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阅读记录(3)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上古文学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于原始歌谣
劳动先于艺术
第一节所阐述的核心观点便是原始文学与原始劳动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自然发出的呼声,加上有意义的词语与之结合或替代,便是诗歌的起源。普列汉诺夫说:“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看待它们。”(物质的满足先于精神的满足,合情合理哈哈哈)。
除此之外,原始歌谣中还有一种类型,便是对自然界的“咒语”。因为对原始人类而言,自然界灾害难以抵御,这种在原始宗教意识的支配下,企图利用语言的力量指挥自然的咒语,应该在之后君权神授的观念以后便鲜见了吧。
第二节 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而不完整
神话的分类
“女娲造人”与阶级贫富
中国古代神话零散而不完整
如马积高老师所说,中国古代神话从内容涉及的广度来说是丰富多彩的,但大部分都比较零散,没有同古希腊神话一样发展为一个神的家族和神的系统。这之中有文化蓬勃发展时对神话继承的漠视,也有后人对前人神话的否定与改写,没有形成一致的神话流传体系,不然也不会出现“此西王母非彼西王母”的情况了,最初的西周统治者便没有对神话给予足够的尊重吧,为体现君权神授的崇高可谓下足了功夫。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与神之间的联系实在是太少了,因而也难以形成体系,各自说理的状况似乎到淮南王刘安时才有所改变(虽然我并不喜欢淮南王。。。)。
神话的分类
我国古代神话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与自然作斗争;一类与社会作斗争。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等都是与自然作斗争,体现的是人们对世界万物的探索,企图借此解释万物的原理。除此之外,像羿射十日、鲧禹治水等神话则是与农耕时代旱涝难题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些神话是人们对没有灾害的向往与征服自然的渴望。
“女娲造人”与阶级贫富
单纯没有想到,这两者间也能联系上。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这把阶级社会的富贵与贫贱也归结为女娲所造,实难理解。。。所以在上文中我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古代神话的零散不完整,或是说难以继承流传,统治者阶级为便于自身名为“君权神授”的统治而对神话的改造与延申,真的让人说不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