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无限主义(2-2-1)——唯有时间无限,大雄/释迦觉醒中包含的全新形而上学
2-2-1.无限主义(Infinitism)
这里对无限主义的讨论仅限于佛教哲学与耆那教范围,代表人物大雄,释迦与龙树
在场域论上是时间与空间的对立。空间化是凡人对于世界的凡俗把握,在一个既定的时空框架下把握世界。空间化的把握通常会认为场域/空间域是从贯穿的时间轴上的一个瞬间/当下延展出来的,世界由此具有了广延,连续性,实体性以及中心性等空间结构。时间化是圣人对世界的把握,抛却了既定的时空框架,在第一人称的时间视域下把握世界。在无限主义看来空间化的把握是一种无明(愚蠢/错误的思维),从一个当下/瞬间延展出来的空间结构是虚假的。时间是可以无限分割的,而人在每一个无限分割下的瞬间/当下只能体验到当下的这一点,若要体验到延展的空间性,则只能通过时间的延续。因此唯有时间性才是真实的,在此体现出时间性相比于空间性更具有优先性,以及无限主义对于时间的崇拜。对于无限主义者来说,第一人称体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时间性的体验,在体验中,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中心化(主体性化身为时间—内时间性)与去场域化(瞬间/当下不再有无条件的空间化场域)的时间样态。在第一人称的时间体验中,最小的存在单元不再是事物,而是刹那/(kasna),主体按照事物的时间特征来对其进行分类,例如:在一刹那/瞬间一个事物对我显现,在一刹那/瞬间我的视觉对它的显现有所反应,在一刹那/瞬间有种感觉引诱我去判定这个事物表象背后的实体性,在一刹那/瞬间我对这个事物有命名的冲动。。。。。。
在本体论上的本体是业力(karma)与虚空(void)。在大雄那里,业力是一种类似于努斯的颗粒,其中包含了万物运作的因果可能性。因为业力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从业力的因果网络中生成出来,不存在一个最终的目的;也因为业力,原本无关的事物之间具有了因果关联,离散的本体论上的实体性,连续性,方向性与过程得以维持,我们所体验到的断裂时间也得以连续。这里的业力是作为一个大他者的支撑着我们所体验的时空框架的,但它不再是形而上学中作为连续空间性的大他者,而是伦理性的大他者,自身包含着一系列关于如何将离散变为连续的道德伦理图式,这一系列道德伦理图式是直接从现实中吸纳来的,因此这是一种对现实关系的道德禁令的形而上学化;而在释迦那里,业力则不是是存在的,只是一种效果,相信业力会导向无明。要真正体验无限主义,从业力下的连续的时间性维度((tempotrality))解脱出来,就要认识到每一个瞬间都是虚空(唯一真实的)的,消解包括自身内在意识体验的一切,即通过涅槃达到非时间性(atemporality)的维度
在认识论上所能认识的是法(dharma)。根据无限主义的本体论预设,人只能体验到一个个瞬间且都是第一人称体验,因此无限主义在认识论上应是不可知论的且无法建立先验框架的,对于事物的所有描述都应是非法的。但无限主义中却存在着超语言,即人有时能体验到某些跨瞬间的结构(即法),例如语言,思维与记忆,当描述它们的时候,它们同时也在发生作用,因此对它们的第一人称报告中实际上已预设了一个超时间的语言/符号学体系,这与其本体论预设是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