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南斯拉夫历史沿革(第五期)

2023-09-18 16:29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克罗地亚共和国

(一)克罗地亚共和国简称克罗地亚,首都为萨格勒布。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北和北部分别同斯洛文尼亚匈牙利接壤,东部和东南部同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为邻,西部和南部濒亚得里亚海。总面积为5.6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880千米。国土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南部和西南部海岸为地中海式气候。全国设20个省和1个省级直辖市,总人口数为406万人,主要民族为克罗地亚族,其他为塞尔维亚族、意大利族等,共22个少数民族。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主要宗教是天主教自史前时代起克罗地亚地区就有人类居住,已发现尼安德塔人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化石。铁器时代时古伊利里亚人和古凯尔特人也相继进入,据考古学家论证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现今克罗地亚的一些地区。在克罗地亚境内发现大量的人类生活的遗址,如在多处深浅不等的洞穴发现残缺的粗磨石质工具,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后期文化遗物,证明这里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的居住地。8世纪末和9世纪初克罗地亚人建立早期封建国家,9~10世纪克罗地亚人由部落联盟发展成早期封建小国,并开始向较大的封建国家发展。克罗地亚人聚居的地区处于中欧和南欧、西欧和东欧之间,小部分属于中欧,大部分属于巴尔干半岛。维莱比特山脉、莫索尔山、比奥科夫山把克罗地亚分成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这样的地貌特征不利于强大的克罗地亚国家的形成,因为宽广的山区把长长的锯齿状的海滨同辽阔富饶的潘诺尼亚平原分隔开来。除此之外这里也是侵略者从东到西、从东北到西南的必经之地,由于这样的地形特征,克罗地亚产生三个相互分离的地理政治区域,它们是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潘诺尼亚或萨瓦克罗地亚、奈雷特瓦公国,还有一些克罗地亚人居住在杜布罗夫尼克、克罗地亚公国以东和伊斯特拉半岛。10世纪克罗地亚王国建立。10世纪最初几十年克罗地亚公国达到鼎盛时期,它在陆地和海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托米斯拉夫时期(910~930)克罗地亚的疆域越出自己的山区腹地的界限,占领潘诺尼亚平原。这片新的领土划归克罗地亚公国的版图,为克罗地亚公国的扩张开辟道路,但同时也使克罗地亚王国同匈牙利人短兵相接,并促使克罗地亚人向沿海扩张。佩塔尔·克雷希米尔四世(1058~1074年在位)期间南部城市和岛屿均拥有一定的自治权,牧师和贵族们享有各种优惠,封建制得到迅速发展。克罗地亚面向大海,商品生产很早便发展起来,手工业生产和海上贸易给克罗地亚君主带来丰厚的利润。克雷希米尔四世让达尔马提亚实行自治,但向他们收取“和平税”。城市中的经济生活为贸易、手工业、航海业奠定基础,这使城市居民划分出阶层,富有者购买动产、不动产,逐渐拥有一定的权力。

(二)1060年克雷希米尔加冕为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国王,克罗地亚被命名为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王国,它包括达尔马提亚、波斯尼亚、斯拉沃尼亚和奈雷特瓦公国。1074年一支诺曼人组成的远征部队攻陷达尔马提亚诸城市,并俘虏克罗地亚国王。对抗双方在罗马教皇的调停下订立条约,克罗地亚把斯普利特、特罗吉尔、比奥格勒和尼恩让给诺曼人。11世纪末匈牙利人入侵克罗地亚北部,威尼斯也乘机占领一些沿海城市,克罗地亚的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害,达尔马提亚也面临着被威尼斯和拜占庭占领的危险。本着维护领土完整的愿望,克罗地亚于1102年以个人王朝方式与匈牙利合并,并选举匈牙利国王为克罗地亚国王。但是克罗地亚仍保持它本身的体制,设有自己的议会、军队和货币。内政由总督管辖。担任总督的既有匈牙利王室成员,也有克罗地亚贵族,对外关系则由共同的国王控制。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的特殊关系在当时的欧洲是罕见的,克罗地亚和匈牙利的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860年。1463年奥斯曼帝国正式占领波斯尼亚,对克罗地亚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奥斯曼-威尼斯战争(1463~1479,1499~1503)期间奥斯曼军队攻陷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特拉。1493年克罗地亚同奥斯曼在克尔巴瓦原野交战,奥斯曼军队尽管受到顽强的抵抗,但还是取得胜利。自此克罗地亚人开始长达百年(1493~1593)的抵抗奥斯曼的历史。1526年莫哈奇战役中匈牙利人被土耳其人击败,克罗地亚大片土地为土耳其人所侵占。奥斯曼军队并没有完全占领克罗地亚,但是克罗地亚的领土大大缩小,几乎只剩下原来的一半。15~16世纪许多克罗地亚人被杀或沦为奴隶,或远走他乡(匈牙利、奥地利、意大利),据估计到18世纪末克罗地亚的人口减少160万。人口的急剧下降对克罗地亚经济和文化发展及防御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奥斯曼的入侵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许多非克罗地亚族人沿着奥斯曼边界从巴尔干半岛内陆迁到克罗地亚,这些民族与克罗地亚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生活方式。至16世纪末克罗地亚只拥有从穆拉河到亚得里亚海北部的一条狭窄地带,其他所有领土(杜布罗夫尼克除外)均被奥斯曼帝国和威尼斯占领。奥斯曼帝国政权对克罗地亚人没有好感,认为他们是“教皇的属民”,所以信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的处境远不如东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克罗地亚贵族改信伊斯兰教,因为只有那样才能保住自己的领地和社会地位。天主教徒必须缴纳苛捐杂税,还要被迫把健康的男孩送进伊斯兰学校(被称为血税),克罗地亚人民不断地同异族占领者进行斗争。

(三)1510年在赫瓦尔爆发反抗威尼斯独裁和殖民统治的起义,同期广大农民对封建领主的残酷剥削极其愤恨和不满,曾多次举行暴动。1573年由马蒂亚·古贝茨在克罗地亚西北部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和斯洛文尼亚的农民起义遥相呼应,要求废除封建领主的经济特权,承认农民的政治权利。但由于统治者的血腥镇压,起义惨遭失败,马蒂亚·古贝茨被俘,在萨格勒布的广场上被奥斯曼封建领主活活烧死,壮烈牺牲。根据克罗地亚国事诏书,玛利娅·特雷萨(1740~1780年在位)登上王位,议会的这一举动是想表明在国王选举问题上克罗地亚不受匈牙利左右,有权作出自己的选择。特雷萨及其后继者约瑟夫二世(1780~1790年在位)开始在社会的许多领域内实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对非德意志民族实行中央集权和日耳曼化政策,包括把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和克罗地亚的土地合并成一个统一的国家。1764年以后维也纳宫廷在奥地利的匈牙利部分彻底地推行专制制度,因此改革也涉及到克罗地亚的管理体制。特雷萨不召集克罗地亚议会,而是以政府的命令代替议会的决议,她不顾克罗地亚贵族的反对,于1767年建立经济、政治和军事王国委员会,委员会实际上是克罗地亚的地方政府。原有的贵族议会处处受到排挤,甚至失去对征收捐税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影响。由于克罗地亚贵族和匈牙利各阶层代表的不满,1779年王国委员会被取消,而整个克罗地亚从属于匈牙利摄政会议管辖。在18世纪后半期有两项国家法律对克罗地亚以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后果,里耶卡及其附近地区于1776年归还给克罗地亚。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的影响及拿破仑向外扩张的危险使欧洲各君主国的统治者们决定一致反法,其中之一便是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1792~1815年),法国皇帝和奥地利皇帝之间的矛盾从1792年延续到1797年,克罗地亚的边防居民参加第一次奥法战争。1797年10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奥地利承认法国对莱茵河左岸和比利时的占领,作为补偿时奥地利得到威尼斯及其除杜布罗夫尼克外从伊斯特拉到博卡科托尔的克罗地亚沿海领地(称为“第一次奥地利占领”,1797~1805年)。1848年3月克罗地亚总督的职位刚好空缺,斐迪南德皇帝任命一个对匈牙利深恶痛绝的47岁边屯区团队上校军官约瑟夫·耶拉契奇男爵担任此职。耶拉契奇在感情上是彻底的“伊利里亚”分子,3月25日他在萨格勒布召开“三位一体”王国(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达尔马提亚)代表会议,会议正式选举耶拉契奇为国家长官并通过另外一个30点权利宣言。

(四)他们要求统一克罗地亚各地区(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达尔马提亚和里耶卡),废除阶层代表大会,按新的选举法选举新的议会以及实行责任政府。这是一份民族、政治、文化、经济纲领,它的实现为克罗地亚从封建制度向现代时期的转变提供可能。1867年奥地利和匈牙利缔结协定,协定规定奥匈帝国由单一的国家改组为二元君主国,国内由一个统治者民族改为两个,即由两个民族寡头政治集团建立政府,国家的领土一分为二。在这种大瓜分的过程中克罗地亚在奥匈之间被分割,归属匈牙利部分的有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而归属奥地利部分的有达尔马提亚和伊斯特拉,两部分各自都设立自己独立的行政机构。1868年9月克罗地亚议会代表团同匈牙利议会代表团签署克罗地亚-匈牙利协议,这项协议实际上取消1848年所作出的关于克罗地亚从匈牙利分立出来的决定。根据协议时它们在形式上组成单一的国家,立一个君主,设一个共同的民族代表机构,一切经济和财政事务以及铁路均由双方共管。这方面的工作由设在佩斯的共管部负责管理,并在克罗地亚设立专门的分支机构,每10年应当缔结一次财政协定。鉴于税收政策是共同的,因此匈牙利政府得以长期侵吞克罗地亚的大部分税收,协议规定克罗地亚获得一定的自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的1914年12月7日塞尔维亚政府发表《尼什宣言》,公布它在战争中要达到的目标:保卫塞尔维亚斗争从一开始就是“解放和联合我们的一切未获得自由的兄弟(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的斗争。1918年12月克罗地亚与其他南部斯拉夫民族联合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1年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入侵南斯拉夫王国,扶持建立“克罗地亚独立国”。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同年11月29日宣告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克罗地亚成为其所属的六个共和国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克罗地亚的政治局势日趋紧张,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温,1990年克罗地亚第一次全民投票中主张自治的克罗地亚民主联盟的胜利更加激化民族之间的矛盾。1991年5月19日克罗地亚进行独立公投,在塞族人的抵制下支持克罗地亚独立一方以绝对优势胜出。同年6月25日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决议,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独立,克塞二族之间立即爆发流血冲突,克罗地亚战争爆发,美国、欧盟等多方进行调停亦无果。

