败家

所以,贾雨村抢石呆子的扇子这一段,为什么会放在薛蟠离开之后,展现香菱美好的学诗之前这个特殊的位置,并且,我们灵堂撩妹的色鬼琏二爷为何会对此嗤之以鼻,并因此挨打

这一系列的写作规划层面的叙述安排和剧情内容层面的设计逻辑,大家现在明白了吧?

 

不过,我们的梳理还远远没完,薛蟠和贾雨村的对比结束之后,我们再把香菱学诗拿进来一起做对比

薛蟠假借学习经商为名离开,香菱进入大观园,无忧无虑且痴迷的学习作诗,这二人的设计不正是贾家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不务正业与大观园诸芳闺阁琐事,闲情诗词,这个全书规划结构的一个缩影么?

纨绔子弟是《风月宝鉴》隐写的背面,闺阁女子是详述的正面

薛蟠今日的不务正业是在种下危及整个薛家的恶因

香菱此处的痴迷学诗是在铺垫将来她自己被打碎的苦果

这种结构上的缩影,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

当然不是啊,我们再把视野拓宽一些就会明白

48回之前是这些内容:

47回,开篇是贾母和鸳鸯、凤姐、薛姨妈、王夫人斗牌的情节,这一段,究竟是斗牌本身重要,还是斗牌中对钱的铺垫重要呢?

当然是钱呀,咱们对照其他章回的内容就不难确定了

斗牌之后,贾赦馋鸳鸯的事儿收结,紧接着马上又是薛蟠打柳湘莲的主意

虽然柳湘莲是男的,但主题仍然是纨绔子弟沉溺淫乐,这个结论没毛病吧?

再往上看,46回,开篇就是贾赦动色心馋鸳鸯,同时这段剧情还牵涉主仆关系和钱的副主题

再往前,45回开篇起诗社,说来说去还是谈钱,而且与前后文,贾赦贾琏花钱不一样的是,这次是写女孩子们花钱

而后,赖嬷嬷突然登场,一方面写贾家对赖嬷嬷孙子的帮助,另一方面写赖嬷嬷对凤姐的“提点”,双向的主仆关系,同时,这段剧情中仍然掺杂钱的主题

45回下半回,写黛玉的病

她这一段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所谓的毒燕窝事件,这一段我之前也多次梳理过写作规律与主题了,拿错的原因曹公已经明确写明了:婆子惦记着去吃酒赌钱,主题也与前后章回保持一致:主仆关系与钱

而且上半回,特意写了一大段,赖嬷嬷对他孙子的教导,劝他要惜福,要感恩,还有凤姐的回答:“先那几年还进来了两次,这有好几年没来了,年下生日,只见他的名字就罢了”

所以,赖嬷嬷这个孙子赖尚荣将来会不会忘恩负义,甚至为贾家招祸呢?

肯定会啊,不然写这么一大段赖嬷嬷的规劝干嘛呢?他要真是懂惜福懂感恩的人,根本犯不上说这么多

那么,对赖尚荣的这些铺垫,与这个因惦记去吃酒赌钱,以至于送错洋糖给黛玉,导致她病情加重的婆子

不也是互为暗喻,互为镜像么?

那些拿着所谓“毒燕窝”的脑洞,自以为读懂了《红楼梦》的朋友,我现在问问你们:

到底是你们的脑洞更细思恐极,还是人家曹公在原文中埋下的这些写作规律和叙述逻辑,更NB?

 

好了,再说回来,除了所谓的“毒燕窝”,45回还有个情节,就是黛玉宝玉渔公渔婆那一段,贾宝玉的体贴真情与前后文贾琏贾赦这对SP父子的行为,也是互为镜像主题统一

44回,凤姐生日花钱,贾琏出轨,夫妻俩吵架平儿受气,最后鲍二家的死了,贾琏又拿钱平事儿

主仆关系、沉溺淫乐、还有钱,又是这三个主题

43回,集资给凤姐过生日,这段对钱的描述就太详细太明显了,贾宝玉去悼念金钏,又是与色鬼贾琏形成镜像的“意淫”行为,外加主仆关系

所以总览这几章,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主仆关系以及钱这三个主题是贯彻始终的,并且,这些内容不也正是55回探春离家、贾琏灵堂撩妹,一直到抄检大观园这些章回大笔墨描述的家亡原因么?

