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区别仅仅在于谁是历史真实?谁是演义吗?(四)
我们也要补充一句,陈寿在记载这个刘婵和刘备的时候。经常用先主和后主也能看出来对这两位皇帝比较尊重的,但陈寿对刘备的评价非常高,对刘善的评价就比较低。陈寿在年轻的时候是在江为帐下当个主簿。做各种记录的这样一个书记官。后来也当过秘书,黄门侍郎,等到刘婵任用皇后专权的时候,他也不愿意参与,基本上就是默默无闻了。这像他这样一个心理状态,汉朝已经离得很久远了,没有什么感情。等到蜀国的时候,他亲眼看着这些奸臣是怎么作乱的。
所以对这样一个国家他是同情,但也谈不上有多热爱。接下来他和他的老师乔中又亲眼看见司马氏取得了魏国善,让成了近代。这样一来他的身份从蜀国人到魏国人,再到晋国人,这个变迁也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影响。慢慢的他也就认同了司马家天下,也就是晋朝的正统。
这样一来,对他的思想影响又非常的大,他的客观来自于之前的经历,也来自于他老师的教诲,更在于他后半生经历的三个国家的变迁。三国志能成为中国史书当中鼎鼎大名的作品,也不仅仅是因为承受的角度非常客观,更重要的还是他文笔写的非常好。
这个当然不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包罗万象的故事,但是三国志也是二十多万字的作品,言语非常简练。点评非常的到位。三国志这本书刚写成的时候,你像路基这些大文学家一看就叹为观止,以至于等到陈寿刚去世的时候。这些大臣马上就跟晋惠帝讲了,说皇上马上去把这本书拿来,这书写的太棒了。
虽然是诗人写的历史,历史非常真实。秉笔之书是当时当中最重要的作品。浸会的一听,马上派人专门跑到陈寿家里,就把这本书拿来看了之后就把它列为官方的正式。因为这里面从曹魏的扇让他。再到晋朝的善让讲的非常清楚,这就意味着司马家的天下得之有理。从皇帝到当时的大臣、学者上上下下。都这么重视,就意味着这本书至少在历史的真实性上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您可千万别觉得就承受一个人写历史书,无论是阮籍这样的竹林七贤包。包括其他的各国的史学家都在写史书,你像什么魏书吴书书书包括魏略一大批历史。当这些人看到陈寿写的这部三国志的时候。大家都服了,都认为我们这些人所有人写的都不如陈寿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