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不是万能药,唯诸君多自珍重
最近的新闻让劳苦大众都心有戚戚:拼多多员工猝死、饿了么骑手猝死、商汤科技员工猝死——而且是猝死在健身房门口……
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已矣。
像这种令人悲痛的新闻流传后,也引发人心惶惶,令人不禁思考:现在打工,真的只能以命换钱吗?牺牲了健康,真的能换到钱吗?有没有可能在高强度工作下,还能保持健康?
之前也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大意就是:长期996的工作强度下,有没有可能通过大量健身避免猝死?
当然是:不可能的。
一、猝死的成因与健身的本质
猝死的成因很复杂,我一个非医学口的人不敢置喙。只能说,长期的疲劳与压力积累,会让人神经中枢疲劳、激素内环境紊乱,产生各类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是致命性的,只等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就立刻夺走人的性命。
而健身的本质是什么?通过有计划地、可控地给机体施加压力,使得机体在短期内积累疲劳,促使机体进行超量恢复,最终变得比施加压力前更强。
工作生活能给你带来压力,健身也能给你带来压力,而显著的差异在于后者的压力是相对可控的。我可以决定卧推5组后要不要推第六组,但我决定不了接下来的日子会面对些什么。
二、为什么不建议你在高压的工作生活下过度健身
很简单,因为人对疲劳的耐受是有上限的,超出之后无法维持正常的机体运动,轻则门诊、重则 ICU。
你的机体不会识别压力是来自工作生活的还是来自健身的,你的神经受体、你的激素受体只知道自己要接受来自外部刺激和上级指令,完成指定的调节动作,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失衡。
健身的压力理论上是可控,但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在被高压搞垮后,还能不能承受先前的训练压力。人在疲劳的情况下,运动表现是大打折扣的,无法像日常状态一样举更重的铁、做更多的组——除非冒着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恢复的风险,咬牙坚持一段时间,然后训练过度。
训练过度可不是闹着玩的,会令人精神萎靡、体能下滑、饮食男女方面的欲望全面衰退……
那对本就不健康的身体,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朋克养生指南
想保持健康,先从生活习惯调整吧。
饮食均衡,固定时间睡眠(很难也尽量试试,哪怕睡不够也要定时入睡定时起床,保证生物钟的稳定),每坐半小时起来活动下,中午吃饭的时候出去走走晒晒太阳,调整呼吸模式(日常保持鼻呼吸、睡前在床上用臀桥启动位进行腹式呼吸的训练)……
如果感觉身体状态比前段时间好些,可以开始尝试恢复性的训练,如进行少量低强度的有氧(快走、上楼梯)、关节稳定性训练(臀桥、侧卧弹力圈开胯、脸拉等相对固定姿势下的稳定肌训练,而不是什么鬼bosu球单腿站)、关节灵活性训练(筋膜按摩、髋关节胸椎肩关节踝关节等位置的低难度灵活性训练)。一周3次,灵活安排时间,强度保持在让自己觉得呼吸顺畅、肌肉有感觉但不酸痛的程度。
接下来如果还有继续好转的迹象,可以加一些简单的自重训练,如分腿蹲、俯卧撑、TRX划船。这些低强度自重训练的好处是相对强度低、不容易给身体造成负担;动作模式易学且安全可控;闭链动作,能募集更多稳定肌群;随时随地能训练,不容易受场地干扰。依然要遵循“最低强度开始、缓慢加大难度”的原则,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有不适,立刻中止训练进行休息。
如果在某些时段感觉不舒服,不要犹豫、马上休息,退回上一阶段的安排。这种状态下的健身,增肌增力不是目的,要优先保证自己有良好的身体感受,感觉不对立刻停。
保命要紧,压力不可控的训练是慢性送命。
四、尾声
其实写到这里,还有很多话感觉没说完,很多是超出了健身范畴的话,落笔不成,唯有一声长叹。人间会有很多无奈的事,只希望诸君自珍重,再怎么赚钱也不能丢掉健康;不但要想怎么挤时间去健身,还要想怎么让自己时间有更大的掌控权。
2021年第一篇文章,就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