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1中的德系舔地机:哈巴斯塔特CL.II
战地1中有一种可以和狗斗机对打的双座攻击机,名叫“哈巴斯塔特CL.II”(Halberstadt CL.II),它在游戏中的名声或许不如大炮鸟,但依然被很多载具玩家所使用。不过现实一战中,这种优秀的军用飞机确实具备和战斗机硬碰硬的能力,而且它的设计用途是为侦察机护航,但却在对地攻击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在一战德国军机的大家族中,以兰普勒、信天翁、DFW等为代表的C型飞机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成员,它以多面手形象广泛执行着侦察、搜索、联络等任务。在C后面再加上一个字母L,构成的是另外一种不同定位的机型——CL型。这个L是德语单词“轻型”的首字母,CL型的意思也就是“轻型C型飞机”。
虽说是“轻型”, CL型的定位却并非C型的简化配置版那样简单,相反,德国航空队赋予了该型飞机极具攻击性的任务——对地攻击。换言之,CL型扮演着同盟国步兵支援者的角色,同时也是协约国步兵头上的掠食者。而哈巴斯塔特CL.II,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1916年春夏,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西线作战的德国空中力量面对着一个严峻的局面:适用性极广的C型双座飞机在担负多样化任务的同时,也蒙受着重大的损失。虽然装备D型飞机的狩猎中队时常可以提供保护,但侦察中队迫切需要一种完全属于自己的护航飞机。为此,德国航空队总监于当8月发布标书,寻求一种新的“轻型C型”飞机,要求新机型的动力方案为160—180马力,自重较标准C型飞机轻150—200千克,专门为较大、较重的C型飞机提供贴身保护。
“既要小巧,又要能打”,应该说这次的招标要求很高。有意思的是,在应声而至的众多飞机制造厂中,最终脱颖而出的并非信天翁这样在C型飞机领域经验丰富的知名品牌,而是两家相对低调的公司:哈巴斯塔特和汉诺威。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讲哈巴斯塔特。
哈巴斯塔特公司创立于1912年4月,一开始就有着鲜明的英国色彩,这从当时的厂名就看得出来——德国布里斯托飞机制造厂。由于公司的创办资金中有大量来自英国的资本,该厂成立之初的主营业务就是按照授权制造布里斯托的几种单翼机型号。当然,这一阶段的运作为公司自身的技术积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3年9月,该厂正式改用哈巴斯塔特的名称,并延请布克哈特(Burckhardt)和沃格特(Vogt)两人充当设计师,后又请来卡尔·蒂萨(Karl Tissa)博士出任技术总监,他们几人联手,不久后就推出了自主设计的新机型。在得到一笔军方资金的支持后,哈巴斯塔特开始专注于制造A型和B型训练用飞机,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多所飞行学校。
从1915年下半年起,哈巴斯塔特开始研究D型战斗机,到次年夏天就推出了由蒂萨主持设计的哈巴斯塔特D.Ⅱ战斗机。该机和信天翁D.Ⅱ同时装备部队,虽然名声不如信天翁系列战斗机显赫,但亦为一时主力,是德军继福克单翼机之后西线制空权的有力争夺者。该机在前线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直到纽波特17型战斗机这样的对手出现后,才转为二线用机。
在应标CL型飞机的过程中,哈巴斯塔特和汉诺威皆全力以赴,集中本公司的设计骨干实施攻关,终于令两种此后并驾齐驱的崭新机型呼之欲出。
哈巴斯塔特方面,公司此前设计了一种D.Ⅱ战斗机的升级版D.Ⅳ,但却并不成功,不过这并不妨碍该机的一些技术尝试被拿来用于新的CL型飞机的开发。1916年11月,哈巴斯塔特正式推出CL.Ⅱ原型机,该机前后双座,机身外形简洁流畅,配备1台160马力梅塞德斯D.Ⅲ型6缸水冷直列发动机。该机的武装情况为,机首配备1挺7.92毫米斯潘道LMG 08/15型同步机枪,后座配备1挺7.92毫米帕拉贝卢姆MG 14型机枪。

在1917年5月初的军方测试中,该机表现优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灵活性和爬升率,该机爬升至1000米高度仅需5分钟。后座机枪安装在一个位置高于机身的圈形基座上,从而为后座机枪手提供了良好的射击视野。在需要时,该机最多可以携带5枚10千克的炸弹。

1917年7月,在哈巴斯塔特CL.Ⅱ通过测试仅两个月后,汉诺威CL.Ⅱ也通过了军方测试。问题随之而来,航空队总监只希望为部队选择一种机型,那么这两者孰优孰劣呢?总体上看,两种CL型飞机的外形尺寸、飞行性能和火力配备都在伯仲之间,汉诺威在速度和射击范围上略占上风,哈巴斯塔特的灵活性和座舱舒适度更佳。一时间,两种飞机各自得到了相当数量的支持者。在这种情况之下,航空队总监便做出了顺理成章的决定:两种飞机同时获准装备部队。
自接收第一份为数100架的订单之后,哈巴斯塔特便不断收到来自军方的追加订单。最终,到次年年中开始生产新的型号之前,哈巴斯塔特CL.Ⅱ一共制造了900架。
第一批哈巴斯塔特CL.Ⅱ于1917年7月下旬到达前线,开始装备护航中队。随即展开的实战行动表明,哈巴斯塔特CL.II型飞机达到了人们的预期,它在和协约国飞机的对抗中表现自如,性能足以挑战那些来犯的单座战斗机。

