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剧透】《Salete》——从读者和作者两个角度谈谈剧情以及其中的缺陷
本作品讲述的,是一位亡国公主和自己的挚友,在经历大臣的叛变,未婚夫被佞臣调离皇宫,皇宫失守和敌国士兵的残忍对待之后,顽强地逃出生天,终与未婚夫相见的故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好了
一、前言——自己游玩的感受
写在前面:我将用我最大的努力,以最缜密,最符合逻辑,最能让人看懂的方式向大家还原这个作品的真相,不会说出现看不懂的情况,这篇分析写的也比较全面,每个人应该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希望能为大家解惑。
请注意:本篇内容仅代表up本人的思考和想法,可能有错误或者纰漏,且不一定具有普适性。
游戏一开始,大臣就有透露“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公主”这样的信息。

我的第一反应是张艺谋导演的《影》。
第二反应是某个本子(也是有关公主的本子),该本子大致剧情是,有一位公主想在自己和王子结婚前的几天出去兜兜风体验一下生活,于是公主派人找到了和自己长的很像的另一个女孩(公主和该女孩唯一的不同就是泪痣,一个在左眼一个在右眼),让该女孩代替自己在皇宫呆两天,自己则接替该女孩的职务在外面生活,后来通过该女孩的职业,了解到皇宫内部的丑陋之后,打算让双方的身份永远交换下去,于是接替了这位女孩的职务,让女孩成为新的公主。(结局还是挺感人的,有能力的朋友们可以试着找找这个本子,具体名字我忘了。)
不过就算隐约知道了所谓“替身”的概念并且套用在《Salete》这个作品里,却仍然推断不出其他任何有用的信息。毕竟在这些替身类作品里,光知道有替身并没有什么用,替身和真人之间的关系才是重中之重,在《Salete》里面,讲述替身和真人的关系的剧情在最后最后了,届时观众们也已经知道公主有替身这个事实,所以此事的知晓与否无关紧要。而我在推剧情的时候脑子里却一直在想替身和真人的事,哪个时候是替身,哪个时候是真人,哪样的反应是替身,那样的反应是真人。因此自作聪明地想到替身确实为我对剧情的解析造成了很大困扰。
因此当我带着杂乱的思绪做完主线之后,仍然有些摸不着头脑。看别人的解析也是众说纷纭。或许想弄清楚这个故事的结局,也或许是出版方在剧情方面的戏弄让我感觉自己就是那个被小丑玩弄,被迫演出的沙尔蒂,于是我愤懑地提笔写下这篇剧情解析,给自己,也是给各位有缘人一个清晰的脉络。
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一部相当难得一见的作品,我从未见过这样诡谲的叙事方式,以至于我从未见过这样诡谲的叙事方式。总的来说,这确实是一部相当难得一见的作品(狗头)
二、参演人员
莎尔蒂(以下简称女主):公主的替身

莎罗梅(以下简称公主):公主本人

修女玛莉:女主的友人

小丑库伦(clown):莎尔蒂本人

大臣加布尼耶:国家的宰相

近卫队长吉恩:名义上是公主莎罗梅的恋人

一些重要道具:
沾有萨洛梅血迹的马蹄铁:直观反应公主的死亡原因
一个项圈:反应女主的经历
夹有书签的字典:作为承上启下的线索
三、梦境和现实的划分。
在这里先说结论。
第一个结论:从开头到“四个人的诅咒”处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第二个结论:从“四个人的诅咒”到女主逃出王宫见到吉恩是梦境
第三个结论:女主被吉恩刺死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女主最后的独白是在陈述已经发生的现实。
请注意,“已经发生的现实”和“梦境”有着绝对的不兼容性,即:如果这个情节是已经发生的现实,那这个情节就绝对不属于梦境。本作品中所有的情节,不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就是“梦境”,没有第三种可能。(这句话是废话,就像有理数和无理数构成实数一样,在实数范围内掏个数字出来,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并且有理数和无理数之间绝对没有交集)
开始吧。
首先要明确两点:
一,我们默认游戏最后女主的独白的部分全部都是已经发生的现实,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那么,作品当中符合女主独白的情节,就是独白的真实写照,是现实,不可能是梦境。
二:所有认为“属于现实”的推论,如果不能理解,可以换一种思路——试着从“不属于梦境”角度理解,毕竟这些事件不是现实就是梦境。反之亦然。
那么先梳理一下结论一部分的情节,作品开头有一段意义不明的死亡现场,然后紧接着记叙了三件温暖人心的日常小事——与花店老板,与挚友玛莉以及与恋人吉恩的日常。紧接着与大臣交谈后,晚上就出现公主被士兵羞辱,女主报复公主的场景。

