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1.5 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5、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流通
早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就产生了使金属起货币作用的金属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分为复本位制和单本位制:在前一场合,白银和黄金两种金属同时充当一般等价物和货币流通的基础,在后一场合,起这种作用的只是上述两种金属中的一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1],许多国家的货币制度都是复本位制。到19世纪末期,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改用单本位制 货币流通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点是:自由铸造金币,其他货币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自由铸造金币意味着私人有权用自己的黄金向造币厂换取金币。同时金币所有者可以把金币变成金条。这样,黄金[2]和金币之间就有了直接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制度下,流通的货币量自发地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如果货币过剩,一部分货币就退出流通领域,变成贮藏手段。如果货币不足,它们就进入流通领域,从贮藏手段变成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采用金本位制时,为小额周转服务,也发行一些用银、铜等等较贱的金属铸成的辅币投入流通。
世界货币 黄金及其代表物[3],是贸易和财政信用业务上的国际结算工具。一国通货按汇率兑换另一国通货。用他国货币单位表示的一国货币单位的价格叫做汇率。
例如,1929年,一英镑含黄金113格令[4],一美元含黄金23.22格令,即英镑的含金量相当于美元的4.87倍。汇率就是根据英镑和美元的这个比例规定的:当时,一英镑等于4.87美元[5]。1948年,一英镑兑4.03美元;1957年,一英镑兑2.8美元。
对外贸易业务上的结算可以不输出黄金和外汇。利用期票和支票,广泛采用不用现金的清算和互相抵账的办法,就可以达到这一点。
随着信用关系的发达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信用货币出现并得到广泛的发展。期票、银行券、支票开始主要充当支付手段。虽然期票不是货币,但它可以充当支付手段,由一个资本家交给另一个资本家。
银行发行自己的债券,这种债券就是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是银行券或银行票,它是由银行为替换自己收到的期票而发行的。“银行券不过是对银行业者发出的期票,持票人可以随时凭票取现,银行业者用此代替私人期票。”[6]这就是说,银行券的基础归根到底是商品交易。最初,各个银行和个别银行业者都发行银行券;后来,银行券的发行工作集中到发行银行。
由于发行银行券,可以不增加金属货币,而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来为扩大了的商品流通服务。采用货币流通的金本位制时,银行券随时可由银行兑换黄金或其他金属货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券和金币一样流通,不会贬值,因为除了信用保证外,它还有金属保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品流转额和信用的增长,流通的黄金数量相对缩减。以准备金形式积累在中央发行银行的黄金愈来愈多。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加强自己的对外贸易阵地,为了夺取新的市场,为了准备和进行战争,都走上了储存黄金的道路。流通的黄金开始为银行券所代替,后来又为纸币所代替。最初,银行券一般可以兑换黄金,后来则发行了不兑换的银行券,同时银行券日益失去它的商品基础,因为开始用发行银行券的办法来弥补资产阶级国家的预算赤字和军费开支。这实际上等于把银行券变为纸币。
上面已经说过,纸币是在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的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国家发行的纸币不能兑换黄金,它是足值金属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代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7]开始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改行纸币流通制度。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在流通中使用金币。在现代的大资产阶级国家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增长要比生产和商品流转的增长快几倍。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发行不兑换的银行券和纸币,实行通货贬値,用这种手段来进一步剥削和掠夺劳动人民。
这一点特别鲜明地表现在通货膨胀上面。通货膨胀的特征是:纸币充斥和贬值,物价上涨,工人和职员的实际工资下降,农民日益破产。由通货膨胀中得到好处的是资本家和地主,因为产业和农业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资产阶级国家把通货膨胀当做从经济上进攻其他国家和夺取新市场的工具。通货膨胀往往使出口商得到附加利润,因为他们在国内用贬值的货币买进商品,而在国外销售这些商品时得到稳定的通货。同时,通货膨胀会造成经济生活的紊乱,激起群众的不满。这就迫使资产阶级国家进行币制改革,以巩固币制和稳定通货。
币制改革的最普遍的形式是把纸币贬值。纸币贬值就是官方降低纸币和金属货币单位的此价,结果贬值的旧纸币只能兑换较少的新币。例如德国在1924年,贬值的旧纸币按1万亿马克比1马克兑换新的金马克。
在许多场合下,纸币贬值后并不把旧纸币兑换成新币。
资本主义国家是用增加税收和降低工资这种牺牲劳动人民利益的办法来实行币制改革的。
注:
[1] 16世纪至18世纪。
[2] 商品。
[3] 各国的通货,特别是最为广泛地用作支付手段的通货。
[4] 原文为“克冷”,现改为“格令”,后同。“格令”是历史上使用过的一种重量单位,最初在英格兰定义一颗大麦粒的重量为1格令,后常用于贵金属重量测量。1格令=0.0648克。读者注。
[5]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兑换比率时发生较大波动,1931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读者注。
[6] 马克思:《资本论》,1957年人民出版社版,第3卷第510页。
[7] 1914-19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