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办案经验”投稿箱】网络文学当中的“科技与狠活”

嗯?是跟上次一样的信封。
又是TA吗?
这封面的配色,应该是女性,这家伙又投了什么过来?

三无女王:
我说过我还会再来投搞的,虽迟但到~
说到文字料理,可能这次有点长哦,毕竟是要做给你这个吃货的,所以要耐心点看下去哦~
我相信这次你依然会接了这份美食的,对吧♡
几个月前,我发现各位热衷于网上冲浪的朋友想必也和我一样,被“科技与狠活”这个梗给刷屏了吧♡
这个梗出自于网红“辛吉飞”的美食制作视频,他在揭露一些用合成食物充当纯天然的东西时,就会歪着嘴说出这句话,而他制作这些食物的过程就像在做化学实验一样,没有厨艺,只有科技,他本人也被大家调侃为“炼金术士”,“绝命毒师”。
实际上,辛吉飞在视频中所用到的“科技”只是食品添加剂而已,“狠活”指的是药剂使用太多,味道太刺激,毒性太大……的意思,还是不懂这个梗的话可以页面上方点小放大镜搜索一下。
“科技与狠活”在去年九月份时火遍全网,其背后反映的是广大网友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在反思食品添加剂与食安问题同时,另一个鲜有人关注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我们的精神食品——也就是文字类作品当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海克斯科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成为网络文学世界里的“炼金术士”和“绝命毒师”。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作品。(我们要讨论的“网络文学”并不局限于我们常说的“网文”,而是所有以网络为媒介传播的含文字类作品,包括自媒体文案,网络漫画等等)。
网络文学具有更新快速,传播广,阅读群体庞大等优势,却以“质量堪忧”,“良莠不齐”,“千篇一律”作为所被诟病的理由。
如果把网文比作料理,我们可以把剧情和故事比作“食材”,把文笔和写作技巧比作“烹饪方法”,传统的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我们大多数人对小说的要求也是“剧情文笔俱佳”。而我作为一个接触网文比较早的人,在我早期对各式各样的网络文学进行“质检”的时候,却发现许多网文虽然剧情和文笔……也就一般,却不知为何非常的火,这种类型的小说虽然乍一看令人很有代入感,但是真正读下来总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人也不止我一个,这些年来,有无数读者在论坛里提出这样的问题——
“书荒了,求推荐一本剧情不水,内容不小白的书!”
“我不喜欢看男主一上来就装B的剧情,有没有男主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小说?”
“女主怎么总是在被坏女人刁难时霸总男主救走,女主就不能自立一点吗?”
而与之对应的,则是同样庞大的反对派意见:
“看小说不就是为了爽吗?靠努力成功有什么意思,你不喜欢看这种不如去看名著?”
“因为这是小说啊,小说不那么写多无聊啊,谁还愿意看?”
有关于这些问题,我已经想了好久了——这些所谓的网文为什么长期看下来会让人感到厌倦,审美疲劳,甚至感到空虚?难道真的是因为太过于“有趣”吗?或者,仅仅是因为市场上同类型小说太多了,读者看腻了吗?那么,如果读者已经看腻了,那么这些小说为什么还能长期霸占市场,这么多年依然拥有大量粉丝,令人着迷?

一.究竟什么才能算作网络文学当中的“科技与狠活?”
在思考之前,我们先来追溯一个灵魂问题——什么样的故事,会让人感到“有趣”?
这一点上,各路作者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要增加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有的人说要制造悬念,勾起人的兴趣,还有说靠玩梗来制造笑点的。
但如果综合起来说,我认为,引发兴趣的关键在于能否调动读者的情绪体验。
无论什么样的故事,只要引起了读者的情绪共鸣,比如新奇,愉悦,忧伤,好奇,激动,羡慕……都可以称之为“有趣”,而没有情绪起伏的文字,读下来就会感觉平平无奇,也就是所谓的“不有趣”。
一部小说中的“亮点”和“兴趣点”就是作品中的“调味料”,如何控制食材和调味料的配比也是烹饪技能中的重要一环。由于网文快节奏的特点,迅速让读者感到“有趣”,是网络文学创作者们最大的目标。
初期的小说创作者们还在想方设法地用精湛的厨艺让读者产生情绪共鸣,而在网络文学世界中,却早已悄然发展出了一套能够一招调动读者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的专业话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套路”。
“套路”其实也就是一些固定的写作公式,只要掌握了这套公式,不需要你有很高的写作天赋,也不需要很好的文笔或者剧情,甚至不需要你投入真实的情感,只要学会在小说里使用和置入套路,“煮个鞋(hai)拔子都是香的”。
要说这种“套路”使用者中的翘楚——诸位一定不会陌生,那就是——UC震惊部!
就算不知道UC震惊部,相信诸位一定刷到过以下新闻:
《对孩子身高早期管理太重要,4点不注意后悔一辈子》
《面试不懂这几种技巧,可别怪我没提醒你》
这种“标题党”的行为,其中就包含着文字上的公式和套路。
如果我们可以把“套路”比做“科技”(食品添加剂),那“狠活”这个概念其实没有那么好形容,我绞尽脑汁想了一个不知道能不能表达清楚的词——“由套路或者公式所刻意引导的极端负面情绪”。
在写作中学会牵引读者的情绪固然重要,可情绪不光是那些正面的情绪,研究表明,负面情绪也许比正面情绪更具备商业价值。
我举例当中的这两个标题党,就分别运用了“恐惧”和“焦虑”,来“威胁恐吓”观众点进去观看,这样的标题,主打的就是一个“你看我不顺眼,但是还不是会主动上门给我送流量,怎么样生不生气,气死你气死你气死你,略略略。”

