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学夏令营|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生在天第书院读完论语的真实体悟

2023-05-19 15:20 作者:吴守立国学智慧  | 我要投稿

关注#公众号:天第书院

输入关键词“论语”

 免费领取价值299元的【吴守立院长讲《论语》200讲合集】,手把手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学《论语》。

此刻的我,嗓子嘶哑着给你们讲述这一个故事:


 

2017年的7月14日,我给我自己做了一个“非常”的决定

我提着行李 走进了成都的天第书院,

那一霎那,我发现

我人生的枝叶终于找到了本应与它该连接的 

就有那么的奇妙。

 

与我共同走进书院的

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年轻人

而我们要做一件牛得飞起的事,那就是要将《论语》读100遍!!!



作为一名资深“反学霸”代言人,我在回想从我儿时到现在从未将一本书从头至尾看过20遍以上,当然包括各类小说在内.... 一本都没有....

而现在,居然要把这样一本总共一万五千繁体字的古书,连续的从头至尾读个100遍 更是难以想象,

总感觉会变成一个机器人。

虽说有质疑。

可是,还是去了。

抱着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好奇,以及想要寻找一些生活的本质。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那个决定真的是太棒了,

有一些事情真的要经历过才能懂。



怎么说呢,其实这个读经典的种子 早在我去英国读书的那段时间里就已经种下了。

我记得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刚到英国受到了一位中国姐姐的热情邀请去她家里做客。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英国将近15年,现在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

我记得我一进她的家,就看到她的小孩以及还有一些小朋友(5个左右,年龄都在6-10岁左右)围在一个大桌子上专注大声的指读着《中庸》,硬是将书读完了才来和我打招呼。我是感到吃惊的,居然在在这样的环境里 还有这么小的孩子在读着这么深的哲学,并且认识这么多的字。听姐姐说他们不仅会《中庸》 《论语》 还会《老子》,而且每天都会读。在一个纯英语的环境里,孩子们居然还能保持一口流利的中文和这样的生活状态。

我很好奇。

要知道这些书对于我来说是我想都没有想过要触碰的领域,也没有一种意识想要去读它。而在离家这么远的的英国,异国的空气,异国的天空,而这些和我相同肤色的孩子们的一声声 “子曰”,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美好 可以说是一种回归的美好。


人们都与归属感产生亲近

就像我们很容易与和我们观念相同、爱好相似的人成为朋友,因为我们更容易会产生相同的归属感。又或者身居外地,若有老乡喜出望外,甚为亲密,因为有了相似有了归属。曾经我的归属感可以来源于一顿麻辣四川火锅(清汤除外...),一部百看不厌的电影,一个有我自己的味道的枕头,以及我生活的城市或者同一所学校。

可是长时间的身处异乡,我的归属感发生了转变,我开始不由自主的亲近于黄色的皮肤 亚洲的面孔,中国的国旗,自己的语言....甚至到后来亲近于仅仅有一碗米饭。所以当一群孩子在我的面前,读着我们古代的经典书籍,是这些熟悉的文字、音韵让我的心里暖暖的。也许它存在于几千年前,也许对于我们来说过于陌生,但是还是会给我带来无比舒服的感觉。

后来我把这种归属感称之为爱。

的确,那存在于我们的民族,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归属。

不管此刻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那份情愫,它就安静的呆在那里,不管你有没有感受到。

或许需要一个环境,一个瞬间,一句话......它就会突然一下的跳了出来,一霎那,快到让我们都还没意识到那其实就是一份爱。

所以在那样的一个与周围环境对比强烈的场合,我意识并感受到了。

印证一位作家说的一句话:出了自己的家乡才会更思乡,出了自己的国家才会更恋国。 ( 某陶作家,别笑)



[咳咳,正式一下]

我学会了西方的语言,西方的社交方式,西方的餐饮习惯,甚至西方的着装潮流,西视角,西方的朋友。可是我们真的就学完了吗?懂了吗?好像又没有。学到的仅仅只是这些文化中浅显的的浮在表面上的表象罢了。

