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员模拟战争116—“大进攻”B计划

1981年8月26日,由第3、第4方面军所主导的中心进攻部队已经通过莫斯科西部苏军的强硬防守,事实上在第3次军队大整编后,苏军仍拥有超过800个军,几近3000万人,因此在防守莫斯科上。汤昊坤和集团还是费了很大的努力,集中了能集中的20个军来防守莫斯科西部与东南部的德军第3方面军的进攻。尽管苏军对炮兵的应用是如此成熟,但他们还是没能阻止对手占领下诺夫哥罗德等重要东部战略地。正当德军打算进一步北上进入苏军给养供给区域时,却被中联所急行军派遣的第3方面军所阻。
27日,当第4方面军第34兵团进入该区域并用远程设置雷区的方式将苏军向后逼退15公里后,莫斯科东侧防守几近崩溃,不过第171军的由北向南的迅速推进掐断了德第3方面军第26兵团的突击线路,因此莫斯科形势得以暂时稳定。30日,快速特殊航空中队已经到达莫斯科地区并开始启用全面电子干扰建议,但苏军提前设置的闭路通讯仍然维持着相近部队间的联系,所以德军反而受到的损失更加严重,这是一次错误的空军干扰示范,也非常典型。
9月5日,德军终于用导弹撬动了伊万诺沃阵地的广阔正面反坦克雷区,并在完全掌握轰炸先手权的前提下进攻弗拉基米尔与其北翼、西南翼的广阔阵地面,充分利用兵力优势和自行火炮炮射导弹的中距压制式打击对苏军进行猛冲,最终于7日占领莫斯科并控制乡镇与农村。

1981年8月28日,在第9、第10方面军与芬兰第12国防军集团军拿下乌里扬诺夫斯克“三城要塞”后,德军前锋直指第170军所盘踞的车里雅宾斯克地区,已有十几个盟友或非主要线路部队被拆分成单位补充入各级前线军队,因此第9方面军势在必得。
29日,随着装甲洪流所能造成的战略威慑力的减弱,第170军民兵开始重新组织防御,尤其是对于叶卡捷琳堡一线进行全天候的空军巡查与强击机袭扰。然而这并没有得到很大回报,反而在9月3日的叶卡捷琳娜大空袭中遭到德军烟云二十四超级战斗机的反扑。
必须要提到的是德军烟云二十四战斗机的创新性构想与高超的战斗能力,在1981年,中联机型与同盟国机型已超速更新至第四代战斗机,在隐身性能与亚高空远程空战被普遍重视的背景下、烟云重工业集团与坂田军事工业所联合生产的烟云二十四“大蜻蜓”战斗机具备高音速战斗能力和优秀的物理隐身能力,它两对副翼的重压力设计使它能在速度低于1马赫时迅速降高并保证全机安全。尽管并没有很大的弹仓,但高空突袭、基础隐身与其他机种的配合还是能让它躲避浦西重工K-181与BF-S500C一类主流装备防空导弹的拦截射击。
苏军第2兵团与第3兵团于31日赶到叶卡捷琳堡附近并开始对德军所占领的奥加尔斯克进行短促打击,双方共11个炮兵团在各个山头会合空军力量分批次地互相打击,9月5日打击结束,并由第170军的再次战略北移迫使德军新11方面军放弃对友军的穷追猛打而南移防御。9月6日,3架苏-14/79-B突破了德军防空营的防线,炸死了时任第9方面军参谋长的凯瑟琳-拉瑟琪夫中将。叶卡捷琳堡守军立即撤退,暂时放弃该线攻击作战。

1981年9月8日,在数日的进展困难后,斯大林格勒在惊人的攻击速度下沦陷,迪米梯里决心在新12方面军与中联第7方面军决战之前干掉第170军的指挥中枢萨拉托夫。该地区驻扎了苏军第1兵团与第676军与临时整编的第261、279军,孙一平上将也已经赶到了该地区亲自指挥对德军的防空作战,形势严峻。
9日上午,正当苏军第261军修建战防工事后,德军迅速推进出一个突出部并占领了该工事。其余军团迅速沿要塞南部推进至阿特卡尔斯克与彼得罗夫斯克城一线。苏军果断采取了错误的守势并将周围的友军空优地区送给了德军。第1方面军的防空旅与航空旅以彼得罗夫斯克与周边的高速公路为基点向四周辐射性扩散空军打压范围。
11日,德第1方面军已经进入萨拉托夫南北两侧,但迪米梯里立即命令前锋撤退,这使苏军第1兵团的“直升机突击”行动扑了个空,但第170军借钳头后退的五个小时迅速夺回了以南的大量工厂与装甲车修理站。在第170军与第261军有希望收回红军城之前,第8方面军横插入萨拉托夫以南的宽广二线防空导弹与短程地地导弹发射车群基地,尽管“步行者”机械装置的支援强而有力,但仍然无法阻止第261军、第676军与萨拉托夫主要防御位置的脱节。20日,在双方伤亡35万人后,同盟国撤出萨拉托夫,此时南方攻势早已结束,萨拉托夫战役则被认为是“仅有较大战术意义”的“阵地防御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