这些集中采取排比的方式进行描写的章回,再与48回薛蟠、贾雨村、香菱的总结性设计,以及前文42回,刘姥姥走了之后,大家商量画下大观园的《携蝗大嚼图》那一段放在一起看看

大家现在明白这些看似散碎的剧情,它们之间的设计逻辑和叙述规划有多么精妙,多么不可思议了吧?

还有42回开篇的这句批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

为什么要在42回的位置,将钗黛二人合而为一,就不需要我再啰嗦了吧?

 

既然已经说了这么多了,咱们索性再往后看看,把48回前后的剧情全都梳理一遍(逐渐上头……)

49回,邢岫烟,宝琴,李琦李玟等人突然被一股脑儿的安排登场,并且,宝琴的婚姻一登场就写明:已经许给梅翰林家了,而邢岫烟,她的缘分也是从这次同行开始的

这一章的下半回,下了一场大雪,然后是:

“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说的有来有去的。我只不信肉也生吃得的”

这里为什么突然安排了一段在下雪天割腥啖膻吃生肉的剧情呢?

而且为什么要强调,吃生肉的是这位带玉的哥儿和挂金麒麟的姐儿呢?

很明显,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嘛

80回后,两人暮年重逢时,一定还会是在寒冬腊月的下雪天,以饥寒(有可能还有病)交迫的处境和再次一起吃生肉的剧情,与此处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遥相呼应

接下来第50回,这一章……坦率地讲,很让我挠头,因为我并不懂诗词鉴赏,我当年选择了去学理科,而且,成绩还不怎么样……

不过,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一章不论是作诗还是出灯谜,都与后文70回的柳絮词一样,是对她们结局的暗示

所以,我们跳过这一章好不好?直接看51回

与前面第八回写完宝黛钗之后写宝晴袭一样,写完小姐们的怀古诗之后,视角换到了晴雯袭人这些丫鬟身上

先是袭人,写的是王夫人和凤姐对她的肯定与物质奖励,而后晴雯,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的下了薰笼

如此一来,果然病了,而后便是太医来,开了些女孩经不起的狼虎药

袭人,自不必多说,铺垫了这么多王夫人对她的认同,最后还是“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晴雯这一段,大家细细品一下,患病的原因在于“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太医来开药,宝玉的评价是女孩经不起的虎狼药

我们对照一下关于晴雯结局的写作:

这王善保家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以为得了把柄

“别的都还罢了。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

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心下自思道:

“怪道人说热身子不可被风吹,这一冷果然利害。”

仗着气壮不畏寒冷,与仗着年轻气盛眼里不揉沙子,得罪婆子们,所展现出的都是晴雯性格中强硬正直无畏的一面

而太医用下猛药的方式治病,与王夫人出重手惩治宝玉对怡红院众人的放纵,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么?

所以说啊,年轻人不要太气盛,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当然,如果真的遇到了需要挺身而出的事,该帮还是尽量帮一下,只是要记得量力而行,并且记得保护自己

不过,我知道这种话说了也未必有用,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好了,再往下,前面这两个章回,前后暗喻完两个层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之后,52回一开篇就是贾母说生道死

而后是坠儿偷窃平儿遮掩、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以及晴雯惩治坠儿、晴雯补雀金裘这两段剧情

虽然宝琴的诗会给我们整体的理解造成一些障碍,但是坠儿偷窃这件事的主题,以及平儿出于人情考虑而遮掩的设计,与后面集中描写下人争夺利益的60、61回明显是一致的

并且,晴雯所补的雀金裘是贾母给的,贾母还特意叮嘱过:“就剩下了这一件,你遭踏了也再没了”,所以贾宝玉这个大户人家的少爷才需要补衣服

再加上刚才提过的,52回一开篇就是贾母说生道死

53回祭宗祠,与后文75回贾家老祖宗出来叹气,54回元宵宴,与76回中秋节众人离散都是遥相呼应的

所以,48回后面的49.50.51.52.53.54这几个章回的整体内容和表达的逻辑就不难总结了:

作者借刘姥姥的视角,再次展现大观园当下的豪奢生活之后

42回钗黛二人合而为一,并打算用《携蝗大嚼图》记录下大观园和贾家此时的繁盛,女性和贾家两个层面的主题

紧接着的43.44.45.46.47回都是在以排比对照的手法详述家亡的原因,也就是纨绔子弟沉溺淫乐,主仆关系以及钱这三个主题

而后的48回是对这五个章回内容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以薛蟠学经商、贾雨村抢扇子以及香菱学诗三个情节的整体设计,对男性为《风月宝鉴》的背面,女性为《风月宝鉴》的正面,男性为家亡的原因,女性为家亡的结果这个整本书的宏观格局的再次简述

同时,为前后章回的主题做一下间隔

后面49回至54回,章回主题转为对贾家败亡后,全书结局的铺垫,并且前后又细分为女性群体和整个贾家两个层面

以上,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横向的剧情对照

 

然后我们再总结一下香菱这个人物从开篇到结局,整体的设计逻辑

她所有的设计起点,都是从最基础的主题定位开始的:

第一回的开篇,需要有一个对女性命运悲剧做总结概括的人物

由此延伸出去

剧情设计方面:因为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宗族群居的文明生存方式,所以女性个体的命运取决于娘家和婆家两个利益共同体的兴衰

为了体现这一点,曹公才创作出了两个颇具针对性和极端性的设计:

先通过拐卖的方式,彻底切断香菱与原生利益共同体的联系,后塑造出了“爱自己尊若菩萨,窥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甚至敢跟婆婆顶嘴,彻底颠覆薛家“生态环境”的夏金桂

香菱没有“源头活水”,又失去了婆家对她的庇护,自然“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叙述规划方面:因为香菱和贾雨村的定位都是总结概括的人物,叙述的太多,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稀释他们身上的主题,所以两人距离贾家,距离大观园这个主舞台都有一定的距离

贾雨村只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仕途经济学问、补授大司马、雨村降了等寥寥几处关键位置略有提及

而香菱的个人形象塑造与婆家生活状态的介绍也分别被放置在48回和62回这两个有总结性和铺垫结局作用的关键章回当中

62回前后的剧情,我今天就不梳理了吧,给将来讲探春理家留点内容……

同时,也算是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吧,有兴趣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写作规划水平的朋友,可以参考我这一期给出的案例,自行去对62回前后内容做主题和叙述逻辑的梳理

 

最后,夏金桂嫁进薛家,香菱的命运正式走向悲剧结局,是在第79.80回,同迎春的出嫁一同写的

这几章的剧情我在第一期视频中简单做过梳理,不过,鉴于那一期的录音效果还不行,我在这里就再把那点内容简单说一遍吧,作为这一期的结尾

贾琏的四宗罪结束之后,70回的柳絮词和42.48回一样,用横云断山法间隔了一下前后章回的主题,而后便是71.72.73.74回,抄检大观园前后的矛盾逐层爆发

再往后,75.76回,从整个贾家和女性群体这两个层面分别做了最终的悼亡,而后77.78.79.80回便是女性群体由下至上,由外至内,逐阶走向各自的悲剧结局

77.78这两回,一回写实际的悲剧,一回写悼念,我们先看司棋和晴雯

她们俩的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因为男欢女爱的事儿被驱逐出去的,并且都是未出嫁的女孩,也就是说,被贾家解雇之后,她们只有原生的利益共同体可以依附,别无选择

区别则在于,司棋和潘又安半夜在大观园里相会,并且私定终身是实有其事,晴雯则是虚受其罪,并且,她对贾宝玉的情感一定是无关风月的,毕竟,曹公特意明写过,晴雯在离世之前“一夜叫的是娘”

那个伶俐的小丫头所说的“天上少了一位花神,玉皇敕命我去司主”纯粹是哄贾宝玉,并且在文学上达成一种浪漫效果的

因为宝玉忙道:“你不识字看书,所以不知道。这原是有的,不但花有一个神,一样花有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但他不知是作总花神去了,还是单管一样花的神?”