种感觉就好像是被飘起来了,因为没有了双脚,浮在了空中,浮在了所谓的表面一张黄皮肤的脸,却又被西方的思想笼罩得选择性的忘记本来的自己。就感觉是,一张亚洲人的脸总要给他套上一副夸张的欧美妆容,总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






于是我就在那一瞬间种下了一颗归属的种子,

我想要找到属于我原本的样子,

于是这颗种子它在今年回国的夏天发了芽。


所以我一脚踏进了书院的大门,为的只是寻根。

我并不是为了读《论语》而去的,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在英国的爱丁堡一群华人孩子的朗朗书声,学习中国文化读的是孔子、孟子、老子。我也想知道为什么在我的家乡成都的天第书院里有这样一群‘不太一样的’年轻人穿着棉服麻衣,拿着四书五经,行着繁复的礼节。

用这种方式回归本来的文化。他们到底为的是为了什么?

我好像明白,好像又不明白。

我明白的是:为了一种归属感,而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偏偏要选择用这样的方式?




书院就像是一个尘世中的桃源,在我去的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

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汉服,谦让行礼,随时随地围绕着古琴声,朗读声。

感觉穿越了!


不是所有的师父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

后来,开始上课了,要先向孔老夫子行三鞠躬礼,再向师父行鞠躬礼。

终于见到了师父,师父的相貌很年轻,正宗的80后仅仅33岁。

小小的惊讶,原来教国学的老师可以如此的年轻。

行完礼后,看起来严肃的师父突然笑了起来,同时比了一个大大的v的手势。

露出他可爱的牙齿,活泼可爱

我以为我眼花了....哈哈,长见识了。

师父是一位很有意思的师父,要知道曾经的他是一名超级演说家,感染过千千万万的人学习英语。而在他成为演说家之前他是一名口吃患者,为了治疗他的口吃,他学着在嘴里放一颗小石头就那样练习说话和英语,练到嘴巴里全是血泡。很难想象一个口吃患者是如何一步步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变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中间要承受多大的磨难和要承受多大的勇气。再之后他因为接触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现了世界上没有比经典更好的教育,于是发愿这一生只做教育,励志要把读经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

天第书院 :“读天下第一等书,做天下第一等人”。

师父讲中国的第一等书就是《论语》,流经两千多年一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为中国提供了如此多的大才 那么灿烂的文化。为何会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有意义的。它是含有真理性的。真理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经典就是如此。

《论语》里面讲的全部都是人性的本质,是这个世界永恒不变的道理,古人说[天不变,地不变,道亦不变]。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说哪一种语言,只要你是人 你就有人的规律,要讲人的道理,依道而行。而读书就是为了明理,明白人生的道理。这些经典是有巨大的高度和深度的,只有读过之后才会感叹人生原来还能有如此大的格局如此高度和深度。

人生一定要有高度。

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若没有格局,看到的都是鸡毛蒜皮!

就像如果你从99楼往下看,都是美景,从2楼往下看,也许满地垃圾。

于是我就带着这份感受中华最优秀的文化寻找人生高度的心态,开始诵读《论语》,足足要一百遍。


每天5点多起床,一天读6,7个小时。

用最原始的最传统的方式,去老实 大量的读经。


总共用时20天,吃掉的胖大海和金嗓子喉片至少可以绕A4纸一圈了........