大概了解了这种技术以后,我们主要分析的是,它们是怎么运用到我们所说的网文——也就是网络小说的创作里的。
二.“科技”就一定是坏的吗?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我的想法是——不一定是坏的,但是绝对不值得提倡。
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初衷是为了改善食物品质一样,“套路”诞生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引导负面情绪”,在我们当今庞大的文化工业体系中,没有完全不包含套路的商业作品。套路本身其实是前人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的受读者欢迎的写作方式,它们种类繁多,应用范围广泛,非要深扒谁也说不清楚。正如食品工程本身就隶属于生物化学一样,理论上来讲,套路也应该被包括在“写作技巧”之中。其实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里也同样包含着套路,经典的写作理论里诸如“角色弧光”要是深挖那也属于一种套路。咱不是说反对套路,套路是否有毒有害关键在于它的“剂量”,以及使用方式上。
只是用套路来改善阅读体验,而作品中依然包含着作者真情实感或具备某些社会意义的,基本都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只要作者技艺在线,其实内容反而会更好。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套路”大于“内容”的作品。
不过套路的泛滥总的来说依然是坏处大于好处,套路泛滥的坏处有两点。
一是套路文霸占市场,会危害一部分坚持原创的良心创作者的利益。
二是套路文的泛滥正在扼杀我们的创造力,并且让人变得不愿意深入思考。
当无边无际的同质化内容充斥着大脑,当我们的情绪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量化”的时候,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会随之逐步被禁锢,这一点近几年基本已经人被说烂了,只能说,咱们大家该懂得都懂,这个话题点到为止就好。
三.怎样才能成为文化产业届的“绝命毒师”?
重点来了重点来了~♡
懂得都懂以后,我们就一起来肆无忌惮地“制毒”吧!
接下来就来解析一下,我们当今互联网环境中大多数网络毒师的常用一种“配方”。
在我们网络毒师……啊不网文作者的口中,经常听到一个概念,叫做“爽点”。而在更广义的网络毒师口中,“爽点”上面还有两个呈递进关系的概念——“痛点”和“痒点”。
很多小白在写网文时总是搞不明白爽点是什么,那么结合营销学中的概念:
痛点:用户的烦恼,需求与欲望。
痒点:用户对满足欲望结果的期许。
而爽点是——立即满足用户的欲望。
也就是说,制造“爽点”是靠满足读者欲望,给读者带来快感的一种方式。
那这个问题就来了,如果读者在稳定的情况下,并不会出现多余的欲望,那他在这时候,肯定不是那么需要你,所以,我们需要先寻找并激发读者的欲望。当然,真要达到“制毒”的目的,我们需要的不光是一些愿望,或者说欲望,还必须得是“极端的欲望”。
人对一样事物的欲望越大,他得到满足的那一瞬间,就会觉得越刺激,而归根结底人类所有极端的欲望都来自于金钱,地位,名利,和性。
想要最大程度的激发欲望,毒师们采取的通用技术是,激发对象的负面情绪。
人若处于正面情绪之中,他的欲望就不会那么强烈,一个人如果总是很快乐,很积极阳光,说明他本身已经感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
但是在负面情绪中,诸如悲伤,忧郁,颓废等消极型负面情绪也一定是不合适的,强烈的忧伤反而会抑制人的欲望——抑郁症患者初期的主要特征就是“无欲望”。
于是,我们需要先排除掉一波可以减少欲望的负面情绪,选用可以增加欲望的负面情绪作为“催化剂”,例如“愤怒”,“焦虑”,“仇恨”,“恐惧”等。
第二步,激发用户对满足欲望的期待。
让你的作品变得可以使读者从负面情绪中产生期待,让用户的欲望从“我想要”,转换“我可以得到”。
最典型的例子正如服装店主经常说的:“你长得本来就很美,买了我这件衣服以后你就可以当校花了……”
这种“转换剂”通常采用“只要你拥有了XX,那么你一定能够实现XX”的模式。为了节约成本,转换剂的使用一定要简单,粗暴,高效,最好是一个词可以概括的,在网文里,这个“转换剂”可以是“奇遇”,“系统”,“等级”……等等。
把准备好的这些材料全部倒进小烧杯里jo拌均匀后,通过催化剂和转换剂加工出来的“爽点”药劲儿更大,包你一磕就上瘾,根本停不下来。