(五)同年12月19日塞族地区正式成立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该共和国控制克罗地亚与波黑边境的塞族地区,武装冲突一直持续到1995年。1992年5月22日克罗地亚加入联合国,1995年8月克罗地亚政府军占领塞族共和国部分地区,同年12月各方签署岱顿协定,冲突正式结束,1998年所有塞族地区重归克罗地亚。2009年4月克罗地亚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欧盟,成为其第28个成员。克罗地亚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部,东邻塞尔维亚、波黑,南接黑山,北靠匈牙利,西北与斯洛文尼亚相邻,南与西南濒临亚得里亚海,与意大利隔海相望。国土陆地面积为56594平方千米,北部为丘陵和平原地区,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和山地,南部和西南部为亚得里亚海。岛屿众多,有“千岛之国”之称,陆地海岸线长1880千米。克罗地亚的国土轮廓近似新月形,部分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但大部分的国土属于乌纳河、库帕河、萨瓦河、德拉瓦河和多瑙河之间的潘诺尼亚平原,因此可分成三个地理区域:平原、山区和沿海区。克罗地亚北部和东北部是克罗地亚最大的三条河流萨瓦河、德拉瓦河和库帕河流经的平原地区,东部宽广平坦,属潘诺尼亚平原西南部,由斯拉沃尼亚和巴拉尼亚以及中克罗地亚平原组成,其西北部为平缓的丘陵地带。克罗地亚西北和中部是从西北向东南延伸的迪纳拉山脉前半段,克罗地亚大部分的土地海拔都超过500米,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共有22座,但没有超过2000米的山峰,最高的迪纳拉山峰海拔1831米。这里人口稀少,以林牧业为主,该地区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地形十分崎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岩溶(又称喀斯特)区之一。克罗地亚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和,7月份平均气温18~22℃,冬季寒冷,气温低于0℃;中部和中南部为高原山地气候,夏季凉爽,气温不超过18°C,冬季严寒且降雪频繁,平均气温低于零下2℃;南部和西南部海岸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平均气温超过22℃,冬季温和多雨,气温在0℃以上。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克罗地亚的主要矿产是石油、天然气、煤、铝矾土和泥灰石等,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底有丰富的石油储藏,另外从斯拉沃尼亚布罗德到梅吉穆尔耶的广阔地带油田密布,也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克罗地亚煤储量大,但优质煤储量少,埋藏深,开采难,而褐煤及其他劣质煤开采方便,部分可以露天开采。褐煤主要盛产于扎戈列、斯拉沃尼亚和德拉瓦河流域,拉沙和伊斯特拉半岛石炭矿储量较大,铝矾土矿主要分布在伊斯特拉半岛、帕格岛、拉布岛以及达尔马提亚地区。

(六)森林资源:克罗地亚林地面积为2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8.6%。其中国有林地面积为209万公顷,占76%;私有林地面积为66万公顷,占24%。森林蓄积量为3.98亿立方米,克罗地亚森林以阔叶树种为主,生长面积居前五位的树种分别为山毛榉(约占森林面积36%)、夏栎(约占12%)、无梗花栎(约占10%)、鹅耳枥(约占9%)和银冷杉(约占8%)。克罗地亚林木品质较高,95%为天然林,且拥有生态证书。克罗地亚森林工业在国民经济占据重要位置,相关从业人员约2.5万人。林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总额的4.7%,木材出口中制成品占70%,主要有家具、地板、建筑用木材、木屋和门窗配件等。动物资源:克罗地亚的动物群种类繁多,地中海地区和陆地的动物在这里都可找到,节肢动物门(蜘蛛、蜈蚣、螃蟹)、蜗牛、大型的地中海蝴蝶以及地中海的典型动物蝉都非常普遍。亚得里亚海沿岸也是各种蛇类的故乡,如艾斯库累普蛇是欧洲最大的蛇,其身长可超过2米,所幸的是它是无毒的。最著名的本地黑蜥蜴生活在亚得里亚海中的亚布卡岛和帕拉格鲁扎群岛上,鸟类中的雨燕、阿尔卑斯雨燕、山鹑、鹰、黄鹉、白颊鸟和五子雀是很典型的。亚得里亚海中也生活着哺乳动物,最常见的是海豚,而最稀少的是僧海豹。在亚得里亚海水里还生活着各种贝壳、红珊瑚、头足纲动物(鱿鱼、墨斗鱼、章鱼)、水母、海星、海绵以及各种鱼类,最有名的海鱼有沙丁鱼、金枪鱼、鲭鱼等等,这些洄游性鱼类从地中海进入克罗地亚海域。定居在亚得里亚海的定居性鱼类主要有刀鱼、鲻鱼、茹巴茨鱼、特尔利亚鱼、利本鱼,潘诺尼亚地区的河流中盛产鲤鱼、鲶鱼、梭子鱼、鲟鱼、鲑鱼。斯拉沃尼亚森林是多种鸟类的栖息地,如篦鹭、苍鹭、黑鹳、白鹭。辽阔的田野和草地给大、小牲畜的发育提供适宜的条件,养殖数量最多的家畜有牛、羊、猪,还有大量的家禽。植物资源:克罗地亚的气候形态多种多样,植物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数量众多,品种繁杂。克罗地亚分为三个植物地理区:亚得里亚地区的植物群、山区的植物群、潘诺尼亚地区的植物群。克罗地亚亚得里亚沿海地带地中海地区的常绿植被十分茂盛,这一地区的植物适应地中海的气候条件。这里夏季炎热,尤其在植物生长的季节里更为炎热,秋季潮湿,冬季温和。在冬季由于布拉风经常袭来,亚得里亚沿海植物群落虽没有明显的地中海特征,但地中海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还是具备的。由于夏季赤日炎炎,蒸发量大,而冬季降水量又十分丰富,这里的植物是以厚而硬的树皮和树叶来自卫以求生存的。

(七)克罗地亚沿海的植物明显的特征是除了花香之外它的树枝、树叶也具有香味,沿海地带极少有真正的森林,保留下来的森林极少,但有很多低矮的带刺灌木丛。马基群落是地中海植被的主要特征,它生长在森林被砍伐的地方,由稠密的常绿灌木丛组成。达尔马提亚岛屿特别是那些外部岛屿上都分布着大量的常绿植物,常见的种类有各类松树、野生油橄榄、柏树、月桂树、桃金娘、西班牙金雀花、不雕花、熏衣草等等,还有的地中海植物被培育成观赏植物,如夹竹桃。克罗地亚全国共设20个省和1个特别市,下辖128个市、428个区、6757个村庄,省、市、区均为克罗地亚地方自治机构。萨格勒布特别市是克罗地亚首都,同时也是克罗地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克罗地亚北部,坐落在萨瓦河西岸、梅德韦德尼察山脚下。人口总数为80万,面积为1291平方千米。萨格勒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3.0℃,年均降水量853.6毫米。该市主要工业部门有石化、电力、医药、机械、电器和食品加工等,著名的大企业有伊纳石油公司、克罗地亚电力公司、普利瓦制药公司和康查尔电气公司等。萨格勒布也是克罗地亚最重要的文体、教育和科研中心之一,其中成立于1669年的萨格勒布大学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斯普利特是克罗地亚的历史名城、第二大城市、斯普利特-达尔马提亚省的首府、达尔马提亚地区第一大海港、造船和航运中心,也是东南欧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气候干燥, 冬季气候湿润,年平均降雨量超过860毫米。8月是最炎热的月份,平均气温在30℃左右;1月是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4℃左右。全年有超过2700小时的阳光照射时间,有世界文化遗产戴克里先宫等知名景点景区。杜布罗夫尼克位于克罗地亚南端,杜布罗夫尼克-奈雷特瓦省省会是克重要的旅游和海运城市,素有“亚德里亚海明珠”的美誉,是克罗地亚最负盛名的旅游城市。普拉位于克伊斯特拉半岛南端,是伊斯特拉省政府所在地,面积约52平方千米。属地中海式气候,年均气温14℃,1月平均气温5℃,8月平均气温26℃。年均降水量约900毫米,有保存完好的斗兽场等景点景区。里耶卡位于克罗地亚西南部,是海山省省会和克罗地亚重要港口,市区面积为44平方千米。属地中海式气候,年均气温14.2℃,1月平均气温 5.7℃,7月平均气温24℃。克罗地亚源自民族名,斯拉夫语意为“山冈之人”。克罗地亚人口总数为406万,主要民族为克罗地亚族(90.4%),其他为塞尔维亚族、波什尼亚克族、意大利族、匈牙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斯洛文尼亚族等,共22个少数民族。克罗地亚总人口中城市人口占近70%,由于受侵略、经济、政治、战争等因素影响,自15世纪开始克罗地亚对外移民浪潮不断,目前克罗地亚海外侨民达250万。在克罗地亚华侨华人约600人,主要集中于克首都萨格勒布市,多从事批发、零售、餐饮等行业,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八)克罗地亚国体为共和国,政体为议会内阁制。1990年12月22日克罗地亚共和国颁布新宪法,宪法规定总统任期5年,任期不得超过两届。2000年11月克罗地亚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改半总统制为议会内阁制。2001年3月克罗地亚议会再度修宪,决定取消省院,改两院制为一院制。2010年6月克罗地亚议会第4次修宪,主要确定克罗地亚加入欧盟和作为欧盟成员国的法律基础,包括对欧盟的主权让渡、克罗地亚入盟公投、履行欧盟法律义务和欧盟成员国公民在克权利等。克罗地亚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和立法机构,一院制。议员通过直选产生,任期4年。政府是克罗地亚最高权力执行机构,对议会负责。总理为政府首脑,由总统提名,议会任命。政府的主要职权是向议会提出议案、提出国家预算和决算建议、执行议会通过的法律、执行国家内外政策、指导和监督国家行政当局的工作、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指导公共部门的工作等,克罗地亚主要政府部门有退伍军人部、内务部、财政部、外交和欧洲事务部、区域发展和欧盟基金部、旅游和体育部、科学和教育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部、卫生部、农业部、劳动、家庭、社会政策部长、国防部、司法和管理部、海洋、交通和基础设施部、文化和媒体部、空间规划、建设、国有资产部。克罗地亚设宪法法院和最高法院,克罗地亚实行多党制。克罗地亚总统是国家元首、克罗地亚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总统的主要职权是宣布议会选举和召集新一届议会的第一次会议,根据宪法时宣布举行全民公决、提名总理、发布法令和赦免令、颁发法定的嘉奖和表彰、与政府共同制定和执行外交政策、与政府共同决定在国外设立外交机构和派出大使、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克罗地亚是西巴尔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经济环境具有一定优势: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基础良好;加入欧盟后法律政策趋向与欧盟全面对接,市场范围扩大,金融体系较稳定,近期克罗地亚正积极努力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地理位置优越,是进入中欧和东南欧地区的门户;港口设施较完善,公路路网密集,陆路运输快捷,铁路与水运较为便利;社会治安良好;森林和水资源丰富;旅游、造船、医药及电动汽车等产业较发达。在克罗地亚的外资主要投资于金融服务、制造业、贸易及服务、房地产及建筑、ICT(信息和通讯技术)、旅游酒店业等领域。2003年至2007年克罗地亚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4.8%。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克罗地亚经济增速放缓,2009至2014年陷入衰退。克罗地亚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全国森林面积为27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7%。主要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铝矾土、优质泥灰石,此外还出产铁、锰、石墨等。克罗地亚主要工业部门有食品加工、木材加工、造船、建筑、电力、石化、冶金、制药、机械制造和纺织等,食品加工业较发达,是加工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

