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需要唤醒沉眠中的专利资产
硬报告 - 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
转自:未尽研究
报告获取方式详见文末
中国的专利申请总量,去年已经是世界第一。
专利主要用来保护创新,而初创企业融资、创新型企业上市,专利可以成为重要资产。
在专利领域深耕十余年的智慧芽,近期发布了《2022中国知识产权年度调研报告》,梳理了专利的七大价值。其中,近60%的企业,利用专利卡位,限制竞争对手的业务;只有不到30%的企业,把专利视为可以定价与交易的重要资产。
转让与许可,是利用专利获取收入,即专利的商品化。拓展融资渠道,又可细分为专利质押融资、专利证券化融资与专利作价入股,意味着专利的金融化。
也就是说,大多数专利,至今仍然沉眠在中国创新企业的手里。智慧芽的调研样本,以科技创新密集领域为主,涵盖处于所有不同发展阶段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门类。
在专利金融化的三大方式中,中国企业用的最多的是专利质押融资。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发展相对成熟的知识产权融资应用。据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1年,中国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到 2199 亿,同比增长42%。但与美国相比,中国体量仍然较小。
初创企业仍然困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调查显示,在中国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初创企业,仅占受访企业的 10%,这与科创型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不能完全匹配。智慧芽的报告称,接近50%受访者认为资产评估体系缺失问题尤为凸显。
结论还可以进一步引申至高校。中国的高校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成果归属与资产评估等问题,阻碍了专利最终走向市场。
无论是从内部孵化一家初创企业,还是将专利许可转让给其他企业,中国的大学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体系、流通平台及制度保障。
未尽研究此前分析过,在量子计算领域,大学院校才是中国研发与创新的绝对主力。这不是孤例,反倒更像是中国在前沿领域的创新模式。
在机器人领域,中国的大学院校及其附属机构同样如此。在全球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国家中,中国超过90%的专利申请人为大学。而美国、日本与德国90%左右的专利申请则由企业提出。
在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前10的申请者中,有国防七子之称的工科院校4所,以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4所,以及中国科学院的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唯一的企业是国家电网。
技术创新需要商业验证,后者离不开真实的市场环境。相比大学,企业在市场中扮演着更为重要及灵活的角色。尽管很多高校人才最终流向国防军工企业,但从专利向商品服务转化的过程仍然低效。
中国需要打造自己的《拜杜法案》,唤醒沉睡中的高校专利,释放初创企业手中专利的资产价值。
中国已经注意到这一点。2020 年,中国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同年,深圳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为高校研发机构“减负松绑”。
更多洞察分析,详见报告原文
评论区留言【1】获取报告
硬科技
在这里看见、读懂和连接硬科技。聚焦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能源等8大硬科技产业,依托智慧芽独特的科技情报数据优势,让读者看见技术趋势,读懂硬科技产业,连接创新未来。智慧芽创新研究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