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招教考编 |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无生试讲全流程逐字稿(10-15min)

2021-05-22 13:39 作者:高中语文-凝语素笺  | 我要投稿


《记念刘和珍君》逐字稿

凝语素笺

  •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下午好!我是高中语文组的X号考生,今天我所抽取的课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开始计时】

  •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璀璨夺目的大师,他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为革命先驱者呐喊;他去世后,有位友人挽联道“中国何人领呐喊”与“文坛从此感彷徨”同学们知道这位呐喊者是谁吗?对,这位呐喊者便是鲁迅先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为革命为正义为青年而呐喊的。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27页,并快速浏览文本及课下注释的内容,【板书题目、作者】

  • 大家注意题目以及文章中的“记”不是错别字:“记”相当于“纪”【副板书】字,因为当时白话文干刚兴起,有些用词并无规范标准,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经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日文的影响,标题中的“记念”一词来自日文,意同中文的“纪念”。

  • 想必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非常熟悉了,大家能回忆出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藤野先生》、《孔乙己》、《少年闰土》等;哪位同学能来接着介绍一下作者鲁迅呢?嗯,你来说——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首先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有《阿Q正传》,小说集有《彷徨》、《呐喊》《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非常好,请坐!可以说,鲁迅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他的作品有对自由的探讨,有对人性的扫描,有对弱者的关注,有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

  • 我们学习一篇文学作品,一定要了解这篇作品的作品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叫知人论世。下面请同学们抬头看幻灯片,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看一看那个岁月——

  • 这是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的场景、当时的游行队伍、群众的请愿、与卫队的对峙、北京市各界开的追悼会……最后一张是刘和珍烈士的遗像,通过了解课文与课下注释哪位同学能来简单介绍一下刘和珍呢?第三排这位靠窗户的同学你来回答——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同时又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回答得非常好,请坐!

  • 接下来请大家同桌之间相互探讨一下文章层次,并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现在开始!哪位同学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呢?嗯,你来说,思路清晰、概括完整,不错,请坐。本文结构层次应该是很清晰的——一二小节交待本文的写作缘由;三四五小节叙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六七小节在叙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了解完文章的主体结构之后,我们来逐层分析。

  •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本文的写作缘由是什么”再次回顾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也即第一二小节,用原文当中的语句回答老师。哪位同学找到了,可以举手示意。

  • 第三排这位男生你来说——第一小节第三段“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找的非常正确,请坐!写作缘由之一就是悼念、祭奠遇害者。

  • 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第二排的这位女生你来补充——第一小节第三段“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得我觉得悲哀。”以及第二小节第一段“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找的语句十分符合问题,你可以凝练地概括一下这个缘由吗?好,你先请坐。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离世让鲁迅感到莫大的悲哀,但是那些所谓学者文人对中国革命青年的中伤和污蔑犹使鲁迅感到愤懑,写作缘由之二就是为了唤醒庸人。

  • 但是作者为什么又在第一节第三段写道“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很好,就是下面几句: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悲痛交加使得鲁迅先生对这黑暗的社会已经无言以对。

  • 哪位同学能来有感情地朗诵一下第二小节的这两段内容?第六排举手的那位男生,你来试一下。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感情丰沛,大家掌声鼓励,请坐!

  • 第二小节第一段开头中“真的猛士”指的是哪一类人?而惨淡的人生又是指什么呢?“哀痛者和幸福者”又该如何解释呢,二者矛盾吗?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哪位同学能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举手示意,没有同学举手呀,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 “真的猛士”是指真正勇敢的革命者,“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其实“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是指一类人,它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他们深知社会的黑暗与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远超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所以二者并不矛盾,哀痛是为国民哀痛,幸福者是为国为民而牺牲,为改变旧世界而牺牲,并以此为幸福的人。

  •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课文记叙的刘和珍的事迹并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可贵的品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走下讲台做巡视状态】

  • 我看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了,第一组的组长你起来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探讨的结果——第一小节第二段“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说明刘和珍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还有吗?接着说——第三节第二段“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说明刘和珍具有斗争精神;“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明刘和珍是一位温和善良的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有要补充的吗?

  • 第五组的组长你来补充——去执政府请愿,刘和珍是欣然前往的,说明刘和珍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热忱的青年,很好,这是重要的一点,请坐!

  • 就是这样一位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年仅二十二岁刘和珍君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呢?

  • 我们齐读一下第四节最后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问: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呢?对,一是惨象、二是流言;“惨象”是指什么?流言又指的什么?嗯,你来说——“惨象”是指三一八惨案,“流言”是指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哪位同学能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第四排这位靠窗户的男生你来回答——要么默无声息地忍受走向灭亡,要们沉默到极点便会爆发,人民会起来反抗。理解得非常到位,请坐!鲁迅写这段文字的真正用意是什么?是为了警醒世人,号召爆发、号召反抗。

  • 我们接着看课本第30页上方“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大家重点注意其中几个词语“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他们是文明人吗?很明显他们是不文明的,他们是野蛮的;这是伟大的功绩吗?这是本领高强的武功吗?这是残忍屠戮的暴行!(这是文明是伟大是伟绩是武功吗?不,这是野蛮是暴行是屠戮是惨案!)这属于什么手法呢?反语/反讽的手法增强了批判的力度。

  • 哪位同学能来有感情地朗诵一下第六节?第三排这位男生你来试一下,读得不错,请坐!我们先来看这句话“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分别指哪类人呢?课下注释是不是已经告诉我们了——“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是指陈西滢等所谓的学者文人们。为什么“徒手的请愿是不在其中的”呢?因为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行的,这是鲁迅先生针对三一八惨案得出的一个教训,徒手请愿的意义不大,我们要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 最后我们来齐读第七节。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预备起。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课文结尾,鲁迅先生感情激昂又深沉,激励着后人前行。

  • 课程最后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结合时代历史背景了解了文章的结构层次与内容,理解了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了爱国青年刘和珍等人的革命精神,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嫉恶如仇的精神。课下请同学们对你感兴趣的或喜爱的鲁迅先生的任意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评析或写一篇读后感,下周一交。

  • 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 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


招教考编 |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无生试讲全流程逐字稿(10-15min)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