(九)克罗地亚造船业有数百年的历史,克罗地亚造船业排在欧洲第二位,仅次于罗马尼亚。克罗地亚食品加工业较发达,是克罗地亚加工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行业总收入位列加工业第一位。克罗地亚主要出口烟草、调味品、汤料、糖果、鱼罐头、牛肉罐头、烈性酒和啤酒,克罗地亚“波斯图普”和“丁加奇”牌葡萄酒及部分火腿肉、奶酪、李子酒等产品享有欧洲原产地保护商标。克罗地亚在医药工业方面有一定的开发和生产能力,每年生产各类医药产品1700多吨。普利瓦药业公司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制药企业,也是东南欧地区领先的药品出口企业,约90%以上的产品出口至美国、俄罗斯和欧盟其他国家等。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全国农业可耕地面积为154.6万公顷。受气候多样性、地形特点的影响,克罗地亚农产品种类丰富,从工、农业作物到葡萄园经济作物以及温带、热带水果、蔬菜一应俱全。克罗地亚主要产粮区在北部的平原地区,中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适于发展畜牧业和种植水果,特别是葡萄的培育。克罗地亚农业污染程度很低,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条件。克罗地亚中央银行是克罗地亚国家银行,也是欧洲中央银行系统的组成部分。其首要职能是维持货币价值稳定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具体包括:制定和实施货币和外汇政策,管理外汇储备;发行货币;审查和发放商业银行经营许可,监管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及收取准备金;制定支付政策并监管执行情况。克罗地亚复兴开发银行是克罗地亚政府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出口的银行,从事信贷、政策性、商业性买方信贷担保、咨询等业务。克罗地亚拥有20家商业银行、3家住房储蓄银行、1家国外银行分支结构,主要商业银行有萨格勒布银行、萨格勒布经济银行 、ERSTE和STEIERMARKISCHE银行、OTP银行、Raiffeisen银行等。萨格勒布银行是克罗地亚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与中国国内银行合作较多的当地代理行。根据克罗地亚《外汇法》,在克罗地亚注册的外国企业可以在克罗地亚银行开设外汇账户,用于进出口结算。外汇进出克罗地亚需要申报。外汇汇出克罗地亚无需缴纳特别税金。携带现金出入境需要申报,限定数额为1万欧元或等值的其他币种。在克罗地亚工作的外国人,其合法税后收入可全部转出国外。萨格勒布证券交易所(ZSE)于1991年成立,是克罗地亚唯一的证券交易市场,经营股票、期货、债券交易、投资凭证、衍生工具和期货交易,共有370多家企业在ZSE上市。克罗地亚当地信用卡使用比较普遍,中国的银行机构发行的VISA卡和万事达卡在当地可以使用,克罗地亚唯一的法定货币为欧元。克罗地亚旅游业发达,是克罗地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外汇收入主要来源,克罗地亚旅游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16%。游客主要来自德国、斯洛文尼亚、奥地利、波兰等欧洲国家,主要风景区有亚得里亚海海滨、普利特维采湖和布里俄尼岛等。

(十)主要出口商品:石油产品、矿物燃料及润滑剂、药品、电子设备、食品。主要进口商品:原油和天然气、矿物燃料及润滑剂、交通工具、药品、机床设备。主要贸易伙伴: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德国。克罗地亚对外投资主要目的国为波黑、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黑山、波兰,对上述5国投资占克罗地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1%,投资主要集中在焦炭、精炼石油产品、海运、零售贸易、金融等领域。外资主要来源国为荷兰、奥地利、意大利、德国,上述4国对克投资总额约占克吸引外资额的53%,外资主要集中在金融、制造业、不动产、贸易、电信等领域。克罗地亚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与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相通),英语普及程度很高,会讲德语和意大利语的人亦较多。克罗地亚全国86.3%的居民信奉罗马天主教,少部分居民信奉东正教(4.4%)、伊斯兰教(1.5%)、基督教新教、希腊天主教或犹太教。克罗地亚人热情大方、乐观向上,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要与被介绍过的客人一一握手,并报出自己的名字,与至亲好友见面时习惯施以传统的拥抱礼,与女士见面也有施吻手礼的传统习惯。克罗地亚人偏爱蓝色,认为蓝色象征宁静、纯洁、坚贞、永恒、忠诚。同时红白相间类似棋盘格图案是克罗地亚民族喜爱的传统图案,在克罗地亚国旗、国徽、运动员球衣和饰品、欢庆的旗帜上均能看到这种图案。在欢迎贵宾或隆重的庆祝活动中克罗地亚青年男女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克罗地亚人能歌善舞,传统服饰和传统舞蹈表演亦成为克罗地亚旅游季节吸引外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克罗地亚菜肴综合意大利、匈牙利、奥地利、土耳其和中东地区菜肴的特点,以海鲜和肉类食品为主,烤羊肉、烤乳猪、斯拉沃尼亚粗香肠、达尔马提亚熏肉、帕戈羊羔和奶酪最为驰名。克罗地亚人喜好葡萄酒,遵循海鲜搭配白葡萄酒,烤肉搭配红葡萄酒的习惯,克罗地亚人对中餐亦感兴趣。克罗地亚于1991年建立军队,5月28日为建军节,实行志愿兵役制度。克罗地亚军队总人数为15605人,其中现役为14325人,占91.8%;文职1280人,占8.2%。克罗地亚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宪法规定总统为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克罗地亚公路交通系统总体比较发达,以首都萨格勒布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以及周边欧洲各国。公路总长2641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长1316公里。克罗地亚铁路系统以萨格勒布为枢纽连接全国各主要城市和许多欧洲国家首都,铁路总长2617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里程总长970公里。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为285台,其中电力机车123台;内燃机车162台;客运车厢共有452辆;配备座位31249个;货运车厢5200辆,核定载重278843吨。另外全国拥有客运列车210辆,配备座位17361个。克罗地亚城市尚无地下铁路,有轨电车网络发达,公交汽车数量充足。拥有商用客船88艘,总座席为34261座;商用货船39艘,总吨位为104万吨。克拥有7个可以停泊大型远洋轮船的海港,分别为里耶卡、普拉、希贝尼克、扎达尔、斯普利特、普洛切、杜布罗夫尼克,其中里耶卡港地位突出,经由此港可通达克全境及整个欧洲。

