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王会英:如何戒掉「熬夜」?不焦虑就是胜利

王会英
40年临床诊疗经验
个人简介:
毕业于牡丹江医学院,原大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科主任、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专家,从事精神科工作近4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
擅长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强迫症、恐惧症等精神心理疾病。
行医格言:
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说起熬夜的坏处,估计人人都能一口气报出 5 个以上:会胖,会笨,会老,会丑,会病……
但有用吗?没用。该熬夜还是熬夜,即使明知道第二天醒来要顶着乌黑的眼圈和发懵的大脑,在通勤的路上悔青了肠子。
强迫自己「早点睡」,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熬夜,成为掌控时间的唯一途径
「人类是唯一一种会故意剥夺自己睡眠时间的物种。」
白天被工作安排满,晚上回到家还要打扫生活中的「一地鸡毛」,甚至有些人还要照顾孩子、辅导作业。整个人都是被推着往前走,像个提线木偶,没有一丝喘息的空间。

当工作剥夺了人们的休闲时间,人们就只能去剥夺睡眠时间。睡眠被异化为一部提款机,想提多少时间,自己说了算。
不管是为了缓解生活压力,还是纯属为了支配而支配,「主动放弃部分睡眠时间」这件事听起来就让人有一种支配命运的掌控感——我们在「反叛」现代工业社会的秩序,并产生一种类似「复仇」的快感。

在这种状态下,早睡就像是再次让渡了自己的时间,只为第二天能精神饱满地搬砖。唯一的有限的自由,也被牺牲掉了。
这样看来,那些貌似是自控力差的背后,其实都是成年人的无可奈何与心甘情愿。
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靠所谓的「自控力」逼自己早睡,也大概率失败。
强迫自己早睡,可能得不偿失
「早睡强迫」的关键词不是「早睡」,而是「强迫」,这种强迫的心态在更多的时候(几乎是肯定)会带来睡眠焦虑,从而让你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越是强迫自己睡觉,越是睡不着。越是想远离手机,手机里花花世界就越诱人。
无法停止熬夜带来的挫败感,无法改变自己带来的失控感,会蔓延至人生中的大事小事,它让你逐渐「说服」自己: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到,可能我这个人以后就这样了吧。
从健康角度来讲,我们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睡眠。但健康并不仅限于身体,心理健康也同样重要。
晚睡强迫症,本质上是实际心理需求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冲突。所有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中。当我们想要寻求改变,养成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时,我们是在跟整个大环境做对抗。

让睡眠回归睡眠本身
不要让睡眠这件事背负太多「意义」和「价值」。让睡眠成为睡眠本身——一个原始的生物学行为,一个从严丝合缝的社会秩序中、从鸡零狗碎的生活中抽离的时空间隙。
当然,有很多看到这里的朋友,估计还是想看到一些实际的解决方案。
比如,建立一个睡前仪式,上床就关掉灯,选个喜欢的香薰蜡烛作为光源,在柔和的暖光中,该玩手机玩手机。
比如,躺在床上,留出一分钟的时间,关掉手机屏幕,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做,一分钟就够。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让人更快地「被动入睡」,二是即使短期内不会改变结果,这种「微小的自律」也能一点一点地让人心态发生转变,获得一些掌控感。
如果通过各种方式都没法做到不熬夜,也没有关系。
对于睡眠,不焦虑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