四:“科技与狠活”的泛滥与危害
在当今社会,这些科技与狠活已经非常纯熟地应用到了网络文学的各个领域。比如随便点开一个小说网站,就可以看到一整页这样的题目——
《我被拐卖到大山的那些年》,《准备退圈的我翻红了》,《王妃上吊后,王爷后悔了》,《霸道总裁别宠我》,《绝世妖女权倾天下》……
怎么样,是否能隐约窥见当年UC震惊部的风采?
这种“标题三俗但是又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系列”,其实,是因为标题里面有活儿。
这样的标题不只存在于网文界,而是早已渗透进了各行各业。
更不用说各种短视频,营销文案中,这种情况更是比比皆是。
现在的食品制造者们私下里比的不是食材是否新鲜,而是比里面的活够不够狠。作者们自己的个性被完全否定,整个业界都在提倡“功利的写作”。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者想要靠写作赚钱,必须迎合市场去使用套路。赚钱本身无可非议,但是——这种“狠活”的长期植入,会对读者的身心构成危害吗?
我的想法是——会的。
首先,科技与狠活进入人体后很难得到排解,并且有成瘾性。
因为激发是真的激发,但是满足是假的满足。
最终你会发现,在网上和人吵架并不能减少你的愤怒,大量购买美容产品并不能减少你的焦虑,在网游里一刀999也并不能减少你的烦躁,你不是真的快乐。
这种现象其实叫做“假性愉悦”,是在一种从廉价人造情绪中诞生的恣意和满足,因为它一定是满足了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失意或情感缺失。所以,为了延续虚假的满足感,人们只能不断地“磕药”。
所以,“标题党”,“营销号”之所以让人反感,并不仅仅是因为过于夸张,或者三俗,而是隐藏在背后的,制造者的险恶用心,“玛丽苏”,“龙傲天”,“爽文”带来的不仅是对于作品创意的扼杀,更重要的,还有对受众无形的伤害,它带来的只有不计后果的追求到的暂时快感,以及那些无处安放且愈来愈躁动与无解的欲望。
其次,三观问题。
之前我一直没有提三观的事,因为“三观”这个概念严格来说和我说的“科技与狠活”不搭边——只要是作者有在传达真情实感的故事,不管他写什么题材(哪怕是血腥恐怖残虐),也不管所传达的思想观点多偏激多变态多反人类,都不能说是放了科技与狠活。
而另外一方面是,相信所有网络毒师们和他们的受众(或者读者们),也绝对不会认为这些“网络文学”传递的是“不良的价值观”。
但是,关键依然在于,这些对于人三观的影响也是慢性的,甚至无形的。
制造欲望,必然会宣扬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追求。
制造负面情绪,必然会激化某些现实中本该没有那么严重的对立。
想要低成本地满足欲望,必然会让读者的思维方式变得重复且单一。
所以,你看到的一直都是一个弱肉强食,强者为尊,残酷却又趋于完美,简单却又貌似复杂的世界。
文艺作品直接与人的精神世界挂钩,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是这样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儿童和中二少年,他就很容易认为这就是现实,其实,这是活儿啊哥们儿!

结语:再说一点废话
主要是防杠,同时有点怕被理解错。
“科技与狠活”不是问题,问题是剂量!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任何“毒”在某些角度来说都是“药”,重要的是使用方式。
现代文化工业发展成这样那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这点无需改变,也改变不了,但是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倡导真情实感的写作,在任何时候,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然后,首尾呼应,读者真正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完全不开挂的男主,也不是一个完全不依赖男性的所谓“大女主”,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套路的小说,他们潜意识里也许只是希望自己的正向情绪(努力,自立,快乐,自信)比负向情绪(愤怒,绝望,懒惰,仇恨)在这个故事里,更具备意义。
我这里另外再提供一些相关文献(划掉)相关梗视频。怎样,我够意思吧三无女王~




……
这到底是什么信封?为什么还能夹带视频链接?
这家伙到底是谁?竟然还知道我是吃货。
难道我的身份被TA“骇”了吗……
这个信封上的A还挺多,是这家伙的某个代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