(十一)根据克罗地亚海洋、交通与基础设施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克罗地亚注册的船只及游艇共12万艘,年均从其他国家开往克罗地亚的快艇约6万艘。克罗地亚开设有专门的海事学院和培训中心以培养专业的船员,克罗地亚正式船员为2.2万人。克罗地亚有7个国际机场(萨格勒布、斯普利特、杜布罗夫尼克、扎达尔、里耶卡、普拉、奥西耶克)和3个小型商用机场(布拉奇、洛什尼、弗尔萨尔),其中主要机场是萨格勒布图季曼机场。输油管道总长610公里,天然气管道总长2549公里。克罗地亚教育程度较高,具备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克罗地亚实行八年制中、小学义务教育。克罗地亚7所主要大学是萨格勒布大学、里耶卡大学、奥西耶克大学、斯普利特大学、扎达尔大学、杜布罗夫尼克大学和普拉大学,另外还有13所公立理工学院如萨格勒布研究理工学院、卡尔洛瓦茨理工学院等以及其他私立专业院校如萨格勒布经济与管理学院、奥帕蒂亚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等。克罗地亚科技基础较好,属于中等发达国家,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斯洛文尼亚。科研力量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独立的研究院所,其次是在科学院所属的研究机构。克罗地亚在海洋科技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在地震科研与技术、兽医药研究及生产管理、造船技术、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均有一定特色。克罗地亚的医疗条件和医疗设施基本达到西方国家水平。全国有医院57家,拥有病床2.3万张,医务人员总数近7.3万人,其中医护人员有55781人。全国主要城镇都有医院和诊所,所有小城镇都有医疗中心和药店,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可提供直升机和海上快艇服务。但总体而言全国卫生保健事业面临预算资金严重不足的压力,全国有许多私人从业医生,私营药房的药品充足。克罗地亚的医疗保险由强制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组成,根据《克罗地亚强制医疗保险法》规定时克罗地亚公民、获得克罗地亚长期居留或临时居留的外国人必须参加强制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是一种自愿参加的辅助医疗保险。克罗地亚全国主要城镇都有医院和诊所,所有小地方都有医疗中心和药店,对生命垂危的患者可提供直升机和海上快艇服务。加入欧盟以来克罗地亚的许多医生选择出国,到能够提供更好工作条件、更高薪酬以及进一步深造机会的其他欧盟国家工作。克罗地亚总发电量为127.6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发电59.33亿千瓦时(占46.5%)、传统火电发电52.77亿千瓦时(占41.4%)、风力发电量为14.67亿千瓦时(占11.5%)、太阳能发电0.83亿千瓦时(占0.65%)。电力进口总量为91.58亿千瓦时,出口总量为30.25亿千瓦时。克罗地亚电力总消耗172.34亿千瓦时,其中能源领域消耗11.33亿千瓦时、工业生产消耗35.40亿千瓦时、建筑领域消耗0.79亿千瓦时、交通领域消耗3.32亿千瓦时、居民消费62.06亿千瓦时、商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消耗58.81亿千瓦时、农业部门消耗0.64亿千瓦时。克罗地亚电力消费和生产缺口依靠进口弥补,主要来源是位于斯洛文尼亚的克尔什科核电站。克罗地亚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2.6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为105.4部/百人。克罗地亚81%的家庭已接入互联网,其中使用固定线路上网的比例超过70%,移动上网的比例超过55%,74%的家庭配备个人电脑。

(十二)克罗地亚共有8家主要电信运营商,分别是HarvatskiTelecom、A1、Telemach、Iskon、Optima Telekom、Tomato、bonbon 和Telekom,华为、中兴等中资企业也相继与Harvatski Telecom、A1和Telemach等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克罗地亚政局稳定,社会治安总体情况良好,公民法律意识较强,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相对较低、但近年来针对游客的扒窃案件有所上升,在克偷盗、抢劫等犯罪通常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火车站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场所,旅游旺季时景点景区、海滩、饭店、酒吧等亦是扒手行窃场所,暴露钱财常常会成为扒手和抢劫者的袭击目标,克罗地亚法律规定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批准可持有枪支。据克罗地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克罗地亚法人企业就业职工月平均净收入为6763库纳,月平均毛收入为9216库纳。全国新建住宅均价为12536库纳/平方米,从城市看萨格勒布市新建住宅均价为13077库纳/平方米,其他城市均价为11881库纳/平方米。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克罗地亚的生活水平比欧盟27国平均水平低三分之一,消费者价格水平也低三分之一。就克罗地亚全国而言各类物资供应充足,日常消费品齐全,生活便利,但大量工业产品、农产品、能源及日用消费品依赖进口,物价水平相对较高。据克罗地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法人企业就业职工平均净收入为6789库纳,在各行业中月均净工资最高的是药品和药剂制造部门,为16070库纳;安保部门月均净工资最低,为4430库纳。月均净工资中位数为5705库纳,法人企业就业职工月平均净工资为7038库纳(约930欧元),克罗地亚最低月工资标准为4062.5库纳(毛收入)。克罗地亚劳动力素质较高,除旅游业旺季劳动力紧张外其他行业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克罗地亚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处于欧洲的中心,如今欧洲一体化进程又赋予克罗地亚新的价值,克罗地亚的地缘政治地位对于东南欧实现长久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非常重要。克罗地亚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关系、融入欧洲经济安全一体化,重视加强同中欧和邻国的关系。1992年4月27日中国承认克罗地亚共和国,同年5月13日中克两国建交。克罗地亚是第二个加入欧盟的前南国家,克罗地亚1991年宣布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后饱受战争蹂躏,2003年开启入盟谈判,克罗地亚在2013年7月1日正式加入意大利是最早承认克罗地亚的国家之一,意大利政府于1992年1月15日宣布承认克罗地亚为独立国家,1月17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由于意大利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克罗地亚希望在实现其争取加入北约和欧盟的过程中得到意大利更大支持,所以发展同意大利的友好关系对克罗地亚具有重要意义,克罗地亚十分重视发展两国关系。1996年双方就少数民族问题达成协议后两国关系开始全面迅速发展,克罗地亚加入欧洲委员会得到意大利支持,商贸旅游等合作加强。

(十三)克罗地亚十分希望与意大利在亚得里亚海上开展合作,特别是就安全、打击有组织犯罪、非法移民和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开展合作,两国关系正朝着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两国在一系列地区组织中紧密合作,如亚得里亚海-爱琴海倡议、中欧倡议、稳定公约、阿尔卑斯-亚得里亚海工作共同体。克罗地亚与匈牙利之间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保持良好。自独立之日起克罗地亚一直同匈牙利在睦邻友好的原则下发展双边关系,两国并无任何公开的问题。1992年1月18日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两国总理多次宣称两国是“战略伙伴关系”,这一关系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政治合作、经济合作(能源、旅游、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合作与少数民族保护。克罗地亚实现独立后匈牙利一直给予极大的支持,两国的合作领域涉及经济领域及军事方面的协作。克罗地亚在同南斯拉夫人民军的战争中得到匈牙利的支持和帮助,战争初期克罗地亚曾通过匈牙利进口武器,匈牙利还接受大批克族难民。匈牙利作为北约和欧盟成员国,积极支持克罗地亚加入欧洲大西洋一体化。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两国同时脱离南斯拉夫而独立,并且独立后立即相互承认。1992年2月克斯建交,克罗地亚同斯洛文尼亚各层次的关系都非常紧密,尽管政治关系经常受到由于前南斯拉夫分裂所遗留下来的问题的困扰,但两国在对许多全球及地区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两国已经成功解决大部分遗留问题,并在各种地区及多边组织中紧密合作,两国积极发展各领域的合作,特别是文化、科学、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合作。克罗地亚独立之后把融入欧洲政治和经济主流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因此自然忽视同俄罗斯关系的发展。1996年克罗地亚境内实现全面和平,克罗地亚政府提出要在保持加入北约和欧盟的基本外交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强调同俄罗斯恢复和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和经贸关系,这表示克罗地亚重视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后双方高层互访逐渐频繁。克罗地亚同俄罗斯之间不存在任何公开的政治问题,在大部分的国际和欧洲问题上有着相似的立场。两国关系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经贸关系。波黑的版图犹如一个坐东南朝西北的“楔形”,它的“楔形”尖端部分深深地插入克罗地亚,以致造成波黑2/3的边界在西部和东部同克罗地亚接壤。克罗地亚同波黑的陆地边界超过1000公里,这就决定两国之间的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的紧密联系性。除此之外在波黑的克罗地亚人是波黑三个主体民族之一,克罗地亚是代顿和平协议的签字国之一,在克罗地亚居住有约波黑公民8万人,而在波黑有克族居民70万人,所有这些都使两国具有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一个稳定、自力更生、繁荣、三个主体民族享有平等地位的波黑对克罗地亚具有至关重要的民族利益。在波黑战争中波黑克族曾受到克罗地亚的支持和保护,因此穆克两族之间的敌对情绪难以消除。由于克罗地亚是波黑克罗地亚族的母国,因此波黑局势的发展对克罗地亚的内政外交具有重要影响。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一)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简称斯洛文尼亚,位于欧洲中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北端,西接意大利,北邻奥地利和匈牙利,东部和南部同克罗地亚接壤,西南濒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46.6公里,国土面积为2.03万平方公里。特里格拉夫峰为境内最高山峰,海拔为2864米,最著名的湖泊是布莱德湖。气候分山地气候、大陆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平均气温21.3℃,冬季平均气温-0.6℃,年平均气温10.7℃。全国分为12个地区,共212个市级行政单位,首都为卢布尔雅那,人口总数为211万。在最初的时候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被人称为斯卡拉维尼亚,在这块斯卡拉维尼亚上的居民被称为斯卡拉维人,当斯洛文尼亚人的人口在卡兰塔尼亚达到它的最大人口密度时他们也被称为卡兰塔奇人。而斯洛文尼亚语是斯洛文尼亚的新教徒作家在卡尔尼奥拉地区发展出来的,这植根于斯洛文尼亚人迅速将自己认同为卡尔尼奥拉人和属于卡尔尼奥拉地区的。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在6世纪确定,并在9世纪扩展到它的极盛,这个区域从的里雅斯特海湾一直到多瑙河以南和巴拉顿湖以西。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随后在西部因为日耳曼化和在北部因为匈牙利人的到达潘诺尼亚平原而缩小,斯洛文尼亚的领土边界在15世纪固定下来,直到19世纪中叶才发生改变。在伦巴底人于568年攻进意大利以后斯拉夫部落和阿瓦尔人开始在西潘诺尼亚平原和东阿尔卑斯山殖民,他们的进展在弗里乌里安低地的东部边缘的“伦巴地石灰岩”所阻,而在沿德拉瓦河(又叫德劳河)的上游方向和巴伐利亚人作战。直到7世纪末叶在这个区域的斯拉夫人都处在阿瓦尔人的统治下,在623年-658年之间的这段时期易北河下游和卡拉凡克山脉之间的斯拉夫部落在萨莫大公的领导下建立他们的第一个国家,这个大公国在萨莫死后崩溃了,但一个卡兰塔尼亚公国仍保存在今天的卡林提亚地区。7世纪中叶它发展为第一个斯洛文尼亚人国家,由瓦鲁克亲王统治,它的中心在玛利亚.萨尔旁边的卡尔恩城堡。在和巴伐利亚人结成联盟和阿瓦尔人作战后斯洛文尼亚人在8世纪中叶不得不接受法兰克人的统治和信奉基督教,803年这个教会区域沿着德拉瓦河被划分为萨尔兹堡主教区和阿奎利亚大主教区,这个划分一直持续到18世纪。阿瓦尔王国在9世纪初叶崩溃,斯洛文尼亚人从阿尔卑斯地区扩展到下潘诺尼亚平原以及伊斯特里亚。在843年划分法兰克王国的凡尔登条约后所有的斯洛文尼亚人都在法兰克人的统治下被联合起来,在840年左右普里比那亲王从法兰克人手中获得这块封建领地,领地的中心是建立在巴拉顿湖边上的扎拉河口的巴拉顿城堡。

