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学生非常努力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成绩依旧不好呢?
为什么有的学生非常努力的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成绩依旧不好呢?
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非常努力,认真听讲,不折不扣的完成作业,但就是成绩不理想,收获和付出不成比例,人们往往评价,这个学生智力不高,或者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好,才导致的这一结果。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一个北方的理科男孩,考入南方一所名牌大学,学的是工科专业,这个专业里和高数相关的课程比较多,觉得难度大,感觉自己不够聪明,人家南方省份来的同学,感觉一听就会,学习很轻松,而自己就听不懂,出现了挂科,他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努力不够导致的成绩不理想,就拼命的学习,正常听课,完成作业,晚上学到深夜2点,然后定闹铃到4点起来接着学习,一天学习20小时以上,可是挂科越来越多,很迷茫,很焦虑,出现了抑郁情绪,觉得自己没有了希望。
了解这个学生的经历,父母都是高学历,家庭环境很好,从小非常懂事,养成了很多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离着姥姥家很近,经常在姥姥家,他的大舅经常说,咱们家人都不聪明,学不了理科,学不了数学,人家南方人多聪明,咱们比不了,这些话在小学、初中都没受影响,以优异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是实验班的尖子生,刚上高中时的理想是考入北大。到了高中,数学难度大,也感觉自己不够聪明,数学的学习状态明显不如初中,他非常努力,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认可,他的小舅舅就是这所中学毕业的,当时成绩也很好,比较出名,有一次他和数学老师提起谁谁是自己的舅舅,老师也认识,曾经教过,说要向你舅舅学习,要超过他,他当时心里非常失落,心想,我已经比我舅舅当年的成绩好了,还说我不如他。学习数学的状态慢慢变差,成绩也不理想,但是他其他学科都非常好,考上了南方的这所高校。
分析这位学生的经历,是非常努力,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标准好学生,但成绩不理想,不是他智力不行,也不是习惯不好,方法不得当,而是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了潜意识的条件性厌学情绪,这个消极焦虑的情绪,是导致他成绩不理想的关键,这种焦虑情绪,让他分心走神,磨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以前的好习惯,好方法统统失效,这种焦虑情绪高了,再好的意志品质,在努力,学习的时间再长,也不能提升学习成绩。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很希望自己学好,也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了条件性厌学情绪,这个厌学情绪,是很多老师和家长不懂的,更不会怎么解决,需要比较专业的技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