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說 和 活動
各位領導,鄉親父老,社區街道,齊聚一堂的朋友向大家問好!
向大家會報 ,端午的由來及特殊.....
端午節的由來,正午節氣!
端午節,又稱為「五月節」,是全年四大節慶之一。端午節的起源甚早,漢代之後又結合悼念三閭大夫屈原,又豐富了端午節祭典的內容。
中國人打從伏羲之後,就能夠侯風知氣,觀天象定節日。大禹治水之後,天下鑄九鼎,定名有九州。周公制禮作樂,敦化民情。在戰國時期,在屈原還沒晉見楚王之前,人們會因為節氣的原因,在此五月五日的時刻,進行安定民生,驅凶避邪,端陽正義的活動。因為今天是一整年當中陽氣最盛的時刻!氣正,陽足,自然病邪難侵。
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元、湘流域。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文,懷沙篇章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生命點亮愛國的樂章。
宋朝 太平廣記:屈原以五月日投汨羅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郡縣,白日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但常年所遺,恒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葉塞其上。以綵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曲依其言。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並帶楝葉及五色絲,皆汨羅水之遺風。
《和端午》是北宋诗人张耒的七言绝句。作者从端午竞渡纪念屈原的千载冤魂说起,虽然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的屈原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詩句:和端午 張丰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歌舞示範後,帶領練習兩次)
端午的傳說也有很輕鬆的。出自《朝野僉載》
唐 高崔嵬善弄癡,太宗命給使捺頭向水下,良久出而笑之。帝問,曰。見屈原云。我逢楚懷王無道。乃沈汨羅水。汝逢聖明主,何來為。帝大笑,賜物百緞。
唐朝的時候,有個臣子名叫,高崔嵬。常常在宴會的時候, 變魔術裝神弄鬼。有一次皇帝駕臨了,他還在嬉戲。皇帝就叫人按著他的頭,浸到水里懲罰。過了很久,他竟然,抬起頭來。皇帝問他,怎麼起來了?他回答皇帝說。向皇帝稟報,小臣看見三閭夫子屈原了!屈原說:我被楚王誤會,才投到汨羅江水里,今天你有聖明的君王,不會誤會你,你怎麼也來了呢?皇帝笑了笑,賜給他一些布料。
漢朝的時候,和平安定,監天欽,戡定曆法,訂立節日,由於端午節,源自早先古代驅除瘟疫的習俗,在屈原夫子投河之後,後世的人們加以紀念。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雄黃酒等等的風俗,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明白的給出,一種願意國家重臣安好,九州各處和諧的願望,真實的昇發,並長長久久的流傳下來。
家家戶戶插上香茅,男男女女,人人配上香包:
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側插掛香茅、艾草和榕樹葉,香茅形如利劍,象徵斬除妖魔;艾草具有驅除蚊蟲作用;榕葉則有避邪功能。此外,端午節盛行配戴香包驅邪,香包多縫成香囊,我們XX市的XX,流行繡上XX圖案,作為紀念。如下:圖稿。
端午的酒水:
端午節都有飲雄黃酒驅邪除瘟的習俗,雄黃本具有解毒殺蟲功能,只是民間將它神話才會轉化為宗教性質。在《白蛇傳》的故事中,白素貞因誤飲雄黃酒現出原形,也加深民間飲雄黃酒可以驅邪的印象,我們當地可以用XX酒、或XX酒代替,其目的在於驅邪袪瘟。
端午節正午的水稱為「午時水」,有袂除疾疫之功效,民間在端午節當日,正午時分,常會取水飲用並擦拭身體,在我們百姓中,有劍泉在端午時分可以取劍泉正氣水,期能袪除百病。據傳唯有端午節正午之時豎立雞蛋、硬幣可使屹立不倒,因此許多人在端午節午時嘗試豎雞蛋、硬幣,理論上是因為,地氣渤發上昇。古代已有樹立竹管於地,察知地氣的傳說。
各位鄉親父老,親朋好友,以及各級領導。今天的端午節,不僅僅是端午節。我們在生於斯長於斯,在良好的主義思想指導底下,要準確解讀,我們的地氣。
(一)透過端午包粽子,希望國家重臣安好,好不好?
(二)希望萬國九州,平安除疫,好不好?
(三)最後包粽子,多塊豬肉好不好?(進行現場活動)之後舉杯,(歌舞奏樂)作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