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意匠·问道篇】什么是结构主义?

2021-08-10 17:44 作者:北洋意匠  | 我要投稿




何为“结构主义”


参考资料

《结构主义》高宣扬(法国)

《建筑学教程:设计原理》赫曼·赫兹伯格(荷兰)

《现代建筑理论》刘先觉

     (注:对背景知识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直接跳到第三部分)


【语言学中的起源】

01


1878年,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发表了题名为《关于印欧语言中元音的原始系统报告》一文。他认为语言是一种集体的习俗,反映在语法、语音、语源等方面具有许多普遍性的现象。例如在语音方面,大多数民族都以a、 e、I、 o、 u 为母音,这表明,人类语言具有某种共同的结构。不过索绪尔并没有明确使用“结构”这个概念,而是采用了“习俗”这一概念。而正是这一概念,恰当地表达了后来的结构主义者所使用的“结构”这一概念的本质。

索绪尔最有影响力,也是最为人熟悉的概念当属他将语言符号定义为两面实体(dyad)。其中的一面他称之为‘能指’(signifier), 而另一面为‘所 指’(signified)。比较通俗地解释,能指是音响形象,属于语言的纯物质层面。所指却是心理概念。如果我们以英语的‘horse’为例,那么horse由能指h/o/r/s和e组成,而“马”的概念就是所指

索绪尔进一步指出, 语言符号的一个特性是任意性,既不同语言的能指不同(读音不同),但却都能表达“马”这个概念。语言无法让我们客观地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而是影响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

 

索绪尔的这些见解在语言学上具有革新意义。在他之前,语言学的研究仅仅局限于比较语法和语源这两个狭小的内容(比较语言学),在他之后,语言学开始广泛深入地与历史、哲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甚至与数学的方法相联系。

 

结构主义者鲁伦·威尔斯认为,索绪尔的思想中,有四点对于结构主义的形成具有深刻意义。

1.他把语言体系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就整体来说,这种系统是相互关联的、有条理的,且是可以被理解的。

2.他指出了语言符号的随意性,后来的结构主义者同样认为,事物的结构具有一种难以明说的随意性,与该事物所表达和所显示的意义毫无联系,也没有任何稳定的性质。

3.他将语言习俗语言表达或者说口语两者做了一个基本的区别,而二者一起构成语言。20世纪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将这种理论区分确定为“权能”“表现”。“权能”是指个人具有自己的语言的知识,而‘表现”则表示他在具体情况下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这样通过对“语言”和“讲话”这两个术语的重新理解,可以建立起与建筑学的联系。用建筑术语来说,我们可以认为“权能”是表现形式的能力,而“表现”是形式在特定情况下得以表达的方式。)

4.语言的要素绝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始终相互关联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雅各布森和特鲁别兹科伊为代表的布拉格学派,在研究语言的深层结构方面取得的决定性成果对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以丹麦著名语言学家路易斯·耶姆斯列夫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语言学不过是一种符号体系。并且主张语言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现象的范围内,而且必须更广泛地研究人类本身。他们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与人性具有密切的关系。而后来的结构主义发展了这两个观点。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莱纳德·布隆菲尔德创立的布隆菲尔德学派在1933年发表了《语言》一书,并在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美国及世界各国。他们坚持要在行为中研究语义,解释行为过程与语言使用过程的关系。这种观点虽然已经不是时髦,但被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接受和发展。

 

以上是结构主义产生之前,语言学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结构主义哲学的产生】

02


1956年,列维·斯特劳斯确立了结构主义哲学的基本体系。

他主张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假想的情况下去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次序,为在人文科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提供了哲学依据。


结构主义者主张:结构是一个包容着各种关系的总体,这些关系由可以变化的元素构成。元素的改变需依赖于整体结构,但可以保持自身的意义。元素的互换,不改变整体结构,而元素之间的关系的更改则会使结构系统发生变化。任何领域中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它们内部的组织关系,这种关系可用数学模式来描述。


在哲学上,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谴责当时盛行的,以强调自我为中心的萨特 (Jean-Paul Sartre)的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认为社会是一个结构体系,而个人只是这个体系中的构成元素,他们由所处的社会系统和周围的其它元素所限定和决定,只能通过结构来发挥其作用。就如同单词只有按照语言规则排列之后,才能构成有意义的语言一样。因此结构主义研究的对象不是人本身,而是人们之间的关系。它忽视了人的存在价值和个性。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则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这两种思想处于对立状态。(简单来说,存在主义强调个性,提倡个人主义,结构主义强调共性,提倡集体主义。存在主义重视个人感受,结构主义关注个体之间的关系)




