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Nature子刊:轻微氧化即干掉40%细胞?衰老真相或为“端粒脆性”

2022-07-29 14:02 作者:时光派官方  | 我要投稿


导读

2013年,顶刊《Cell》上发表了老年学经典综述《The Hallmarks of Aging》,将端粒的损耗列入衰老9大衰老标识之一,“端粒磨损—>衰老”的概念也因此深入人心[1]。

近日,匹兹堡大学Patricia L. Opresko教授团队在生物学顶刊《Nature》子刊上发表文章,介绍了可能颠覆大众对端粒印象的内容,一种与氧化应激相关的端粒驱动衰老的新机制:长度之外,“质量”也很重要[2]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端粒吧。

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是由短重复序列(5'-TTAGGG-3')与shelterin蛋白复合物一起构成的。

那对于细胞DNA来说,端粒就相当于一个“抵伤替身娃娃”,损伤自己为包含重要遗传信息的DNA提供保护,以确保它的正确复制;而shelterin则是端粒保护自己的“盾”,让自己的“承伤血条”能更长一点。


而8oxoG则是端粒这个“保护机构”常见的小瑕疵

8oxoG是DNA的4个组成小元件之一鸟嘌呤(G)的氧化体[3]。本来8oxoG的生成可以说是最微不足道的一个小错误,但是抵不住它多呀!鸟嘌呤(G)是最易氧化的碱基,8oxoG是最丰富的。同时,8oxoG最容易发生的序列正巧是端粒的TTAGGG重复序列,所以端粒更容易受到8oxoG这种氧化损伤的影响[4]。


图注:8oxoG由G(鸟嘌呤)氧化形成

一个是微不足道的小损伤,一个保护DNA的“卫士”,却联手缔造了“衰老惨案”。这项研究惊人发现,喜欢扎根在端粒的8oxoG的急性产生,足以迅速损害没有病变的人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生长

从一个碱基的突变,到细胞的“存亡”,正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让我们来接下去详细了解,这个庞大的“蚁穴”是怎么导致衰老的“溃堤”的。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8oxoG“小身体里的大能量”,这篇文章专门构建了一种方法,可以在两种人类细胞上专门诱导8oxoG,而8oxoG也“不负众望”,“首战告捷”,致衰显著。仅仅4天的诱导下,两种细胞的生长量就降低了超过了40%

从细胞衰老标识: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增加和核面积增大(这二者均为衰老细胞的经典标志)来看,也确定了细胞数量猛降的“罪魁祸首”:衰老。


图注:8oxoG“诱导”5分钟,细胞“折寿”一小半

接下来通过这个细胞模型,本文细细探究了从8oxoG到细胞衰老的全过程。


首先是胞质DNA的产生

在8oxoG“诱导”4天后,两种细胞中都出现了接近3倍的包裹了游离DNA的微核(MN)。这种核DNA的“出逃”虽然不会导致细胞的死亡,但是会激活细胞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的分泌,开始为炎性衰老悄悄“拱火”。


图注:8oxoG“诱导”后核DNA的逸散(上)和SASP的产生(下)

其次是局部端粒DDR(DNA损伤反应)的激活

作为DDR的两大标志物,γH2AX(DNA双链断裂的标识)和53BP1(DNA修复蛋白)可以评估DNA的损伤程度,而在8oxoG“诱导”下,居然能让两种细胞端粒的DDR标记物量增长10倍!8oxoG诱发端粒DNA损伤反应的能力不可谓不强。


图注:两种细胞在8oxoG“诱导”后DDR标记物水平大幅上升

最后深扒衰老表象背后的原理:经典衰老途径p53的激活

研究中发现,8oxoG“诱导”几分钟内就能激活ATM/ChK2途径,继而激活它下游的p53信号。而不论是ATM还是p53,都有一样的功能:驱动细胞的过早衰老,强制停止细胞周期


图注:8oxoG能够激活ATM及其下游p53





在十倍DDR的强效印象加持下,很多人肯定觉得:端粒一定缩短了很多吧?但是神奇的就是,8oxoG的作用并不在于端粒的缩短,而在于端粒的损伤

在对端粒进行分析之后发现,8oxoG“诱导”4天后,虽然细胞“叫苦不迭”,包括核DNA逸散呀,p53激活呀,DDR激增呀……但是!端粒并没有缩短,伤痕累累的端粒依然坚持着它的长度,不仅如此,端粒上起到保护作用的结合蛋白shelterin也丝毫没有受到损害


图注:8oxoG对端粒长度并没有影响

但是,看上去依旧坚挺的端粒实际上却受了“很重的内伤”,不过是“强弩之末”。

8oxoG的广泛存在会扰乱细胞正常分裂周期。在8oxoG的干预下,细胞没办法在规定的DNA复制期时间内完成连染色体带端粒的复制,因此,细胞被迫在分裂期分担一点DNA复制的工作。而有丝分裂途径被扰乱的后果就是,细胞中显著增加γH2AX(DNA双链断裂)病灶。而端粒作为DNA守护者,这些伤害也就大部分落在了它的身上。

端粒伤痕累累,也就造成了实验结果中的局面:“金玉”其表,“败絮”其里

8oxoG看上去柔柔弱弱没有什么“攻击力”,但其实比起“扬汤止沸”,它更喜欢“釜底抽薪”。在外表看不出来的情况下一点点蚕食端粒,出其不意地达到“致衰”的目的。


图注:“光照”(左)和未处理细胞(右)MiDAS显著差异(图中箭头处)


至此,对于8oxoG、端粒和衰老三者之间的“爱恨情仇”已经完完整整地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

端粒上一点一点积累的微小氧化损伤,终将会成为整个细胞“大厦将倾”的初始动力。这篇文章所提供的“端粒致衰新思路”说不定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新的切入口,从“氧化应激”的角度出发,研究出更好的端粒相关延寿干预策略。


本研究题为《Telomeric 8-oxo-guanine drives rapid premature senescence in the absence of telomere shortening》,发表于权威杂志《Nature》旗下子刊《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通讯作者匹斯堡大学教授Patricia L. Opresko和助理教授Jacob Stewart-Ornstein,Ryan P. Barnes为第一作者。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格伦衰老生物机制研究奖和UPMC希尔曼癌症中心创新癌症研究博士后奖学金(RPB)支持。



—— TIMEPIE ——


参考文献

[1] López-Otín, C., Blasco, M. A., Partridge, L., Serrano, M., & Kroemer, G. (2013). The hallmarks of aging. Cell, 153(6), 1194–1217.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3.05.039

[2] Barnes, R. P., de Rosa, M., Thosar, S. A., Detwiler, A. C., Roginskaya, V., Van Houten, B., Bruchez, M. P., Stewart-Ornstein, J., & Opresko, P. L. (2022). Telomeric 8-oxo-guanine drives rapid premature senescence in the absenc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29(7), 639–652. https://doi.org/10.1038/s41594-022-00790-y

[3] 吴颖,陈鸿迅,张立奎. 极端嗜热古菌8oxoG DNA糖苷酶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报,2021,61(3):491-500. DOI:10.13343/j.cnki.wsxb.20200226.

[4] von Zglinicki T. (2002). Oxidative stress shortens telomeres. 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27(7), 339–344. https://doi.org/10.1016/s0968-0004(02)02110-2

Nature子刊:轻微氧化即干掉40%细胞?衰老真相或为“端粒脆性”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