这段话之后,这丫头的反应是“听了,一时【诌】不出来”

继续深入,曹公对司棋和晴雯与原生利益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的设计也是呈现镜像的

我们从晴雯入手,晴雯回到的这个所谓的家,一则无父无母,也没有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姑舅哥哥,二则,这个姑舅哥哥的老婆,被设定为曾与灵堂撩妹的琏二爷临床实践过的那位多浑虫灯姑娘

这是两个层面的镜像设计

这位嫂夫人,她和贾琏之间的切磋同样实有其事,与虚背其罪的晴雯宝玉形成镜像,而这个姑舅哥哥的设计,则与另外一位姑表兄弟形成镜像,谁呢?潘又安啊

不过,我说的并不是晴雯的姑舅哥哥的这些情节设定与潘又安的情节形成镜像,而是在主题层面,晴雯与接纳她的这个姑舅哥哥家的亲疏关系与司棋和她的姑表兄弟家的亲疏关系形成镜像

刚才说过,晴雯回到的这个家,无父无母也没有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而且“这晴雯进来时,也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专能庖宰,也沦落在外”

这个设计的尺度拿捏的非常厉害,晴雯与这个姑舅哥哥之间只有并不算亲近的那么一点血缘关系,而且他也沦落在外,所以,两人之间的亲情也基本无从谈起

晴雯回到的这个所谓的“娘家”完全可以说是虚有其表

再看司棋,司棋被驱逐出去之后的情况,曹公并没有一口气交代完,不过,围绕着她的一系列设计已经足够阐述“女子被私情所害”这个主题了

司棋回去之后,是不可能顺水推舟进入这位姑表兄弟的“婆家”的,司棋的结局多半是自尽

我们先看72回开头,她和潘又安被鸳鸯撞见之后,还不确定鸳鸯会不会告密,潘又安就跑路了,而且走之前也没有想办法告知司棋,还是三四日之后,由旁人告知司棋的

司棋听了,气个倒仰,因思道:“纵是闹了出来,也该死在一处。他自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见是个没情意的”因此又添了一层气,次日便觉心内不快,百般支持不住,一头睡倒,恹恹的成了大病

而后74回,司棋的书信被发现之前,曹公特意补了一个堪称神来之笔的精妙设定: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儿

前面73回用王善保家的撺掇王夫人,挑起抄检大观园这个矛盾大爆发的剧情,然后,又将这个剧情最大的受害者司棋设定为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儿

并且,直到信件打开之前才说明

前面72回探春刚打了她一巴掌,骂她“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随后又用司棋和她之间的关系,伤及她的“面子”,让她自己狠狠打了自己一巴掌

77回,判决下来了:

先是提及王善保家的处境和态度:“前日那边太太嗔着王善保家的多事,打了几个嘴巴子,如今他也装病在家,不肯出头了。况且又是他外孙女儿,自己打了嘴,他只好装个忘了,日久平服了再说”

而后是司棋的母亲:“太太们说了,司棋大了,连日他娘求了太太,太太已赏了他娘配人,今日叫他出去,另挑好的与姑娘使”

两个家长,一个自己打了嘴想装着忘了,一个去求太太开恩,司棋本人心里想的也是“纵是闹了出来,也该死在一处,他自为是男人,先就走了,可见是个没情意的”

再加上潘又安早早就跑路了

有这四个铺垫在,司棋是根本不可能嫁入潘又安家的,并且,她的原生家庭也不会再留她

但是,司棋又不是正常的因为年纪到了,主子开恩放出去的,而是当众被发觉私情后驱逐的,所以不可能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婆家

再依照司棋砸厨房,私会潘又安这些剧情的统一主题:下人群体对秩序的破坏,她个人的主题任务在脱离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的这一刻起,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

最后剩下的就只有展现被排挤出利益共同体的后果,也就是死亡,并且与晴雯的病死形成自主(因失望主动自尽)与不自主(虽蒙冤不得辩解而病亡)的镜像,从而完成整个主题的表达