建筑领域中的结构主义

03


1 . 背景——CIAM与功能主义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建筑运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功能主义。它的指导思想来自于从1928年至1958年之间历届CIAM所发表的原则。它的主张在著名的雅典宪章(CIAM1933)中得到全面阐述。功能主义者把城市按其功能划分为居住,工作,娱乐和交通四大部分。并提出在城市规划中解决以上四个方面功能问题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城市或建筑各空间按其功能特征相互独立,各空间按其预先被确定的功能要求来设计,相互之间缺少关联性,可变性。建筑师不是从整体系统入手来解决问题。

在建筑实践中以A.罗斯,密斯.凡德罗,包豪斯和勒.柯布西埃(早期)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建筑师以法国传统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欧几里德古典几何为设计工具,强调城市和建筑的空间和时间感。从解决建筑功能问题入手,来创造一种现代建筑语言。但功能主义忽视建筑造型,无视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形式是功能的自然表现。功能主义在50年代之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企业”,以欧洲为基地.向全世界出口“国际式”建筑形式。

柯布西耶【光辉城市】——《雅典宪章》

尽管在80年代之后出现的以传统符号为特征的后现代派建筑力图改变这一现象, 但由于它本身是一种折衷主义建筑流派, 在思想和设计手法上都没有根本的突破,所以不可能完美地解决现代社会所提出的问题。



2 . 萌芽——CIAM与 “新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受到其它领域中结构主义影响的年轻建筑师在50年代参加到CIAM中。勒.柯布西埃也在晚期转为结构主义的支持者,称他们为“新的一代”


1959年在奥特洛(Otterlo) 举行的CIAM大会上,以路易斯.康丹下健山“十次小组”为首的40多名“新的一代”建筑师提出了现代建筑运动发展的新方向,并向功能主义进行挑战。这次大会被认为是建筑结构主义的开端。奥特洛会议标志着以CIAM为代表的功能主义开始走下坡路。而新兴的结构主义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大会之后结构主义者成立了“社会与造型内在联系研究小组”,在组织上与CIAM抗衡。它在60年代之后的建筑运动中起了重大作用。



3 . 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区别


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它注重对构成社会和形式的结构体系的分析与研究,把空间当作城市与建筑整体系统中的构成元素来考虑。结构主义认为形式不取决于功能而是由构成元素组织法则(即结构系统)来决定。应该说结构主义比功能主义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了创造现代建筑的理论和手段。


结构主义向功能主义的挑战使人们对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并对功能主义所带来的单调的、以方盒子为特征的建筑形式产生了不满。



4 . 乌托邦建筑


对于建筑师来说,幻想是创作的起点。


出于对当时仍然强大的功能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规范的不满,许多结构主义者在创作中摆脱现实的束缚,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从中阐述了不少全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这一现象是 20年代以来现代建筑发展史上出现的规模最大的乌托邦运动


乌托邦主义者认为未来的建筑将是像生物般有机的,像结晶生成那样,在一定的法则下可以自由生成组合和繁殖的。比如日本的新陈代谢派,英国阿基格拉姆小组。70年代建成的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充满革新的反映时代特征的结构主义的作品,最具有这个时期的代表性。

蓬皮杜艺术中心

他们的方案特点主要是:可发展性、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及灵活性、建筑和结构构件的标准化和多功能性以及高技术的采用。乌托邦运动为现代建筑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许多当时的乌托邦设计思想都在以后的很多重大建筑中得到反映,还有不少方案在以后不长的时期内由其设计者本人或他人所实现。


5 . 人类学建筑


这一学派以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en Eyck)和赫曼.赫兹伯格(Herman Hertzbergar)为首,他们对未来人类生活在由高技术构成的巨大的建筑机器中的可能性表示怀疑。建筑人类学主张通过对古老的建筑经验的总结和分析,把过去的系统转化为现代建筑系统。这一流派在建筑结构主义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赫兹伯格认为,当由各个部分共同决定整体,或当以一种相同的逻辑从整体形成各部分时,所产生的建筑统一性可以称为“建筑秩序”。这种设计所产生的统一性在设计过程中,持续重复地相互作用——部分决定整体并且被整体所决定。(就像在语言学中,每一个句子因构成句子的词而产生意义,同时每一个词又因作为整体句子的一部分而产生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统一性可以称为“结构”