最后出现“四个人的诅咒”,然后小丑出现,进入下一幕。

在最后女主的独白中,女主承认,自己经历过报复公主,且被公主诅咒的场景,与上述情节对应。

因此这个报复公主并被公主诅咒的场景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结论1:女主报复公主以及公主诅咒女主的场景,均为已经发生的现实。
再往前推,晚上与大臣聊天后,女主表明“和大臣聊天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为什么“不会太久了”?因为女主将要逃离这个国家,不会在这里多呆了。因此这里可以推断,女主和大臣此时已经联手,大臣准备发动政变,女主准备逃离。
在最后的独白中,女主也明确说明,自己要和大臣发动政变并且逃离这个国家,与上述情节对应。

因此此处叹息“不会太久了”以及前面与大臣的对话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结论2:与大臣对话到大臣离去的情节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女主和大臣合作,发动政变并且逃离国家的想法也是现实之中的想法。
在得到“逃离国家是现实中的计划”这一结论后,作为延伸——女主的所有有关该计划的动作,均为已经发生的现实。
因此,女主宣布自己要进行最后一场演出,并且要求玛丽当观众的情节也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推论3:女主宣布自己要进行最后一场演出,要求玛丽当观众的情节均为已经发生的现实。
在最后的独白中,女主明确说明自己要进行最后一场演出,揭露替身的秘密,可以再次印证推论3的正确。

与花店老板娘和吉恩的两个场景暂且搁置,先来看“四个人的诅咒”
来自公主的诅咒已经证实为事实。结尾独白处,女主承认“自己和玛莉的关系并不好”,因此,任何表明二者关系不好的剧情,都是现实的体现。而这里玛莉对女主的诅咒,恰恰是整个游戏唯一一处能反应玛莉和女主关系不好的地方。(为什么玛莉诅咒的是女主本人,在下文有详解,后文也会从其他方面来解释玛莉和公主关系不好的原因。)

结论4:来自玛莉的诅咒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同理,独白中提到女主和吉恩也不是相爱的关系,因此反应女主和吉恩关系不好的地方也是已经发生的现实。即,来自吉恩的诅咒也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结论4:吉恩的诅咒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大臣对女主说“杀了公主”,也可以在最后的独白中得到印证。

结论5:大臣的诅咒也是已经发生的事实。
因此开头直到“四个人的诅咒”,仅有女主与花店老板娘和女主与吉恩的两处场景无法得到印证,不知道是不是现实。
不过开头的三个事件(即女主与老板娘,女主与吉恩,女主与玛莉这三个事件)有明显的并列关系,作者想用这三个事件突出温馨简单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三个事件在地位上是等同的,在女主与玛莉的事件是已经发生的现实这个前提下,可以推断,其他两个并列的事件,也都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因此第一个结论全部内容成立。
第二个结论就很容易了,最后的独白中,小丑(即莎尔蒂本人)亲自说明,女主在梦境中亲身经历了公主的遭遇,因此女主配合小丑完成的那几幕演出(演出内容便是公主的遭遇)均为梦境。

(小丑是莎尔蒂本人的原因,在后文会说明。)
第三个结论就更显而易见了,女主的独白是事实,与梦境中吉恩和女主终相见的结局相反,吉恩刺杀女主的场面才是已经发生的现实。
四、“四个人的诅咒”所指代的对象
吉恩知道是女主和大臣背叛了国家,而且女主背叛了自己和大臣有身体交易,因此不难发出“杀死你”的怒吼。事实上游戏后期也有交代,女主从来没有对吉恩动感情,深爱着吉恩的情况从未发生,只是利用他聊以慰藉而已。
玛莉诅咒的对象毫无疑问是女主,玛莉收到了一封孤儿遭遇的信,并且女主坦诚自己就是元凶。
两个原因:
1.在女主最后的独白中,女主亲自承认自己想要毁掉玛莉:

在公主对玛莉动手之后,想把女孩和公主一并毁掉:

因此顺势向玛莉撒谎,承认自己是元凶,事实上这件事是公主做的而非女主。女主承认是自己做的只是为了毁掉玛莉而已。因为玛莉愈是纯真善良,女主就越觉得自己肮脏污秽。至于玛莉和女主的具体关系,后面有很具体的讨论,这里暂且只说诅咒。
2.莎罗梅安排下属做这件事情,并没有出现在玛莉面前的必要。知道孤儿的事情的只有三个人,修女玛莉,女主和公主,排除法也能得到答案。
大臣说“杀死她”的时候,此时的场景下,女主在和大臣商量叛乱事宜,因此大臣想要杀死的人是公主。
公主的杀死就很明显了,以前被自己折磨的替身现在却把自己狠狠践踏,只能不甘地发出“杀了你”的诅咒。
五、作品为什么有些模糊感
在经历完整部作品后,是否能隐隐感觉到一丝丝不和谐和别扭的感觉呢?玛丽对女主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大臣为什么会背叛自己和女主的约定?现实中玛丽的去处在哪里?这些似乎都交代的模糊不清。
我认为问题出在作品的整体结构上。
整个作品永远围绕着一个主题,即:“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

简简单单把红字部分翻译成近看和远看,实在是有违这句话的深度;翻译成主观客观,又感觉会亵渎说出这句话的人的本意。我在词库里找了很久都没有能完美翻译这句话的文字——或许最好的翻译手法就是不翻译,也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译文——因此在这我不予以翻译,给大家一定的空间。
可见,这个作品主旨就是喜剧和悲剧,事实上,作品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个喜剧和一个悲剧。
梦境的情节是喜剧。梦境中的结局已经算得上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优解,国破家亡之际,朋友的不离不弃,两人的相互扶持,最后双双逃出生天,手刃叛乱大臣,最终与挚爱团圆,可以说是彻彻底底的阐释了喜剧的定义,看到这里大家都会感觉剧情十分舒适,甚至有点好的离谱了,这一部分是喜剧。
然而接下来女主被杀直接给了观众当头一棒,大家都懵了。之后的悲剧便一幕幕上演,唯一稍微让人宽心的一点就是见到公主遭受到与自己一样待遇时,女主狠狠地对其发泄了一下,就有这么一点点复仇的快感,然后便回到与公主相同的遭遇之中,不断的受辱,这一部分则是悲剧。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处异样: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都显得太过绝对了。
其实从开头一直到作者安排女主和吉恩相遇,玩家们攻略到这里,都是喜剧部分。在这个喜剧中,坏人得到了报应,好人得到了自由,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情节产生,主要人物里,没有任何一个坏人躲过了死亡的结局,也没有任何一个好人死在皇宫中。叛乱的大臣被杀死,玛莉逃出,吉恩突围,率领残部杀回王宫,女主在受尽折磨后终与吉恩相见,这些事件将喜剧诠释到了极致,作者确实写了一个完美的喜剧。
悲剧方面,在这个悲剧中,女主本身就是孤儿,被大臣看中经历无数痛苦成长为公主的替身,在政变前又受尽公主折磨,也只能被迫和大臣发生关系。

即使是这样,最后依然被大臣背叛,难逃身死的命运。就算在士兵的带领下看到公主的惨状这样的情节稍稍让人安心了些,但马上“士兵就流露出下流的笑容”