使用过这种CL型飞机的人,没有不对它们竖起大拇指的。来自各护航中队的报告亦是赞不绝口,其中尤以配属第4集团军作战的航空单位的报告最为客观公允,这份发自当年10月的报告称哈巴斯塔特CL.Ⅱ“赢得了普遍的认可,达到了护航中队的全部要求,执行任务非常令人满意”。
具体而言,这份报告指出该机在爬升率、飞行稳定性、机动性、安全性等方面均“非常优秀”,飞行员和机枪手的视野极为良好,“比此前装备的所有双座机都要好”。同时,报告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一是和“大马力”的双座协约国飞机相比,飞行速度较为逊色;二是机轮强度不够,在飞机着陆动作过大时有被压垮的可能;三是座舱后部空间不足,最多只能塞进3个机枪弹鼓。

在装备护航中队的同时,德军还将CL型飞机配发少数狩猎中队,以便让其同单座战斗机一道行动以做出进一步评估。在这样的尝试行动中,CL型飞机再获新的赞誉。第24中队的王牌飞行员海因里希·克洛尔在亲自驾驶哈巴斯塔特CL.II之后,认定这些“小型C型”飞机灵敏异常,就速度和爬升率而言同信天翁D.Ⅲ、D.V战斗机完全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在他的建议下,第24中队开始尝试为1架哈巴斯塔特CL.II做火力升级,方案是将它的机首机枪和后座机枪各增加1挺。不过测试表明,这样做显然没有考虑CL型是“轻型”定位这一现实,重量显著增加的哈巴斯塔特的飞行性能也随之明显下降。不过,克洛尔另生一计,他又提出可以把这些CL型飞机用于夜间行动,去拦截那些协约国的轰炸机。这一建议为CL型飞机创造出别开生面的使用领域,同时令夜袭德国的英法轰炸机陡增风险。

CL型飞机的设计出发点固然是为C型飞机提供护航,然而投入战场之后,它们很快就在新的领域里展现出巨大潜能,这并非是指夜间拦截那样的小范围尝试,而是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也正是在这种特殊作战中,CL型飞机迅速赢得了可怕的名声,被认为是一战中最好的对地攻击机型之一。
1917年9月6日,在接到英军部队正在索姆河上过桥的报告后,数个护航中队紧急出动,CL型飞机临时把自己的战斗对象由英军战斗机换成了英军步兵。这次临时作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组织良好的协同进攻中,CL型飞机向英军步兵纵队发起猛击,以机枪的精确射击和投下炸弹的震慑威力,几乎瓦解了英军一整个师的行动!
这次计划外的行动表明,CL型飞机极为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它们既可以有效杀伤敌军步兵,又可以扮演本方步兵的空中支援平台。在索姆河上空,两种CL型飞机的后座机枪配置方式显示了足够的灵活性,由于机枪安装在位置高于机身的圈形基座上,机枪手可以操纵这挺机枪展开全向射击,最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向下也就是对地面的射击。当然,这样做也得冒一定的风险,由于机枪手在向下射击时不得不趴在座椅上,遇到飞机紧急变向就有从空中跌落的可能。



很快,第255飞行队将自己的哈巴斯塔特CL.II飞机专门用于对地攻击。在实施多次出击后,报告称该机在这个领域确实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其“能够迅速改变高度的特性”,令该机在面对协约国地面火力时能够有效摆脱。这样的评价绝非自夸,在对1架缴获的哈巴斯塔特CL.Ⅱ详加研究之后,英国人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在少数单位的对地攻击获得成功后,德国军方便顺势将此经验加以推广。德军专门成立了打击地面目标的攻击机中队,每个中队装备6架CL型飞机,部署在靠近一线的地区随时待命出击。无论是支援本方的进攻,抑或是抑制对方的进攻,攻击中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空对地支援作战的雏形时期就此开始了。
一个表明攻击中队能力的突出例子发生在当年11月30日的康布雷之役中。德军在此役后半阶段发起全线反击,而CL型飞机就在那时大显身手,成为德军反击成功的重要保障。此战之后,CL型飞机俨然成为德军士气的提振器,士兵们谈论道:“我们曾对布里斯托战斗机或斯帕德双座机感到恐惧,现在轮到CL型飞机给敌人造成恐惧了。”

欣喜地注视着前线战况的航空队总监不免为自己在选型上的“先见之明”感到得意,并随即宣称CL型飞机“是为一种特殊目的而打造的……以此为基础,我们将在1918年继续推出类似的优异机型”。军方随后进一步要求有关厂家着手产能提升,并研发后继机型”。只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对了,战地1中的哈巴斯塔特CL.II具备火箭发射能力,但这也是EA的虚构设计,而且这种火箭在现实中对装甲车辆是不具备破坏能力的。

哈巴斯塔特CL.II攻击机
原产国:德国
服役时间:1917年
总产量:900架
机组:2人
机长:7.3米
翼展:10.77米
机高:2.75米
机翼面积:27.5平方米
空机重:772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130千克
动力装置:1台梅赛德斯D.III型160马力汽油机
最高时速:170公里/小时
最大续航时间:2小时
实用升限:5100米
武器装备:1挺LMG-08/15航空机枪、1挺MG-14航空机枪、50千克炸弹,但该型飞机后座可以额外携带手榴弹和手投式航空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