(二)由于受到拜占庭传教士西里尔和梅多迪乌斯的影响,普里比那的继承者科策吉疏远和法兰克主教的关系,并建立一个独立的公国。由于与莫拉维亚人和日耳曼人订立和约,最后一个斯洛文尼亚国家政权于874年丧失自己的自由,于是斯洛文尼亚地区用拉丁语进行上帝崇拜仪式以及外国文化占优势地位的时期长达1000年。在9世纪末期所谓的“卡兰塔尼亚王国”以公国的特殊形式出现在由德拉瓦河的源头到多瑙河和科普拉河所围绕的领土上,在这个时期匈牙利人开始进入潘诺尼亚平原,于896年在这个区域永久居住下来,并和在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之间起联系作用。匈牙利人在955年战败于莱奇菲尔德后巴伐利亚人和卡兰塔尼亚斯洛文尼亚人往东定居于拉巴河、索特拉河、科尔卡河和科普拉河之间的中心地带,并永久确定斯洛文尼亚人与克罗地亚人和匈牙利人之间的民族边界。在10世纪末期卡兰塔尼亚从巴伐利亚分离出来,但很快大卡兰塔尼亚王国在已经建立一个全面封建体制的压力下在斯洛文尼亚领土上崩溃了。从12世纪起斯洛文尼亚人的土地分成几个历史省份,即卡林提亚、斯提里亚、卡尔尼奥拉以及后来的哥里吉亚。在奥地利区域里的斯洛文尼亚人居住领地在13世纪时是处于衰弱状态的,日耳曼殖民地已经深入卡林提亚的维拉克盆地、斯提里亚的格拉茨盆地、卡尔尼奥拉的索拉河冲积平原,而意大利人的殖民地已经支配弗里乌里安低地。新一轮日耳曼殖民运动从北部发动,15世纪时斯洛文尼亚人的种族界限被局限在盖尔河谷的赫尔马戈、多布拉特斯山、维拉克、玛利亚萨尔、扫阿尔卑斯山脉、科兹贾克山、拉古纳和库奇尼卡河之间的区域,这个划分一直保存到19世纪中叶。从1500年起哈布斯堡家族成功控制斯洛文尼亚人的居住区域,并统治这个区域直到1918年,斯提里亚、卡尔尼奥拉、伊斯特里亚和后哥里吉亚几个地区被合并成内奥地利。在15世纪前半叶策尔季家族的亲王压倒哈布斯堡家族,但哈布斯堡随后在策尔季家族消亡后继承他们的领地。在哈布斯堡家族首领弗雷德里克一世和匈牙利以及克罗地亚国王马提亚斯.科维努斯的十年战争中(1479-1489)中很大一部分斯洛文尼亚领地是在匈牙利人手中的,由于马提亚斯成功抵御土耳其人的进攻和他支持农民,他成为一位斯洛文尼亚的民族英雄。在波斯尼亚于1463年落入土耳其人手中后土耳其人接着展开几次对斯洛文尼亚人的居住地的侵略,他们杀戮及俘虏大约三分之一的斯洛文尼亚人,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恶化到极点(分别发生于1478、1515、1573)。

(三)在16世纪后期宗教改革运动促使第一批斯洛文尼亚语书籍、公众图书馆、印刷工厂及寄宿学校出现,反宗教改革运动在16世纪末开始,新教传道者和学者或是重归天主教信仰,或是离开这个地区,所有的新教组织均遭破坏。在卢布尔雅那中超过750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家庭被迫离开斯洛文尼亚地区,仍留在这个区域的新教徒则居住在穆拉河和拉巴河之间的区域。由于反宗教改革运动的胜利,日耳曼文化在这个区域的影响减弱,而意大利和巴洛克文化的影响则增强。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在17世纪末土耳其人从中多瑙河地带全面撤出而繁荣起来,纵贯斯洛文尼亚地区的商业道路连接起维也纳和里耶卡和的里雅斯特。亚德里亚海上的自由航行在1717年得到允许,的里雅斯特在1769年成为一个自由港。在哈布斯堡家族首领玛利亚·特蕾莎进行一系列改革后一个斯洛文尼亚民族复兴运诞生了,由于一个统一市场和运输体系,斯洛文尼亚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斯洛文尼亚语在学校中使用,约瑟夫二世(继承特蕾莎的皇位后推行义务教育。安东.托马兹.林哈特通过他的研究居住于德拉瓦河和亚德里亚海之间的居民所组成的斯洛文尼亚民族的历史,力争在斯洛文尼亚建立学校和公众图书馆以及在卢布尔雅那建立一所大学。由于达尔马廷成功翻译《圣经》,扬森教派的学者再次注意到斯洛文尼亚语的统一。1797年法国军队在拿破仑的指挥下迫使奥地利军队投降,在康波.弗米奥条约后奥地利获得崩溃后的威尼斯共和国和得到统一的伊斯特里亚斯洛文尼亚和威尼斯斯洛文尼亚两块地区。法国于1809年第三次占领斯洛文尼亚后通过熊布鲁恩条约组建一个伊里利亚行省,将斯洛文尼亚合并在内,这个行省的首府和行政中心在卢布尔雅那。但是法国对斯洛文尼亚的统治时期(1809-1813年)对斯洛文尼亚的商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特别是的里雅斯特因为拿破仑的针对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但是法国似的统治在另一方面却使得政府的行政管理现代化,并初级和高级学校里推广斯洛文尼亚语,这项措施随后也影响到奥地利的教育制度。在法国的占领结束后是梅特涅统治时期,大部分的斯洛文尼亚人处于德意志同盟(1815-1866年)统治下,德语再次在学校和政府机关中使用。一种新的斯洛文尼亚民族观念在以马提雅各布为首的知识分子中孕育出来,即法兰西.普雷斯伦的统一和公众的民族观念。1848年的欧洲革命见证民族主义者的“统一斯洛文尼亚”运动的形成,这个运动首先出现于克拉根福特(又叫马提贾.马杰),随后吸引知识分子群体和维也纳的学生,并发展到格拉茨和卢布尔雅那。

(四)它要求在学校和政府中推广斯洛文尼亚语,将奥地利帝国统治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团结起来,并且尊重斯洛文尼亚人居住的历史省份中他们的民族特性。尽管奥地利帝国的专制主义在弗兰茨.约瑟夫,但是斯洛文尼亚语仍然逐渐在斯洛文尼亚地区的学校中重新得到使用,并在中等学校中作为一门教学科目。为了增强斯洛文尼亚地区北部边界,必须重新安置该地区拉万廷主教教区的教座,将教座从圣安德鲁迁移到马里博尔,这项工作由主教安东.马丁.斯洛姆舍克在1859年顺利完成。“统一斯洛文尼亚”这种民族观念从1861年起就在所有大城市中的文学俱乐部中繁荣起来,特别是在1863-1871年这段时期在塔波尔上塔波尔是大型群众户外集会。1892年保守派建立天主教民族党,自由派则在1894年建立民族党。雅尼兹·克雷克组织农业合作社和乡村自助协会,领导着农民政党。所有的斯洛文尼亚政治党派都面临着斯洛文尼亚和南斯拉夫在奥匈帝国实验主义的政治框架内的政治前途问题,南斯拉夫社会民主党将统一所有南部斯拉夫族作为它于1909年开展的提沃利革命运动中的最终政治目标,这个目标得到“复兴运动”的自由思想的年轻一代的支持。3%的斯洛文尼亚人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奥匈帝国作战而伤亡,1917年奥匈帝国中的奥地利地区内的南斯拉夫代表在五月宣言中要求将在哈布斯堡家族下的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统一为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同年斯洛文尼亚政党征集20万个签名,支持按照民族自决基本原则将斯洛文尼亚地区从奥地利中分离出来,并建立一个包括斯洛文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的共同国家。1918年8月中旬所有斯洛文尼亚政党的代表同意在卢布尔贾纳建立一个在安东.克洛舍茨国民会议,以实现自决并建立一个南斯拉夫国家。10月31日克罗塞奇任命卢布尔雅那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国民政府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该政府随后在1918年12月1日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随着卢布尔雅那大学于1919年成立,斯洛文尼亚人获得一个中央教育和科研制度,而卢布尔雅那电台和斯洛文尼亚民族剧院、国家美术院和大学图书馆的更是成为关键的文化。自从联合的南斯拉夫王国成立后一些独立的斯洛文尼亚政党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国家而开展斗争,但是这个目标被1931年制定的宪法而受到阻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斯洛文尼亚商业和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乡村人口从三分之二降到二分之一。1941年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后这个国家很快便被分成几块,新的克罗地亚傀儡国家将斯洛文尼亚从南斯拉夫的剩余领土中分离出来。