女主与吉恩相互之间都没有情感只是肉体关系,就连玛丽也不是亲密无间的朋友••••••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悲剧是一个毫无人情,彻彻底底的悲剧,完美的悲剧。
为什么要写这样两个完美的故事呢?为什么不能在悲剧中加一些温暖的元素呢?这受限于这部作品的记叙模式。
作者是一直想要紧扣文章中心的,我们再次回到中心:“Life is a tragedy when seen in close-up, but a comedy in long-shot.”
从作者的角度,想要合理地阐释这句话,一定是既要写悲剧,又要写喜剧的。
因此作者的思路已经跃然纸上:在小丑的导演下演绎出一个喜剧,然后再用现实表达一个悲剧,从而彻底阐释文章的中心。
接下来我将自己代入作者,来为大家揭示作品和情节的诞生。
喜剧之中,每个人都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正因为如此,悲剧之中每个人都不能得到应有的待遇。试想,我花了七成的篇幅为你们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然后给了你们当头一棒告诉你们其实是个悲剧,这尼玛谁不胃疼?是个人得都难受一下子。在这种前提下,任何温暖的基调都变成了瑕疵,观众对这个悲剧是不买账的。
作为一名作者,我已经写完了一个喜剧。如果接下来的悲剧之中仍有人情味的闪光点存在,观众就会把这些闪光点当做上面那个喜剧的延伸,好的地方会被放大,从而压缩了悲剧的说服力。注意力跑偏了,悲剧也就变得不那么悲剧,然后,这个悲剧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不如不写。
举个例子,观众更会注意到悲剧之中,女主和玛莉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坚守,女主和花店老板相互打趣的温馨,同为孤儿的吉恩与女主之间互相爱慕的情感。这样的场景如果延续下去,将会削弱悲剧整体的影响力,从而达不到我写悲剧的目的。因此作为作者,我必须全力扼杀一切温情的闪光点,令观众的注意力转移,也因此后来这些场景的破灭都在情理之中。
如果只让我写一个以悲剧为结尾的故事,那么这些细小的,令人感到温暖的闪光点,可以让整个故事在悲剧的情感基调不变的情况下,令其更有回味,更有嚼劲。
可惜这部作品是两个故事的整合,在已经有一个绝对的喜剧的前提下,另外一个整体基调为悲剧的故事,如果掺杂了任何喜剧的元素,就无法产生强烈的反差,没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归根结底,一切的源头都是那个中心句的产物。为了表达中心,我就要写悲剧喜剧两个故事,既然已经决定了一个游戏里讲两个故事,那这两个故事必须具有同等地位,甚至后者还要强烈于前者,这才能起到醒目的作用。一个是纯喜剧,另一个必是纯悲剧,这才是调动观众情绪的最佳方法。并且纯喜剧和纯悲剧的强烈反差更能最大效率调动观众的情绪。
——就像鲁提辖那样,先要十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观众便是这个镇关西,被作者这么一整,“积极性”也就被充分调动了。
因此,作者的目的就从“写一个喜剧,再写一个悲剧”变成了“写一个纯喜剧,再写一个纯悲剧。”请务必牢记这一点。
但是,现实之中的情节是有温暖的地方存在的,在现实中如果按照序章发展,女主和吉恩之间一定会产生情愫:

女主和玛莉之间也必然有深深的情感羁绊:

这都是这个悲剧中的闪光点,这可不是完美的悲剧。
因此,作者借小丑之口抹去了这悲剧之中仅剩的两处温存,小丑揭露女主说谎的事实。其实女主根本不爱吉恩,吉恩也根本不爱女主

女主和玛莉也并不是纯洁的友谊,序章中玛莉也说要杀了她。同时女主也承认自己讨厌玛莉的某些方面

将这两处温暖强行扼杀之后,悲剧就变得堂而皇之起来,再也没有任何元素能挡住作者写这个纯悲剧的决心了。
也正是由于强行扼杀,导致这个悲剧的故事读起来难免会有些小小的违和感,这在玛莉身上感觉的特别明显。那个现实中事事为他人着想,从不动怒,温柔地安慰女主,送给女主马蹄铁做护身符,为了孤儿不惜出卖自己身体的玛莉,却序章中有想要杀掉陪伴自己多年的女主这样的想法,这样的玛莉在性格和行为上与前面有着明显的割裂感。
要知道,玛莉这个角色,即使别人再伤害她,她也依然会以笑容相待,这样一个角色却对自己的朋友说出“杀了你”的诅咒,是有些不符合逻辑的,割裂感明显。
不得不说,这种违和感确实是作者想要达到悲剧的效果而诞生的产物,为了制造女主和玛莉的矛盾,为了让二人的情感没有那么纯粹,这种违和感是必须要有的,也是很难抹去的。玛莉性格和行为的强烈反差暴露了作者想要制造女主和玛莉之间的矛盾这一真实动机,很显然实现这个动机的方法用在玛莉身上稍显勉强了些。
能看得出玛莉方面的矛盾制作的也比较仓促,作者很想挑起女主和玛莉的矛盾,却又找不到机会,只能让公主主动对玛莉下手,寄出那些孤儿下落的信件,达到搅乱二人关系的效果。最后也借女主之口说出了玛莉的缺点:


这两个独白,发现了什么没?概括一下,玛莉这些纯洁的行为让女主觉得恶心,言外之意,作者是这个意思——这种讨厌不起来的性格让人觉得讨厌。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个讨厌的模式似乎有点强加上去的意味,感觉像是作者是在找不到讨厌的地方了没有办法硬找了个讨厌的理由。这里只说明玛莉和女主的矛盾,二者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仍后头。
看到这里,各位应该理解玛莉这个角色在现实中为什么写的不清楚了。其实作者可以再多费一些笔墨给玛莉和女主关系的裂缝润润色,使之变得稍微有说服力,但这么做也有可能越描越黑导致烂尾,因此作者选择不做动作。
再来说吉恩方面的矛盾,其实玩的时候,一直到吉恩杀掉女主之前,不论现实还是梦境中,吉恩的表现都是很正常的,起码能看得出来是喜欢女主的,只有在四个人的诅咒和女主最后的独白中出现了违和感,然而独白只是女主的一面之词。就好像作者附身在女主身上,捧着书读着“他,吉恩,是个渣男”这个设定一样。没有铺垫,单方面诉说的矛盾会让人疑惑,能看得出吉恩这个矛盾写得也有些仓促。
现在看来,四个人的诅咒有可能是作者写完整个作品之后最后加上去的噱头,一是提高了吸引力,二是有个铺垫,不至于让后面的矛盾显得突兀。如果把四个人的诅咒去掉,只从最后的独白处突出吉恩和女主的矛盾,感觉就像一面之词。作者安排女主死在吉恩剑下,可能也是为了让吉恩和女主的矛盾能更加丰满有力吧。
我们能从这两个矛盾的产生看出作者悲剧写到底的决心,也能看得出悲剧写的略微仓促的客观现象。从作者的方面,倒是能理解为什么剧情有些地方会模糊不清了。
正因为女主和玛莉,女主和吉恩这两个最重要的关系已经被作者加上了(并非强加)矛盾,剩下的悲剧也就变得合情合理了,我们作为读者或许无法推断现实中为何大臣会背叛女主,为何玛莉的结局没有说明。但作为作者,这些都只是在悲剧的前提下所要写出来的必然结果,如果大臣不叛变,那女主起码不会受到凌辱,悲剧色彩也不会那么浓,因此从作者的角度,大臣必须背叛女主。
也幸亏玛莉的结局没有明确说明,因为在纯悲剧的背景下,如果要写明玛莉的结局,那多半是不好的,即使玛莉和女主的关系没有那么好,但却依然是女主唯一的朋友。在最后的独白中,我们只能得知“玛莉逃走了”这个消息。

