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选自列宁全集第五卷)
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
提纲:
(1)无政府主义在产生以来的35—40年中(从巴枯宁和1866年国际代表大会算起是这样。从施蒂納算起,那还要早很多年)除了讲一些反对剥创的空活以外,再没有提供任何东西。
这种词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一)不懂得剥削的根源;(二)不懂得社会在向社会主义发展;(三)不懂得阶级斗争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创造力量。
(2)对于剥削的根源的了解。私有制是商品经济的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无政府主义对这一点Nihil。①
无政府主义是改头换面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无政府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
维护小私有制和土地上的小农经济。
Keine Majorität.②
否认政权有統一的和组织的力量。
(3)不懂得社会的发展——大生产的作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
(无政府主义是绝望的产物。它是失常的知识分子或流氓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无产者的心理状态。)
(4)不懂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荒谬地否认资产阶级社会的政治。
不懂得组织和教育工人的作用。
把片面的、割断了联系的手段当作万应灵丹。
(5)在欧洲的现代史中,曾经在拉丁语系国家流行一时的无政府主义,提供了什么东西呢?
——不要任何教条、任何革命学说和革命理论。
——分散工人运动
——在革命运动的实验中彻底fiasko③(1871年的蒲鲁东主义,1873年的巴枯宁主义)。
在否定政治的幌子下使工人阶级服从资产阶级的政治。
写于1901年
第一次载于1936年
“无产阶级革命”杂志第7期
按手稿印刊
①一窍不通
②无所谓多数(也就是无政府主义者否认少数服从多数)
③失败、破产


似乎也有一本书叫《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作者是普列汉诺夫:https://baike.sogou.com/v99696225.htm?fromTitle=%E6%97%A0%E6%94%BF%E5%BA%9C%E4%B8%BB%E4%B9%89%E5%92%8C%E7%A4%BE%E4%BC%9A%E4%B8%BB%E4%B9%89

格奥尔基·瓦连廷诺维奇·普列汉诺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年12月11日-1918年5月30日),出生于俄罗斯沃罗涅什省利佩茨克古达洛夫卡村,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总委员会主席,早年是民粹主义者,在1883年后的20年间是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是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十分受列宁尊敬。但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他渐渐与布尔什维克分道扬镳,转向孟什维克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又支持民族主义,此后对十月革命又持反对态度。
https://baike.sogou.com/v50107062.htm?fromTitle=%E6%99%AE%E5%88%97%E6%B1%89%E8%AF%BA%E5%A4%AB&ch=frombaikevr
蒲鲁东主义:Proudhonism,50—6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欧国家并颇具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因其创始人蒲鲁东(1809-1865)而得名。蒲鲁东1809年1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一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卒于1865年1月19日。贝桑松是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出生地,十九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和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也均出生于此。蒲鲁东主义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巴黎公社的成立受到蒲鲁东主义的影响要大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https://baike.sogou.com/v33101135.htm?fromTitle=%E8%92%B2%E9%B2%81%E4%B8%9C%E4%B8%BB%E4%B9%89

蒲鲁东是法国政论家,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奠基人之一。
蒲鲁东被称为无政府主义之父,首先使用安那其(Anarchy)一词表述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他否认一切国家和权威,认为它们维护剥削,扼杀自由。反对政党,反对工人阶级从事政治斗争,认为其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社会改革。无政府主义与改良主义合成一体,提出一个所谓“互助主义”的救世良方。主张生产者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订立契约进行互助合作,彼此“等价交换”各自的产品。这种空想的互助主义方案建立在小生产者的小私有制基础之上,其目的是形成生产者之间“永恒的公平”,防止他们遭受破产的厄运,使小私有制永世长存。
蒲鲁东的学说和政治活动对巴黎公社前的法国工人运动颇有影响。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等一系列著作中对蒲鲁东及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https://baike.sogou.com/v60899.htm?fromTitle=%E6%99%AE%E9%B2%81%E4%B8%9C
巴枯宁主义:巴枯宁主义是以巴枯宁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的无政府主义思想。19世纪60年代中、后期,巴枯宁建立了秘密政治团体“国际兄弟同盟”,在为其起草的章程和纲领中,第一次系统地说明了自己的无政府观点。接着发表了一系列小册子,进行补充和申述,形成了一整套无政府主义思想。巴枯宁主义的核心是要求个人绝对自由,即所谓“充分的和无条件的”自由,鼓吹“无政府状态”,无条件地反对任何权威和国家,主张把废除继承权作为社会革命起点。因为继承权是造成一切社会和政治不平等的重要因素,废除继承权可以达到各阶级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平等。他认为,既然国家是主要的祸害,因此工人阶级就应当完全放弃一切政治活动,拒绝参加选举。巴枯宁主义的出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反动。它否认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否定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它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陷于破产的城乡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具有疯狂性和冒险性,给工人运动带来了危害。
https://baike.sogou.com/v635548.htm?fromTitle=%E5%B7%B4%E6%9E%AF%E5%AE%81%E4%B8%BB%E4%B9%89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巴枯宁(1814年5月30日-1876年7月1日),出生于俄国特维尔省普里阿姆基诺,毕业于莫斯科大学,革命理论家。
他认为自由是个人的绝对权利,是道德的唯一基础,无自由即无幸福,主要著作有《国际革命协会的原则和组织》《革命问答》《上帝与国家》《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
https://baike.sogou.com/v69297503.htm?fromTitle=%E5%B7%B4%E6%9E%AF%E5%AE%81&ch=frombaike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