你说苦吗?!盘腿坐一天试试。

你说累吗?!连续大声诵读7个小时外加蹲马步读书法,包治不流汗。

于是我拥有了性感的烟嗓,带着全身的酸痛,笑得依旧很开心。而且一百多位伙伴都笑得那么的开心。

那种笑容是不由自主的 由内而发的,不知为什么就是想要笑。

开心需要理由吗?幸福又需要原因吗?我们只是长时间的冷漠惯了,已经渐渐忘记自己是可以没有理由的学会大声的笑出来。

这是因为我在看似单调乏味的读经苦中找到乐趣,而这经典带给我的乐趣是从第六天我才感悟到的。(之前的前六天感觉是度日如年,烦操不安)

那时,我们终于不需要老师读一句我们跟一句了。基本上书里面的所有音调、断句我们都掌握了。终于可以开始流畅的齐读了,那一霎那魅力由此而来,书里的每一个音韵、每一个断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 ,每一句话连贯的从嘴里读出来的时候那种气场和节奏,好像孔子就在你的身边,孔子和他弟子们的对话场面就这样在眼前浮现了出来。

那种读书的感觉用一个字来形容  “爽!”   这比说西式的rap还要爽!!(亲生经历绝对完胜)

我记得中间有一次我偷偷跑去楼下喝水,听着上面的师兄师姐还带着学生们在继续的读,我就开始无意识的边听边跟着哼读,结果我听到一楼窗外路过的小朋友,还有一些是师弟师妹也在一起朗读.... 那种画面就像是整个书院顿时笼罩在朗朗书声中。就像在合唱一样,但又别有风味。

我渐渐的在无限次的重复中找到了读论语的乐趣,就像师父说的的“逆着自己的习性,做对的事情”才能有更快的成长。

对于我来说,成长就在看似枯燥和困意中起步了。

到了第六天后 我发现我的定力以及专注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你以为只是读经那么简单吗?!错了。


吃了21天的素食,一日三餐每一天的菜品都不重样。每一样都色香味俱全。是被我们我们大家公认为“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素食”  。我觉得每一天的饭菜的含金量都特别的高,是因为这些菜的大厨们全是书院里的学生亲自做的,他们每一个都是超高学历而且满腹经纶、心灵手巧同时笑容非常的灿烂。

我向他们讨秘诀,为什么能将素菜做得如此的好吃。

他们告诉我秘诀就是:爱, 用爱去做!

的确,如果菜里的调味料里加上了这个调味品,那就算是水煮青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书院里面不需要请任何一位服务人员。清洁工是学生,厨师是学生,主持也是学生...书院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学员自己在做 而且分工明确,他们能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极具工匠精神。

每个人都在为这个集体尽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所以我们也有很多习劳的机会。比如洗碗,洗菜,打扫院子,和大厅,甚至是清扫厕所。当然只有扫干净身边的环境 你的内心才会更加的清透明亮 。于是扫厕所的画风是用帕子一点一点的擦出来的。绝对保持着最高标准的干净,干净到感动。他们在践行经典。

大大小小的活动,做到礼乐和一。

根据师父的话来说就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我们读经典不是来培养只会读书的呆子,而是一群明理的人,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君子。懂得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做什么,学会看情况而定,懂“权变”。

而国学也是很灵活的,该刚就刚,该静就静,只要合乎于道理就可以坚持下去。

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 ,行不必果, 惟所在。(义,合乎道理)




我明白了中国文化里的“仁 义 礼 智 信、温 良 恭 俭 让”。

这些优良的品德,现在的这个社会,我们又能做到几点呢?!而我在经典里看到了这些美好,并且书院里这些经典里的好德行好品质全部都化作了 动词。

在这里的每个人都礼貌恭敬,温润谦和,并且充满爱意的做到随时随地的心中有他人。

但我发现,经典里这么多的好的东西我们只是冷漠的把它丢在了一边 觉得貌似规矩太多过于自我,于是就随便定义为因为一句守旧,老土!‘因为孔子讲的话,不是我内心原有的东西,于是我不要孔子。’(我们很多人就是凭这样的精神来读书的)。但是如果孔子的话是千秋不朽的呢?则它还是新的,未曾老去;它还是有活力的,未曾死去。只要有人类,就必须要这样做。后来我读后发现,不是孔子教你这样做,而是你本身就想要这样做我们都希望心仁慈,守忠义,懂礼貌,有智慧,讲诚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品格我们是每个人本该拥有的,并且心生向往的。

接触了才会发现,老祖中的智慧不必现代人差,甚至比现代人看问题的本质高几倍。他们是智慧的,就因为我们的不了解 不懂,我们才对它误解了这么多年。

我们只是‘听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却是‘道听途说’,从未真正的去了解和接触过它。

就像是吃柠檬一样,有些人只是听说过它很酸 却从未去尝试过它。

那要怎们去分辨柠檬的酸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酸,到底有多酸呢?!