至于什么带着人回来打劫……你们也是真看得起潘又安,他要是有那胆量,何至于早早跑路

只有对《红楼梦》人物各自的主题任务和具体情节的设计、叙述的规律、规划的逻辑都一无所知的人,才会相信这种毫无章法的脑洞

 

总结一下,晴雯和司棋都是因男欢女爱而导致了悲剧,区别在于司棋实有其事,晴雯虚受其罪,同时,司棋不会嫁入“婆家”,晴雯的“娘家”也名存实亡

再加上同样在77回被驱逐出去,且根本就没有家可以回,认得是既没有血缘关系又没有什么情分的干娘,也死活不愿意被“拉去配人”,最终只能去尼姑庵的芳官蕊官藕官

她们五个人的共通点就在于:与贾家这个利益共同体之间是最容易斩断的雇佣关系

这就是77.78回章回内部的主题:最松散的雇佣关系的个体女性脱离贾家之后的悲剧命运

而贯穿77.78.79.80以及我们看不到的81.82回的大主题,则是“钱”和“纨绔子弟”

抄检大观园之前的72回,一连写了好几处用钱的紧要情节,而后又借林之孝之口铺垫了这么一大段:

因又说起家道艰难,便趁势又说:“人口太重了。不如拣个空日回明老太太老爷,把这些出过力的老家人用不着的,开恩放几家出去。一则他们各有营运,二则家里一年也省些口粮月钱。再者里头的姑娘也太多。俗语说:‘一时比不得一时。’如今说不得先时的例了,少不得大家委屈些,该使八个的使六个,该使四个的便使两个。若各房算起来,一年也可以省得许多月米月钱。况且里头的女孩子们一半都太大了,也该配人的配人。成了房,岂不又孳生出人来。”

所以,她们被驱逐这个事件,除了自身原因之外,还与贾家的财物危机有关,78回,她们被驱逐之后,曹公用姽婳词和芙蓉诔作为悼念

同时,也点了一下贾宝玉一视同仁又屁用没有的“情不情”

79.80,这两回的章回主角换成了香菱和迎春(差点都忘了这期是聊香菱的了…),看上去,是在身份方面“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上,如我之前所说,身份的本质是个人与利益共同体之间绑定的方式和程度:

司棋晴雯她们和贾家是雇佣关系,而香菱与薛家则是更近一些的侍妾关系,迎春是庶出的小姐

并且,司棋晴雯她们在脱离贾家之后,得不到原生家庭有效保护,也不会再被新的家庭接纳,最终都会以未嫁少女的身份死亡,而香菱和迎春的悲剧都是娘家或婆家这两个利益共同体直接造成

香菱刚才说过了,娘家撑不了腰,而婆家这边,夏金桂的影响与之前薛家人对香菱的态度形成对照,薛蟠移情别恋,宝蟾这个新欢的待遇和香菱这个旧爱的待遇也形成对照

迎春这边虽然省略了很多,但在娘家撑不了腰和婆家帮不上忙,直面丈夫虐待的整体设计仍是一致的

并且,贾家无法也不会给她撑腰的原因是,她被贾赦卖给中山狼孙绍祖,去抵5000两银子的账,这就又跟晴雯她们一样,有财务危机的主题,而且这个财务危机明显还往深处又走了一步,连贾赦都欠了五千两还不上,贾家其他地方自然也是千疮百孔

薛蟠的喜新厌旧和孙绍祖的家暴也与刚才提到过的,姽婳词和芙蓉诔所展现的贾宝玉一视同仁,同时又屁用没有的“意淫”形成镜像对照

 

所以,根据这四个章回在财务危机,纨绔子弟造孽,以及女性的悲剧核心在于个人与利益共同体的亲疏关系,这些主题上的递进规划

81回和82回的主角,一定是两个已经结了婚,但被财务危机纨绔子弟作孽所影响,同时她们的命运悲剧也反过来对娘家和婆家的兴衰造成了影响的女性

而且这两位女性与贾家的关系,也非常非常非常有可能形成镜像:

一个娘家是贾家,一个婆家是贾家

 

综上所述,81回和82回的两个章回女主角一定是贾元春王熙凤

 

 

 

 

 

 


首个登场的副册之首【香菱】都有哪些精妙设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