第一个从整体与部分互相决定的意义来考虑,并有着建筑秩序的实际建成案例的是由凡·艾克设计的阿姆斯特丹的孤儿院

这一建筑的结构,像自给自足的城市,有“街道”、“广场”和独立的建筑单元,它唤起人们这种联想:“使每一个地方成为一个场所,使每一个住宅和每一个城市成为一系列的场所,因为一个住宅就是一个微型的城市,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巨大的住宅。

又如诺曼·赫兹伯格的比希尔中心办公大楼,建筑师把建筑物视为由大量完全相同的单元组成的聚落,就像串在一起的群岛。这些空间单元构成基本的建筑块体。它们相对较小,并能提供不同的组成部分(或许说“功能”),因为它们的尺寸、形式和空间组织就是为了这一目的而设计的。

这座建筑物被设计成为一个有秩序的延展,包括一个基本的结构,它在整个建筑物中,表现为一个基本固定的永久性的区域,以及一个可以变化和具有明确用途的区域

基本的结构是整个综合体的承重系统与管道系统,并且与综合体内部的主要“交通动线”相吻合。基本结构通过两种途径表现自己:一是作为一个永久性的结构(脊柱);二是沿综合体的周边用小塔楼的形式(脊椎)作为规则的间隔

具有明确用途的区域的设计可以满足预见的功能要求。它对空间提出特定的要求,并因此产生多种多样的“补充的”结果。正是这具有明确用途的区域,可以用不同构成部分的基本内容来加以填充。综合体的这一基本结构和具有明确用途的区域,就是这样等待补充的填入,而同时保持不变,并且从不同表达的综合中获取它的特征。



大量的结构主义者,不管他们是建筑“未来派”还是“历史派”,都力求解决现代社会所提出的新问题,它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繁杂的现代城市功能所带来的城市规划问题;


(2)建筑工业化所带来的构件标准化和形式多样化问题;


(3)满足新的功能要求的大跨度建筑问题;


(4)建筑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和灵活性问题;


(5) 信息社会所要求的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设计方法,如民众参与设计等等。


6. 思考——方格网的应用


我们看过结构主义建筑的经典案例就会发现,结构主义建筑师常常采用方格网的方式来建立秩序。这种结构如同语言学中各民族都以a、 e、I、 o、 u 为母音类似,自从城市规划发展以来,人们就知道用方格网来建立城市最小秩序的原则。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中国古代春秋战国《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和空间布局。曹魏邺城同样采取了方格网的形式。

曹魏邺城

   又如世上保存格局最完整的古罗马城市遗址

——阿尔及利亚提姆加得城。古城始建于公元1世纪,距今2000多年历史,城市建立在海拔1072米的山谷中,方方正正有如唐之长安。

再到今天的纽约曼哈顿,对参观曼哈顿的人们来说,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对方格网如此冷静而持续地应用,一直到它无法再延续的松散的边缘才显示出随意的特征。

正是这种不约而同的做法揭示了一种内部秩序的存在。但一部分人对这种简单体系是抱有明显偏见的。人们对方格网体系的最大误解,是认为它不可避免地导向单调乏味,并且具有约束作用。


方格网体系就像一只根据极其简单原则操作的大手一一它设置总体的规划,但是当它到了每一块基地的具体设计阶段时,就变得更富灵活性


方格网之所以被结构主义广泛运用是正因为它具有无可替代带的简洁性,是获取某种规则形式较为有效的手段。就它的经济效率而言,它很类似于棋盘。还能想像得出比一个弈者根据简单而直接明了的规则,所创造的可能性更为丰富的结果呢?


对结构思想最简单的归结,我们可以用国际象棋来加以说明:在操纵棋盘上每一个棋子移动的简单规则中,看似非常幼稚,但优秀的弈者成功地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就像一个社会中,身处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或用相同的方式做着不同的事情。人存在于自身创造的方式之中,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用他所创造的方式做出了什么。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天津地区建筑学考研教育领航者

===================================

咨询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南京路309号环球置地B1708

微信|电话:18943987972

QQ咨询:570471956

微信公众号:北洋意匠

建筑学考研交流群: 558395541


【意匠·问道篇】什么是结构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