这句话表明,玛莉确实逃了出去,但是逃的方式和地点不得而知,是生是死也不得而知。但是逃出去已经足够了,这可能是这个悲剧之中唯一一个稍微让人感到欣慰的点了吧。
这么重要的,揭示玛莉行踪的信息,作者只用了“这样就能顺便向玛莉报个平安”这13个字,“and that would inform Marie of my well-being”8个单词就一笔带过,其他任何有关玛莉的下落的信息都找不到了。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吝啬的记叙方式,前面也解释过了。
有的人可能疑惑,之前的论证不是说作者要写纯悲剧嘛,这里虽然能看出作者虽然很吝啬,很不想写玛莉的下落,但不是还交代了“玛莉逃了出去”这样让人宽慰的事实吗?
是这样的,但是。其一,玛莉只是逃了出去,是生是死无从得知,是否被敌国抓住无从得知,是否被残忍对待无从得知,单单逃了出去只是达成喜剧结局的一步而已。逃出去只是打赢了一场战役,并不代表抗战胜利。
其二,由于上述变数的存在,这样的喜剧作用微乎其微,这么少的信息量不足以打破读者整体的阴郁心情。再结合玩家游玩的实情,事实上,当你玩到这个情节的时候,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悲剧所麻木了,比如我自己第一次玩甚至都没注意到这几个字,直接就略了过去——请原谅,这并不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不尊重,只是为大家普及一个常识——就像一只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蚊子叮了你一口,你并不会得艾滋病一样。
不过这里也能看得出来,说明作者是非常希望玛莉有一个好的结局的,只是受限于纯悲剧而无法具体说明罢了,用13个字交代玛莉逃离已经是作者所能接受的极限了,再多就会打破整体的情感基调。
六、玛莉在真实世界的情况:
弄明白了前面那些情况,再来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有关玛莉的内容我认为是本作品里面最难推演的部分。
由上面那张玛莉的下落的图我们知道,玛莉一定是在皇宫被攻陷前就已经逃走了。此时王宫刚沦陷,女主正要去找大臣讨说法。此处提到了“向玛莉报平安”,可见玛莉已经逃走。
其余的信息我们无从得知,玛莉是否如同梦境中发生的那样,冒着危险回来找女主,最后通过女主的牺牲逃离这个国家呢?
我更倾向于:玛莉逃走以后,并没有回来找女主。
其一:不同前提下不同的说话方式。女主在独白中提到“与玛莉报平安”,此时是拥有死亡之前的全部记忆的。如果后来玛莉回来找过女主,那么女主带着这样的记忆,在当时的场景下就不会这么说了。
女主的“报平安”是建立在“玛莉不会回来”的基础上进行的独白。如果玛莉回来了,女主牺牲自己让玛莉逃走,那么在女主新的独白里就不会说什么“与玛莉报平安”之类的话了——因为玛莉往后就会回来找自己(指女主),玛丽会发现自己(指女主)是平安的。在新的独白里,这个“报平安”的动作就显得有些多此一举。
其二:玛莉和女主的关系。从独白当中得知,玛莉和女主的关系没有那么好,更何况玛莉还说要杀了女主。在这种前提下,玛莉不可能有理由来找女主。
其三:梦境中发生的事情绝对不会成为现实。这是喜剧和悲剧的不兼容性决定的。说到底,梦境发生的内容大多只是女主的一厢情愿罢了,是过于理想化的结果。
其四:绝对悲剧的文章结构诉求。绝对悲剧是不允许玛莉回来与女主同甘共苦的,因此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剧情内容上,玛莉都不可能再回到王宫,这是作者的底线。
其五:叙诡的手法。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叙述性诡计”这个说法,我想有关玛莉的事实可能是作者有意混淆观众的视听。在得到玛莉逃离的消息时,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玛莉与女主在梦境中实施的逃离方案。并且请注意,女主在独白的时候也很自然地接上了自己玛莉在梦境中的逃离方案,使事实看起来真的就像梦境中发生的那样,女主牺牲了自己让玛莉逃脱了。请不要被作者的这种手法误导,我们得到玛莉逃离的消息是来自女主的独白,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女主和玛莉在梦境中实施的逃离方案是梦境,二者并没有任何联系。
作者混淆视听的手段相当高明,你们还记得梦境中玛莉和女主第一次被羞辱的时候是什么景象吗?没错,这两个人都不是处女(这两处图没法放出来请理解),我一开始比较在意这个小细节,总觉得作者特地说明这个事情一定有他的用意。我一直想找到作者特地写出这两个人不是处女的用意,但却一直找不到对应的地方,后来才从女主的独白中得知玛莉出卖自己的身体来抚养孤儿,女主自己也是被迫与大臣和吉恩发生关系。她们被迫出卖自己的身体,这是现实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作者却将现实的事情带入了梦境——梦境中的玛莉和女主也都不是处女。所以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把梦境中二人不是处女的事情和后面独白中女主被迫与大臣发生关系,玛莉被迫出卖身体的遭遇建立起因果关系,进而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但请保持警惕,梦境中的事情和现实的事情完全没有联系。
作者有意将现实和梦境混为一谈的行为更让我对事实产生质疑——玛莉和女主在现实中的行踪很可能与梦境中的行踪并不相同。
事实上这一点在女主身上已经被证明了,梦境中在女主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根本就是公主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不是女主的。
因此,玛莉一定没有回到王宫。至于怎么逃走的,逃走之后什么样了,这些都是未知的。
七、玛莉和女主的关系(包括莎罗梅给玛莉寄信的事件)
女主在讨厌玛莉的同时,也同时对玛莉感到同情和喜欢。这一部分在最后女主的独白处有详细说明。


