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可口可乐、优衣库、宜家都爱用它,波普艺术究竟是个啥?

当看到“波普艺术(POP Art)”这个专有名词时,相信不少人都会一脸懵。
“咦,这是个什么艺术?”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它的身影你经常见过。
比如这几瓶82年的可口可乐:

优衣库与村上隆最新合作款UT:

还有宜家这几款家具和床上用品: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颜色鲜艳、色彩丰富、元素重复。波普的定义这么简单?不,远不止这些。

50年代中期,波普艺术传入美国,在以安迪·沃霍尔为首的一众艺术家手中发扬光大。

安迪·沃霍尔的第一件创作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可口可乐,他思索“普通人喝可口可乐,总统也喝可口可乐,大家喝的可乐都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艺术不能和可乐一样,上到总统,下到乞丐,都一样能享有。


他的画中大量使用丝网印刷来创作,将日常中流行、常见的元素,进行无数次重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呆板的但又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代表作品有《玛丽莲·梦露》、《金汤宝罐头》、香奈儿的海报等。


除此外,还有一票让人熟知的艺术家是波普艺术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比如将漫画中卡通形象融入西方艺术的村上隆,典型代表作《太阳花系列》;


用重复的圆点表达迷幻的、痛苦的、自由的、抑郁的物质和情感的草间弥生,代表作品《南瓜系列》;


被《纽约时报》评为“美国最差劲的画家”的罗伊·利希滕斯坦,他的漫画作品你一定看过:


“波普艺术之父” 理查德·汉密尔顿为波普下过定义,即流行的(面向大众而设计的),转瞬即逝的(短期方案),可随意消耗的(易忘的),廉价的,批量生产的,年轻人的(以青年为目标),诙谐风趣的,性感的,恶搞的,魅惑人的,以及大商业。

波普是直接的,
它用对比强烈的色彩从原始感官
刺激着年轻消费者的快消费口味。
在快消费的时代,当受众是年轻人时,
不妨可以尝试使用这种大众化的设计风格。
莱佛士设计学院,相关专业:平面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