(五)1941年4月12日希特勒决心将一个斯洛文尼亚国家划分入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的版块,一个斯洛文尼亚全民大规模的抵抗运动导致自由阵线的成立,这个阵线的任务是统一斯洛文尼亚的领土,拒绝任何用武力破坏斯洛文尼亚国家的计划。由于共产主义者在军事抵抗中的领导作用,斯洛文尼亚人很快便分裂了,卢布尔雅那地区和纳粹合作,民族内部一场残酷的斗争开始了。在1943年年末同盟国承认斯洛文尼亚游击队是他们和法西斯斗争的盟友,同年自由阵线在科切夫耶组织一个斯洛文尼亚代表大会,通过一个让重新获得自己海岸线的斯洛文尼亚团结在一个新的南斯拉夫联盟内的决议案。和纳粹合作的斯洛文尼亚人直到战争末期也不能达到消灭游击运动的目的,随后被排除出国家生活。英国将逃往卡林提亚的、战败的、和纳粹合作的斯洛文尼亚军队引渡给南斯拉夫军队,这些军队中的绝大多数人均被南斯拉夫军队处决。在1945-1990年期间斯洛文尼亚是南斯拉夫联盟中的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加盟国,并享有独立的权利。在巴黎和平会议后斯洛文尼亚于1947年加入斯洛文尼亚海岸地区组织,在1954年的伦敦备忘录成为除的里雅斯特外的里雅斯特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斯洛文尼亚以及南斯拉夫的西部边界标志着欧洲的集团划分,而它和匈牙利的边界标志着真正的“铁幕”。尽管南斯拉夫最初的权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共产党人手中,但斯洛文尼亚加强它自身的民族文化和教育制度和其后的经济独立。要求斯洛文尼亚独立的声音从临近斯洛文尼亚的国家中的斯洛文尼亚裔的少数民族(人口约为斯洛文尼亚本国人口的10%)以及迁移到外国的斯洛文尼亚人(约占斯洛文尼亚本国人口的20%)发出来,为了维持和世界上各处的斯洛文尼亚人的联系,斯洛文尼亚对它的邻国的斯洛文尼亚裔人和本国的海外移民实行着独立的政策。1967年起斯洛文尼亚加入奥地利卡林提亚和意大利弗留利-威尼斯贸易区,于1978年加入阿尔卑.亚德里亚贸易区。在60年代末期一部新的南斯拉夫宪法增强民族主义者的角色并限制联盟的裁判权,增加各共和国的主权。1991年经历和南斯拉夫军队的10天战斗后和南斯拉夫联盟的崩溃后斯洛文尼亚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它进行一次民主选举,多党制度的议会由一部新宪法予以确定。为了弥补它在南斯拉夫市场上的份额丧失,超过三分之二的斯洛文尼亚产品转而出口到欧洲联盟。该国的大型国有公司几乎全部分解,工业产量下降,以前高水平的就业率已经变成高失业率(14%),经济陷于萧条状态,罢工普遍发生。但是随着私有化进程的完成,国家的转型期结束,经济环境得到改善,斯洛文尼亚在加入北约和欧盟后成为一个富裕的发达国家。

(六)斯洛文尼亚处于欧洲四大地理地区的交界处:阿尔卑斯山脉、迪纳拉山脉、多瑙河中游平原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土面积为2.03万平方公里,斯洛文尼亚沿海属地中海气候,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月平均气温为-2°C,七月为21°C。矿产资源贫乏,主要有汞、煤、铅、锌等,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9. 7%,尽管斯洛文尼亚的森林覆盖率在欧盟排名靠前,但是木材和其衍生品转换成绿色能源的比例并不高,低于欧盟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除此之外国内有5593km²的草地、363km²的果园以及216km²的葡萄园。斯洛文尼亚全国平均海拔为557米,最高峰为特里格拉夫山,海拔为2864米。斯洛文尼亚约有一半的面积(10124平方公里)由森林所覆盖,斯洛文尼亚国家森林覆盖程度亦在欧洲各国当中名列第三,排在芬兰和瑞典之后,国内亦有原始森林仍然存在。斯洛文尼亚全国分为12个地区,共212个市级行政单位,主要城市为布莱德市、马里博、玫瑰港、古城皮兰、科佩尔、克拉尼市等。卢布尔雅那是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位于西北部萨瓦河上游,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多浓雾。面积为902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8.7万。斯洛文尼亚人口总数为211万,其中男性人口占人口总数的47.86%、斯洛文尼亚族占总人口的87.8%、65岁以上人口占14.3%、14岁以下的儿童占15.57%、15岁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9%、15岁以上受过中等教育的占43.4%、15岁以上受过初级教育的占30.3%、15岁以上未受教育的占17.3%。主要民族为斯洛文尼亚族,约占83%。少数民族有匈牙利族、意大利族和其他民族,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斯洛文尼亚人一般的说法认为斯洛文尼亚人的祖先是古代的斯拉夫人,在570年斯拉夫部落开始在阿尔卑斯山脉和亚德里亚海之间的区域居住。623年到658年这段时期中在上易北河和卡拉凡克山脉之间的区域的斯拉夫部落在萨莫大公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建立他们的第一个国家(即萨莫大公国),这个部族联盟在萨莫大公死后瓦解了。但是一个较小的斯拉夫国家卡兰塔尼亚公国(即今天的卡林提亚)延续下来,这个国家的中心位于卡林提亚(卡林提亚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奥地利),它是斯洛文尼亚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由于来自东部阿瓦尔人的强大压力,卡林提亚人于745年和巴伐利亚人结成联盟,随后他们承认法兰克人的宗主权,并于8世纪接受基督教。这个地区最后的独立的斯拉夫政权科策吉亲王的公国曾在869年-874年存在过,但在874年丧失它的独立地位。

(七)斯洛文尼亚人的民族领土于是在西部为日耳曼人所吞食,并随着匈牙利人到达潘诺尼亚平原而逐渐固定下来,一直维持到15世纪。斯洛文尼亚独立以来实行议会民主制,1991年12月23日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新宪法,1997年和2000年两次修宪,宪法确立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分为国民议会和国民委员会。国民议会由90名议员组成,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全国共分8个选区,每个选区选出11名代表,保留2个席位给意大利和匈牙利族议员。国民委员会由来自社会、经济、专业、地方4个界别40名委员组成,任期5年,按界别和地方社区划分选区,实行间接选举。法院和检察院是国家司法机构,法院分为宪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区法院、县级法院,另外设有专业法院【劳动和社会法院(主要负责处理雇佣关系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法律案件)、行政诉讼法院、审计法院】。宪法法院主要负责判定议会有关立法是否同国家宪法相抵触,由9名法官组成。最高法院为最高司法机构,检察院分为共和国检察院、高等检察院(4个)和地区检察院(11个)。政府是国家权力执行机构,实行多党制。斯洛文尼亚拥有良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现代化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在汽车制造、高新技术、电气、制药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2007年1月1日加入欧元区,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机械设备和家用电器制造、电气机械和仪表制造、化工(含制药)、电力能源、冶金、橡胶及塑料产品加工、非金属矿物质制品加工、食品饮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造纸、印刷出版、纺织、成衣和皮革制品加工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小,农业用地为47.9万公顷,农业人口为7.3万人。服务业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批发和零售、修理、旅馆饭店、运输、通信、仓储、金融中间机构、房地产、租赁、企业服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其他社区或个人服务,从业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1/5。旅游业较为发达,国外游客主要来自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克罗地亚,主要旅游区是亚得里亚海海滨和阿尔卑斯山区。主要旅游点:特里格拉夫山区国家公园、布莱德湖、波斯托伊纳溶洞。主要旅游设施:海滨浴场、滑雪场、温泉、溶洞、旅馆、汽车宿营地等。经济为高度外向型,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主要贸易伙伴国为:德国、意大利、克罗地亚、奥地利、瑞士。主要出口商品:汽车零部件、药品、石油加工产品、电器等。主要进口商品:机械设备、石油和矿产品、塑料产品、农产品等。对外投资主要投资对象国: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俄罗斯、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语最早用斯洛文尼亚语记载下来的文献是弗雷辛手写本,其日期大概在972年和1022年之间,这些手写本于1803年在德国的弗雷辛发现。