一本好书,就是读它百遍都不厌,读它的感觉像春天。

而论语绝对是这样一本好书,我读了100遍后才终于可以说我有那么一点点对论语,对古代思想文学道理有了新认识和了解。

尽管到现在为止,这些论语里的对话我还是不懂它在讲什么,它的深意我也只是粗浅带过。但是我知道 经典里的东西是我们人人都需要去看到 去了解 甚至是去做到,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唯有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救中国,因为我们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 是德行的学问。

而到现在我也明白了惟有中华文化的高度和深度才能引领世界。

不要做一个飘在空中的表面人,要做一个有根的人同时能扎根的人。

因为这一百遍,我终于明白了师父对传统文化的发心,明白了书院里的师兄师姐为何要从体制内的好大学中“走出来”踏踏实实的做学问,是为了捡起中国人丢掉了的根。也许他们看上去相貌平平,没有我们喜欢的网红脸 ,也没有我们追求的表面上的浮华,可是他们的内心却无比的美丽和高尚,他们拥有大格局和高视野好品德,而这些最为美好的东西,是来源于经典对他们的教导。

于是,我也完全的懂得了教育是不可以被轻视的,也许未来的孩子会因为我们对经典的了解,给他们未来带去不一样。而这样的人性化教育是我们国家真正所需要的。

我相信经典的力量,是因为我读过,看到过,切实的体会过。

柠檬是酸的,我尝过。

你想知道有多酸,需要你自己去尝。

最后 ,我想起了在爱丁堡的那一天,第一次踏进了那个的姐姐家,有一群小孩围坐在被阳光洒满的桌子上,左手拿着书右手指读,黄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 以及朗朗的书声。我仿佛看到了一颗颗拥有中国灵魂,和世界胸怀的种子,他们在努力的让自己扎根,再向下扎一点,为的是有一天能够快速的破土而出成长起来。

那一刻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么灿烂的文化 这么有智慧的学问。我们手拿着世间的第一等书,就这样与我们的民族的上下五千年深深的相连着。

一刻都没有分开。


2017年8月6日|《论语》一百遍后

陶夹夹

(感谢天第书院摄影老师提供的照片,感恩有你)

(我和弟弟一起读论语)




让3亿中国人读《论语》是天第书院的使命,这一使命化作了天第人真诚的发心和切实的行动。

为了实现这一使命,8年来,书院坚持每年举办《论语》夏令营,目前已累计举办15期。

8年来,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美国、英国、迪拜、香港、北京、上海、浙江、深圳、内蒙古、四川、重庆等)的同学都选择来天第书院参加“少年领袖《论语》夏令营”;

很多同学更是反复参加“少年领袖《论语》夏令营”2次、3次,乃至9次;

而且不仅自己来,还带着同学、朋友、兄弟姐妹一起参加。



少年领袖《论语》夏令营

——孩子的第一堂国学入门课

专为8~16岁孩子量身打造,

采用“国学智慧+通识教育”的融合模式,

孩子听得懂的逻辑和语言,

讲述流传2000多年的孔子智慧

同时融合当下全球精英大脑里

最前沿的思想理念

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培养拥有

“中国灵魂,全球视野”的少年领袖!

夏令营联报

可享受最高1600元的优惠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关注#公众号:天第书院

输入关键词“学习群”

申请加入【智慧妈妈】或【超级学爸】学习社群。吴院长和书院团队每天都会在群里和你分享【最有价值的内容:国学智慧、家庭教育、演讲沟通、个人成长……】


国学夏令营|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生在天第书院读完论语的真实体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