女主确实想要毁掉玛莉,因为玛莉的善良让女主觉得污秽,女主想要看到玛莉失态的样子。这可能是女主的一种略微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女主这个长期受折磨的角色身上出现并不会感到突兀。
请注意玛莉的性格:永远为了别人着想。在梦境中不顾自己安危也要来和女主一起成为阶下囚。在之后的游戏中,有一个选项的岔路口,如果你(你一直是女主视角进行游戏)选择代替玛莉承担痛苦,那么在后来的逃亡计划中会导致玛莉始终对你不放心,冒险回来看你导致团灭。这也能很好地反应玛莉的性格。梦境中的事件都是虚构的,但是人物情感是真实的,虽然讨厌玛莉的某些方面,但在梦境中女主仍然选择牺牲自己拯救玛莉,这也突出了女主对于玛丽有喜欢的部分。
玛莉在现实中逃走了,并且没有回来,这也是二人关系不好的证明。
只要理解了女主为什么要伤害玛丽的心理,女主和玛莉的关系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女主要对玛莉说谎,承认自己才是导致孤儿遭受不公待遇的元凶?因为女主讨厌玛莉,讨厌玛莉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展颜而笑的性格,女主面对这样的性格只能想起自己的悲惨遭遇,自己的无力命运,这只会让女主自己感到肮脏污秽以及一丝丝的羞愧。因此女主想要伤害玛莉,让玛莉露出从来没露出过的表情——“请不要在用那种富有同情的怜悯眼神看着我了,玛莉,这只会让我感到讨厌,讨厌你,也讨厌我自己。哪怕你唾弃我,说我肮脏,下贱,甚至想要杀了我,都比你用那种充斥着慈爱的眼神看着我要来的痛快。”——这是女主的真实的心理活动。我这么描述,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更好的理解女主的这种心理。
因此在女主发现公主先对玛莉动手时,自然会向玛莉承认自己是元凶,毕竟自己早就想要伤害玛莉了。同时女主也会对公主产生憎恨——“我的朋友,只能由我来伤害”——这是此时女主的心理想法。

女主和玛莉,就是这种既是朋友又不像朋友的关系。
八、道具的妙用
我认为道具是作者进行记述性诡计的代表。带血的马蹄铁,项圈和夹有书签的字典,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物件,作者早早将它们引入,却一直隐瞒着事实——马蹄铁上的血不是女主的,项圈也不是给狗戴的。我们在剧情的推进中,曾一次次认为自己接近了真相,以为自己掌握了马蹄铁和项圈的用途,但我们都被作者骗了。作者在最后才为我们解释有关这三个道具的真相,这完美符合了记述性诡计的定义。(记述性诡计的定义可另行百度)
九、小丑的身份
就是女主莎尔蒂本人。