(八)用斯洛文尼亚语印刷的第一本书是《初学者教义问答》,它是由新教徒普里莫斯.特鲁巴尔在1550年写成,并在德国城市图宾根印刷。朱利季.达尔马廷在1584年将《圣经》翻译成斯洛文尼亚语,16世纪中期斯洛文尼亚语才通过希罗尼穆斯.梅吉萨编纂的《多国语词典》为其他欧洲语言所知。斯洛文尼亚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东部地区有少量信奉东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武装部队正式建立于1991年6月,原名斯洛文尼亚领土保卫部队,1993年10月更名为斯洛文尼亚军,斯洛文尼亚宪法规定总统为武装部队最高统帅。自1998年起斯洛文尼亚按北约标准改组军队体制,分为基本国防部队、加强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2003年9月取消义务兵役制。斯洛文尼亚军队总人数为7745人,其中常规军人数为6884人、预备役为861人。博希尼别拉山地作战示范中心位于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西北约60公里处,1996年该中心成立以来先后有来自19个国家的约1600名军人来此地接受山地作战等科目的培训。2011年11月15日斯洛文尼亚军方与意大利、奥地利和匈牙利3国签署一项军事合作协议,按照这一协议时四国军事人员将在斯洛文尼亚博希尼别拉山地作战示范中心共同研究和开展包括冬季高寒山地作战等一系列军事训练,接受标准化军事教育,截止2011年德国、克罗地亚、土耳其和加拿大等国家均已表示愿意成为斯洛文尼亚山地作战示范中心的成员。斯洛文尼亚地理位置较好,电气化铁路和现代化公路占较大比重。斯洛文尼亚公路四通八达,两条“泛欧交通走廊”(五号线连通巴塞罗那和基辅,十号线连通萨尔兹堡和萨洛尼卡)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交汇。斯洛文尼亚公路密度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在欧洲任何地方乘坐公路交通工具均可在1至2日内抵达斯洛文尼亚。公路总长389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长746公里。从运输情况看斯洛文尼亚客货运输均以公路运输为主,占60%以上,国家授权Dars公司特许经营高速公路的管理、运行和维护。铁路总长2178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总长610公里、复线铁路总长330公里。斯洛文尼亚有150多个铁路客站和140多个铁路货站,欧洲5号、10号泛欧走廊两条铁路线均经过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在其境内全长分别为320公里和250公里,分别占两条铁路线全长的20%和10.6%。斯洛文尼亚铁路公司负责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旅客和货物运输,并维护6万平方米的仓库,公司还拥有卢布尔雅那、马里博尔、科佩尔和采列的集装箱码头。卢布尔雅那机场是斯洛文尼亚最主要的国际机场,同欧洲十几个国家有固定航线,距首都卢布尔雅那仅25公里,除此之外在第二大城市马里博尔和海滨城市“玫瑰港”有两个国际机场。科佩尔港位于亚得里亚海北端,是斯洛文尼亚唯一的海运港口,也是中东欧内陆国家重要的中转港。通过科佩尔港中转的货物可在24小时内到达维也纳、慕尼黑和布拉格,48小时内到达华沙、哥本哈根和伦敦。

(九)科佩尔港建于1957年,占地450公顷,海岸线长2578米,拥有11个现代化和装备齐全的终端,适合各种类型的货物中转。拥有25处泊位,普通货物的室内仓储面积为27.5万平方米,水果仓储面积为7.3万平方米,普通货物露天仓储面积为96万平方米,谷粮仓储规模为6万吨,大豆仓储规模为5.5万吨,液体仓储量为5.4万立方米,散装干货仓储量为11万平方米。此外该港口拥有1号、2号两个作业码头,1号码头长450米,水深14米;2号码头长800米,水深14-18米,可泊万吨级货轮和10万吨级油轮。科佩尔港作为南欧及前南斯拉夫地区国家枢纽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集装箱和其他货物吞吐量逐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3%。亚洲业务增长更快,每年新开几条至亚洲的航线,业务年均增幅在50%以上。与欧洲北部港口相比时从亚洲经科佩尔港开往欧洲的货轮航程可缩短2000海里,因此科佩尔港已成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等内陆国家的中转港口。科佩尔港计划在未来10年投资4.5亿欧元建成中欧物流中心,投资计划包括扩建1、2号货运码头、新建3号货运码头、货物分流中心及拥有1.2万个停车位的车场,新建的3号码头长度将达到1000米、水深14米。斯洛文尼亚政府重视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小学学制9年,儿童6岁入学,9年课程分为3个3年期阶段教学。高中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中等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一般学制4年,职业技术学校学制根据所学专业分别为2至5年。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来自欧盟和本地的全日制学生可免费就读大学。在职和研究生课程需要交纳学费,非欧盟国家学生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费每年约1000欧元(除艺术类)。斯洛文尼亚共有4所大学、10所独立高等教育学院,斯洛文尼亚语为教学语言。根据1992年通过的健康医疗立法,斯洛文尼亚实行健康保险制度,即所有公民每年必须(强制性)向斯洛文尼亚健康保险学会缴纳健康医疗保险费。缴费后每位被保险人将有唯一的健康医疗保险卡,这也是缴纳健康保险后被保险人的正式身份证件。被保险人在就诊时必须出示本人医疗保险卡,享受保险范围内的免费医疗,基本健康保险(强制性)涵盖基本的、普遍的疾病、伤害或其他保健情况。公民个人还可根据各自需要,自愿缴纳各种附加健康医疗保险,享受更多的健康保险。未参加斯洛文尼亚医疗保险制度的外国人可在当地医院就医,费用自理。据斯洛文尼亚统计局统计显示斯洛文尼亚人均寿命为78.1岁,其中男性为73.9岁、女性为82.1岁。人均每月税前收入1584.66欧元,目前斯洛文尼亚共有29家医院,其中综合性医院18家、妇产医院2家、肺病专科医院2家、神经疾病医院4家、整形医院2家、康复医院1家,共有病床9356张。

(十)全国共有医生5947人、护士5465人,每万人拥有28.9医生、26.5名护士、6.9名牙医和6.8名药剂师。每10万人拥有1.4家医院和451.8张病床。斯洛文尼亚致力于全面融入欧盟体系,积极发展同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和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关系,注重发展与其他原南斯拉夫国家关系,积极参与协调西巴尔干事务及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先后参与在科索沃、马其顿、东帝汶、阿富汗、伊拉克和黎巴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维和行动。2004年5月斯洛文尼亚加入欧盟,此后斯洛文尼亚又于2007年1月和12月先后加入欧元区和申根区。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脱离南斯拉夫独立,1992年4月27日中国承认斯洛文尼亚,5月12日两国签署建交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6年10月两国签署《中斯联合公报》。中斯政府间建有经济联委会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等机制,签有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等多项合作文件,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化。自1991年从前南斯拉夫独立以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国一直就皮兰湾港口附近一段数公里长的海岸线的归属问题存在争议,2009年11月4日克罗地亚总理科索尔和斯洛文尼亚总理帕霍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签署边界仲裁协议,为两国解决持续近20年的边界争端和为克罗地亚加入欧盟铺平道路。根据这项协议,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这两个巴尔干国家将通过国际谈判来解决两国1991年宣布独立时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2010年3月23日斯洛文尼亚宪法法院认定斯洛文尼亚政府与克罗地亚签署的边界仲裁协议符合斯洛文尼亚宪法,此举为这一仲裁协议获斯洛文尼亚议会通过,斯克两国最终解决边界争端扫清障碍。主张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关系,致力于加入欧盟、北约,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和力求同世界大国保持友好合作关系是斯洛文尼亚外交政策的基点。克罗地亚认为皮兰湾海域是其与意大利之间的重要海上通道,斯、克1992年2月6日建交后两国对皮兰湾海域的归属问题一直争执不休。2001年底斯、克两国总理签署皮兰湾海域划分草案,斯洛文尼亚获得80%的水域,克罗地亚获得20%的水域。斯洛文尼亚议会称这是斯方外交胜利,克方多数政党却对此表示反对,克罗地亚议会迄今也未批准该草案。斯洛文尼亚认为该草案十分重要,它实际上是未来最终协议的组成部分。克罗地亚却坚持认为克罗地亚议会没有批准该草案,因此它不具有法律效力。斯洛文尼亚外长鲁佩尔已就此致信许多欧盟国家,以求通过国际仲裁解决皮兰湾海域划分问题,克罗地亚则寻求在驻克外交使团中找到支持者。欧盟驻克罗地亚代表团团长扎克2003年9月2日说克、斯之间发生的外交战“令人担忧”,希望两国以和平方式解决这一争端。斯洛文尼亚总理罗普2003年9月4日强调:“斯将坚决捍卫自己的国家利益和通往公海的出海口。”与此同时他呼吁克与斯重新就已影响到两国关系的皮兰湾海域争端问题对话,以求得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此间观察家认为斯、克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都在加速与欧盟一体化的进程,双方应从两国的根本利益考量,最终妥善解决皮兰湾海域划分问题。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上期)

(一)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国家,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国土总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2个实体和布尔奇科特区组成,首都为萨拉热窝。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为6.3℃,7月为27.4℃;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平均气温为-0.2℃,7月为22.7℃。全国年平均气温为11.2℃,人口总数为350.7万。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或穆斯林和克罗地亚联邦,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个政治实体之一,与塞族共和国以分隔线为界。由于波黑联邦是由穆斯林族及克罗地亚人组成,因此又被称为穆克联邦。2001年时宪法法院判决塞尔维亚人为波黑境内第三个拥有合法投票权的种族,同时亦判决在塞族共和国境内的穆斯林及克族拥有合法投票权。波黑联邦拥有自己的首都、政府、旗帜、徽章、国家领导人、关税、警政部门、邮政系统以及航空公司,亦有称为Vojska Federacije Bosnei Hercegovine的军队,但在2005年年底时双方决定合并各自的军队,现在波黑联邦及塞族共和国的军队皆隶于国家层级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防卫部门。1994年5月华盛顿协定签署,成立波黑联邦。协定中提及联邦由克族与穆斯林所占领的地区组成,下分10州,采用州系统是避免有一族势力大过于其他族群。1995年联邦击败西波斯尼亚共和国,将其国土纳入联邦范围中。从签署代顿协定后波黑联邦成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个政治实体之一,拥有51%的国土。2000年3月8日布尔奇科成为拥有自治权的特区,由双方共治。西波斯尼亚共和国位于波斯尼亚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西北方,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30万(其中80%为穆斯林),是波黑穆斯林族控制的一块飞地,与穆斯林控制的中心地区相距甚远,前身为西波斯尼亚自治省。在波黑内战期间为独立政体,1995年内战末期被击败,回归波黑。以原波黑主席团委员菲克雷特·阿布迪奇为首的西波斯尼亚穆斯林温和派不愿意脱离南斯拉夫,反对以波黑穆斯林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为首的强硬派以战争求和平的立场,并且对伊泽特贝戈维奇一再拒绝波黑和平方案十分不满。1993年27日建立西波斯尼亚自治省,并向塞尔维亚靠拢,阿布迪奇自任主席并兼任“自治省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0月下旬阿布迪奇同克、塞两族单独议和,并发表合作宣言。穆族领导人指责阿布迪奇是“叛徒”,派军队进行讨伐,但驻西波斯尼亚的穆族第5军不少士兵支持阿布迪奇。1994年8月波黑穆斯林领导人伊泽特贝戈维奇令驻守在比哈奇的穆斯林第5军不惜一切代价攻下"叛军"首府大克拉杜沙,把阿布迪奇及其数万叛军赶出波黑。第5军很快便成功地实现战役目标,阿布迪奇带着几万忠于他的穆斯林逃到克拉伊纳塞族共和国控制区。

