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宫阙·千里》第十二章:太平轮

一年后,东音北麓湾新校区。
刚刚开学的日子,按理说,开学的时候各种会议,开案准备,教务研讨准备工作,应该是忙的不可开交,可是东音的校长却带着学校骨干在接待来宾。
东音的校长在前面带路,引着来人踏上楼梯,“杜馆长,非常感谢您带来这些珍贵的近代音乐史藏书,咱们东音建校时,您的祖父杜老先生,就曾将珍稀古谱赠与我校,我校何等荣幸啊。”
杜馆长,也就是杜父客气道:“言重了。”
新来的女教师不明白其中深意,悄声问着身边的前辈,“院长,这位是什么来头,上次教育局局长来,砸门现在也没这么热情吧?”
王姐看着杜馆长和校长已经走到了图书馆大门口,与她们已经远了一段距离,这才转头跟新来的张雪解释道,“小张,你来才没多久,有些事情你可能个不知道,有空去看看校史,杜老先生乃至杜家都在校史馆记着呢。”
张雪虽然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但也不是对校史一无所知,早在求职之前就已稍稍了解,只是这对求职并没有益处,所以并没有太多了解,现在院长一提,她便有所印象,惊讶道,“是那位当初建校的投资人?”
王院长点点头,肯定了张雪的意思,并没有多说什么,带着张雪跟上,不紧不慢的坠在队伍末尾。
接待任务说是进行了大半天,张雪并不觉得有什么累的,这位杜馆长相当的好说话,对于他们的教学工作也没指点什么,也没质疑什么,除了赠送图书资料仪式上稍微隆重了些。
其他的时候就像是校长的老朋友似的,一路上笑呵呵的,像是来学校参观的普通人,还责怪校长兴师动众,让其他人赶紧回去工作。
众人不知道的是边资料刚刚入馆,那边杜樊就就接到了电话,
“爸,东西都送过去了?”
“送过去了,你让人通知他吧。”
“好的。”
图书资料入馆,馆内工作人员接到通知,抓紧时间一一入库,录入电脑。
第二天一大早,尚且不过天明,郑尧在一阵电话铃声中醒来。
“喂。”
“您好,郑尧同学,你之前在图书馆登记寻找的资料,我们图书馆刚刚收藏的资料刚好有,您有时间过来看一下?”
郑尧一下子清醒过来,惊讶道,“我要的书到图书馆了?”
“是的,您方便的时候来看一下?”
“好的,谢谢您,我今天就会过去。”
此事尚未入九月,但学校的桂花已经开了,不同于其他学校,新生人来人往,东音的学生要在老校区过一年才会过来。
郑尧往图书馆赶的时候,正看见簇新的操场上正有一群人正在踢足球,呼朋唤友,好不热闹,待他走过后,只听到有人喊道。“犯规啦,点球!点球!”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郑尧心底划过,却又扑捉不到任何线索。
郑尧甩了下头,可能是起太早了,有点累,便继续往前走。自然不知道的在他身后发生的事情。
“孙寓,快来,这个点球,你来吧,肯定进一球。”
“来了。”孙寓跑上前来。
孙寓他们这些人,趁着即将开学,聚到一起便打算趁着暑假要结束,好好地玩一场。可是马上就高三了,他们学校看见他们在玩,肯定把他们提到教室上课,隔壁的东音本部,早就被一片军绿色占得满满当当,再也找不出一点空隙。
说知道孙寓来这边的新校区,这边虽然有点偏,但是为了方便来往,老早就配备了新的公交直达线路。他们一群人,从东音本部到这边也就二十来分钟,果然这边没什么人,管的也很松,没怎么费劲就进来了。
同学一脚把球踢过来,孙寓胸口迎着球,让他停了下来,顺势颠几下球,才把球定在脚底,准备射门,突然余光便看到了之前走过去的郑尧。
是他吗?
还没等孙寓多看两眼,便有同学催他,“孙寓,发什么呆,赶紧踢啊?”
孙寓收回心思,赶紧踢球,不知道是不是刚刚走神,还是命运的某种安排,这球轻飘飘的飘过球门,消失在远处的灌木丛中,也不知道滚没滚到路上,新校区这边的操场是开放式的操场,没有护栏,只有灌木丛。
所有人都无语的看着孙寓,这失误也太过分了吧?不待众人多说什么,孙寓连忙道:“我的锅,我的锅,我去捡球。”说完便一溜烟的小跑出去,只看到一抹白色的衣角拐进了文献阅览室。孙寓看了眼灌木丛中的足球,鬼使神差的去了文献阅览室。
孙寓推开了文献阅览室的门,虽然只有一个背影,但他就确认了那人就是郑尧。虽然他们还没碰过面,可是之前偶然在图书馆弹奏他留下的残谱,孙寓便对上了心,在贴吧里了解了一些他的事迹,还看过他以前出演的影像,可谓是神教已久。
屋里的郑尧正抽出一本自己想要的书,准备转身,孙寓见此,立马把门给带上了,他自己做完都不知道这是为啥,他挠挠头,很是迷惑,要不要上去打个招呼,可是说啥呢,还是算了吧,怪尴尬的。
郑尧不知道他心心念念找的人就在一墙之隔,带着书去了多媒体阅览室。
这次图书馆新收藏的资料非常丰富,不仅是文字资料,还有影像资料,今天负责图书馆工作的,是一个本校读研的学长,名字叫赵迪,也是搞音乐的,还做了隔壁班的辅导员,跟郑尧挺熟的,见了他,猫了一眼,继续找资料,嘴上却开始搭话。
“嗯~,要说这建国以前的纪录片呐,还真是难找,得亏你们作曲系的杜樊,有一爱收藏古董的爹,三天两头给咱们馆送这送那的,尤其是上个世界三十年代的东西,咱们馆这收藏量可是其他学校比不了的。哎找着了。”
郑尧走过去,就看见赵迪手上看着薄薄的一张光盘,像是上个世纪的东西,是张裸盘,上面上面也看不出来。
“这就是第一个补全《千里》人的资料?”郑尧有点疑惑,再怎么样,那时候也没光盘吧。
赵迪很快应道,“是也不是,那位到底解没解开,至今也没个说法,不过我手里这个可不是他们那时候的事情,这不过是杜家后人请人拍摄的影片罢了,应该是杜馆长的父亲,也就是杜樊他爷爷。说是为了纪念这位表少爷,花了大价钱请香港那边拍的,也没上映,就这么自家留着,不知道这次怎么舍得捐出来了。”
“那这还能看吗?”
“能,不过你只能在这看,录不录像你随意,反正不能带出去。”
郑尧自然是要看的,这时候多媒体放映室也没人用,赵迪就直接放给郑尧看了,自己出去忙活其他事情去了。
古老的黑白影片,带着浓浓的民国风情,三个红色大字,太古轮三个大字便映在了荧幕上。下面还缀着一行小字,谨以此片纪念陆先生和何先生。
=============
我回来了。改名字了,大家不要介意。
下一章开始写何景升和陆蔚年的故事。
民国悲剧:先生何景升和少爷陆尉年这一生,漂洋过海,枪林弹雨,世俗牵绊,突遭意外,家国之难终究还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