虽然有的人可能对后面的这张图有些疑惑

这张图片中,库伦的脸上没有伤疤。其实不用想太多,这点肯定是图片处理的问题,不用乱想小丑是莎罗梅一类的事情,“小丑是莎罗梅”只是我们毫无根据一个不切实际猜想,而“你就是我”可是女主亲口说出的,铁定的事实,这已经实锤了。
更何况,库伦一直都是紫头发(前面角色介绍有图片),而在这里被换成了与女主相同颜色的发色。一个头发颜色都不注意的制作组,你会指望他们把库伦脸上加上伤疤吗(狗头)
(up在见到小丑这个角色的时候就猜到了小丑可能是女主本人,哼哼哼~)
十、结语
现实情况是,这是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被合作伙伴的大臣背叛,导致自己身死皇宫。与吉恩虽然并非爱人关系而是相互利用聊以慰藉,却也付出了全部。与挚友也不是纯洁的友谊。在皇宫遭受残忍的对待,为了与大臣合作而被迫出卖自己的身体。最后,她逃出皇宫,拖着残破的身体,举起马蹄铁杀死公主。完成了复仇,却也难逃被吉恩杀死的命运。
让我来最后复原这个真实的故事吧!
本作品讲述了,一个从小被父母遗弃的女孩,被好心的修女玛莉捡起来并起了名字。因为相貌与公主十分相似,被大臣看中,准备培养成公主的替身。玛莉将一块马蹄铁当做临别的护身符送给了这个女孩。这期间女主经历过残酷的训练,不断模仿公主的动作,言行甚至喜好,最终成长为了公主的替身,也就是我们的女主。
然而女主毕竟是个无家可归的孤儿,任何情况下都没有话语权,只能听任公主摆布和驱使。女主在演员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而公主的演技很差,上台演出只会被人笑话,因此公主逐渐心生嫉妒。在一次非常重要的演出中,由于不能有失,公主拜托女主上场,女主自然是拿到了最高的奖项——这也意味着公主再也不能登台演出,一但演出就会让替身的事情暴露——就这样公主和女主之间的裂隙悄然扩大着。
后来公主连女主的挚友玛莉也不放过的行为致使公主和女主彻底决裂。女主斗不过公主,在遭受公主极其残忍的迫害之后,女主决定将替身的秘密公之于众,因此放出自己将进行最后一场演出的消息,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作为替身所遭到的不公平待遇。最后一次演出的地点在别的国家,因此自己也可以趁机逃离自己的国家。女主叫上玛莉,约定让玛莉来看自己的演出,也是想让玛莉逃离到别国,逃离被公主威胁的命运。然而自己刚说完结束演员身份,就被气急败坏的公主往脸上烙了铁。
同时女主听说大臣要叛乱的消息,同意与大臣联手合作,条件是必须等演出结束后,自己安全逃离国家再进行政变。具体措施是先毒死老国王,然后大臣调离国家的主力部队,让敌国的军队攻入从而占领皇宫。此后,女主被迫与大臣发生关系。
一天侍从错把女主当做公主,告诉女主,他已经设法让教堂被领养或买走的孤儿们得到残忍的待遇,并写信告知了扶养孤儿的修女玛莉。
女主与玛莉的关系没有表面上那么亲密,女主讨厌玛莉那纯真善良的性格,这只会显得自己肮脏龌龊罢了。女主早就想伤害玛莉,让玛莉再也露不出那种纯真的笑容,可没想到公主比自己先一步出手了,因此女主决定既要伤害玛莉,又要粉碎公主,让一切都毁灭。因此女主借此机会对玛莉说自己就是元凶,玛莉也终于不再露出纯洁和煦的微笑。就这样女主和玛莉的关系急转直下。玛莉在政变前离开了这个国家。
女主遵守约定用药毒死了老国王,但是大臣违反了约定,在演出前开始了政变,自己逃离的计划也落空。皇宫沦陷,公主被捉住,自己则被大臣安置在了一个屋子里,再也无法参加什么演出了。女主后悔相信了大臣,政变后,在大臣手下士兵的带领下看到了公主屈辱的样子,狠狠出了一口气。可谁知,等待自己的也是这样的命运。
后来被大臣调开的军队杀回了皇宫,女主也趁机逃离,发现公主也逃了出来,女主用马蹄铁敲死了公主,这一幕正好被回援军队的领将,公主的未婚夫吉恩所看见。女主被吉恩杀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这就是这个真实的故事了,我很想像开头一样,自信地说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好了”。可无论梦境再怎么虚幻,真相再怎么支离破碎,只有这个悲剧,才是这部作品里不争的事实——如果这个有如尘芥般的悲剧能娱乐到各位的话,不胜荣幸。
——————分割线———————
这是自己的第一篇专栏,本来是记在手机备忘录里面的,结果写到最后备忘录都变卡了,一看字数1W+。写完还是蛮有成就感的,主要是这种头脑风暴让我感觉自己一直在与作者斗智斗勇,在结束的那一刹那感觉十分的酣畅淋漓。
这个游戏绝对是我接触的同类型作品中最独特的一款,我的“第一次”给它是绝对不亏的。之前我在网上找了很多篇剧情解析都不能让我自己满意,因此索性自己写了,你应该能从这篇专栏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所有答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再次说明,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请各位理性讨论,不要上纲上线啦。接触这款游戏的人很少,能看到这篇专栏的人更少,只希望需要帮助的人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者得到新的理解,这就足够啦。
有缘人,终得见。对每一个从头到尾看完本专栏的读者致以敬意。
哦对了,这部作品有我认为最最最最最出彩的描写,我要把这部分放出来!


这两张我认为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实在写的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