(二)不久克罗地亚境内的克拉伊纳塞军和阿布迪奇率领的由1万名穆斯林难民和第5军投诚士兵组成的“西波斯尼亚省人民自卫队”,打回大克拉杜沙,恢复西波斯尼亚自治省。1995年7月27日西波斯尼亚自治省宣布升格为西波斯尼亚共和国,它也是塞尔维亚克拉伊纳共和国抵抗克罗地亚的最后防御范围。1995年8月在克罗地亚发动的风暴行动中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击败西波斯尼亚共和国,将其重新合并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乌纳-萨纳州。布尔奇科特区是波斯尼亚的一个自治区,名义上属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共同所有。布尔奇科位于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东北部,在萨瓦河右岸,有优良的河港,铁路经此穿过,是重要的商业中心。有食品加工业,市郊有褐煤蕴藏。该区面积为493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7332。布尔奇科极具战略意义,对波黑塞族人来说这一狭长的走廊地带不仅是连接东部和西部塞控区的唯一陆路通道,同时也是他们与克罗地亚克拉伊纳原塞控区及南斯拉夫同胞保持联系的重要枢纽。而对于穆克联邦来说得到布尔奇科不仅可以把波黑塞族领土拦腰斩断,而且还将借此打通波黑中部与克罗地亚之间的通道,获得萨瓦河出河口。波黑战争期间塞族军队与穆克联军为了争夺这块战略要地一度进行殊死搏斗,2000年一直处于国际监护的布尔奇科成为波斯尼亚第三个政治实体——布尔奇科特区。布尔奇科特区的财政独立核算,不向国家上缴。2002年布尔奇科特区财政收入9200万美元,支出8600万美元,财政顺差为600万美元,在布尔奇科特区中不间断居住183天以上的外国人即被视为纳税人。2000年到2005年布尔奇科特区每人每年毛收入增长18.5%,特区经济发展局报告称此增长率比塞族共和国高5.5%,比波黑联邦高10%。如按工资计算时该特区的工人工资也比波黑其他地区高,特区工人平均月工资690马克,比塞族共和国高28.2%,比波黑联邦高13%。波黑统计局正式公布人口普查最终结果显示波黑总人口数为353万,分实体看波黑联邦人口有222万,占总人口63%;塞族共和国有123万人,占总人口35%;布尔奇科特区有8万人,占总人口的2%。从民族属性看波黑联邦以波、克两族人口居多,三个主体民族占比情况为:波族70.4%、克族22.4%、塞族3.6%。塞族共和国以塞族居民为主,三族占比情况为:塞族81.51%、波族13.99%,克族2.41%。在布尔奇科特区中三族占比情况分别为:波族42.36%、塞族34.58%、克族20.66%。波黑联邦分为10个州,分别是乌纳-萨纳州、波萨维纳州、图兹拉州、泽尼察-多博伊州、波斯尼亚-波德里涅州、中波斯尼亚州、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州、西黑塞哥维纳州、萨拉热窝州和西波斯尼亚州。其中乌纳-萨纳、图兹拉、泽尼察-多博伊、波斯尼亚-波德里涅、萨拉热窝等五洲为穆斯林州,波萨维纳、西黑塞哥维纳、西波斯尼亚为克族州,其余中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涅雷特瓦两州为“混合”州,用来平衡各族群间的势力。

(三)布尔奇科特区有一部份划自波黑联邦,目前波黑联邦有79个市镇。波黑联邦约51%的土地、60%的人口以此为家,但所有人口的相关资料(包括族群分布)因缺乏官方的人口普查而有相当大的误差。2002年估计联邦内人口约有250万人,其中波什尼亚克族占70%、克罗地亚族占28%、塞尔维亚族占1.4%,而在1991年当地波什尼亚克族占52.1%、克罗地亚族占22.1%%、塞尔维亚族占17.6%。联邦内塞尔维亚族在1991年后因内战爆发,人口大幅度衰退。波黑联邦设一位总统、两位副总统,就像塞族共和国一样,职位由各族轮流担任。内阁成员共16人,现任内阁中8位是穆斯林族、5位是克族、3位是塞族。议会分为上、下两议院,众议院有98个席位,参议院则由各州议会派遣的成员组成。与众不同的是联邦中许多公用事业和行政系统,如电话、邮政、军队等等都被分为穆斯林族及塞族两种,但最近其中许多单位又都重新合并成为单一的公营事业。塞族共和国即波黑塞族共和国,是1992年2月9日建立的政治实体,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塞族共和国和穆克联邦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92年2月9日建立的波黑塞族共和国是个政治实体,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塞族共和国和穆克联邦组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92年3月波黑就是否独立于南斯拉夫联邦举行全民公决,波黑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人赞成独立,塞尔维亚族抵制投票。此后波黑三族间爆发历时三年半的战争,波黑塞族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波黑共和国独立后波黑境内的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又进一步自行成立独立的波黑克族共和国和波黑塞族共和国,穆斯林原教旨主义者亦要求成立独立的波黑穆斯林共和国,三方不断交火。1995年底三方达成代顿和平协议停火,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塞族控制49%。波黑塞族共和国获得49%的“实际控制区”(战前塞族聚居区面积占波黑领土面积51%),被分成东西两部分,中间由波黑的第三政治实体布尔奇科特区间隔。法定首都为东萨拉热窝,实际首都为巴尼亚卢卡。波黑塞族共和国议会于2005年12月28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及几项相关法律,以终止该政治实体下属的国防部职能,并正式将军队的指挥权移交波黑中央政府。应波黑塞族共和国政府要求,议会当天举行特别会议并通过相关法律,以便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组建波黑国家的统一军队和国防部,从而为完成波黑防务系统改革彻底扫清障碍。根据塞族共和国宪法规定该政治实体的政府应由16名部长组成,议会当天还提议选举1名不管部长替代政府内被取消的国防部长,该不管部长的职责将由塞族共和国总理确定。根据《代顿协议》时波黑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构成,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

(四)波黑为加入北约和欧盟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把两个实体的军队整编成一支统一的国家军队,此前穆克联邦已完成该实体内部的防务改革。波黑税收实行分级(实体、州及市)管理,波黑简接税管理局负责征收增值税及协调一般财政政策问题,也负责波黑实体内的关税及消费税。税收制度:基本税种:波黑基本税种包括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工资税、财产税、由雇主及雇员支付的社会安全金、消费税,某些商品如油品、烟产品、软饮料、酒、咖啡等需付特种销售税。公司税:波黑联邦为30%,塞族共和国为10%,布尔奇科为10%个人税: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如下:个人所得税包括工资、农业收入、财产及财产权收入、版权、专利及技术革新收入,资本收益、其他收入。波黑联邦个人所得税实行州级管理制,塞族共和国由实体管理。布尔奇科特区有特区个人所得税法,由特区依法管理。波黑联邦的工资税和个人其它收入税有不同的税率,工资税率为5%,个人其它收入税率为10%-25%。塞族共和国的工资税率为0%-15%(税基数是净工资,根据工资数额征收),其他收入税率与工资税率相同。增值税:波黑2006年1月1号起实行增值税,替代原来货物及服务的营业税,税率为17%。增值税是一种综合税,对所有商业活动都适用,包括货物的生产和分拨以及提供服务。安全金:除对个人征收以上所得税外波黑对从业人员的个人工资征收社会安全金,塞族共和国按雇员净工资征收,波黑联邦由雇主和雇员按毛工资额比率交纳,布尔奇科人生保险金按实体法律规定征收。雇主应付:波黑联邦:工资的32%(不包括以上5%工资税),其中人生保险17%、健康保险13%、失业保险2%、抗自然灾害金0.5%。塞族共和国:净工资的42%(不包括净工资税10%),其中人生保险24%、健康保险15%、失业险1%、儿童保护金2%。布尔奇科:波黑联邦雇员和塞族共和国雇员的人生保险分别为毛工资的17%和净工资的24%。健康保险分别为毛工资的12%和净工资的10%,总额:波黑联邦雇员毛工资的29%,加净工资的10%;塞族雇员净工资的34%,加毛工资12%。雇员应付:波黑联邦:毛工资的11.5%,其中人生保险7%、健康保险4%、失业保险0.5%。布尔奇科:人生保险为毛工资的7%。塞族共和国:无。投资者税:波黑联邦公司法规定外国资本超过投资资本总额20%的可减免相当于外国公司资产投资资本额的5年税收,这一规定对100%外国资本投资公司也适用。在波黑联邦中公司将应纳税利润投资在其生产活动和住房建设中,该投资额100%免税,如投资到公司其他活动,该投资额75%免税。在波黑中投资资本不征税,从国外转来已纳税的利润不征税。外国人税:所有在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长期居留的外国人要付个人收入所得税,不长期居住在波黑的所有外国人,但在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有收入的被认为是纳税人,在布尔奇科特区中如不间断居住183天以上的外国人被视为纳税人。波黑的进口关税分四种,不同的商品征收不同关税,税率分别为0%,5%,10%和15%。


南斯拉夫历史沿革(第五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