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全国编程教育政策汇总!建议收藏
教育部门和相关教改委领导近期下发了新的教育规定,表示自2023年3月1日开学后,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新增两门课程,其中一门是计算机编程,该项政策会在开学后全面执行。该课程将在中小学阶段普及编程知识和技能,推广编程思维,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编程教育已连续4年成为“两会”关注焦点。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杨杰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生编程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将编程教育上升为中小学主要学科课程,并列入学业水平考试和中高考升学考试体系。”而近五年间,国家出台了许多与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政策。
20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明确要求,其中提到“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建立科学家有效参与基础教育机制,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加强科学教育。加强幼儿园和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配备和科学类教材编用,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在此背景下,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编程教育作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开展科普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信息科技课程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课程明确了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方面核心素养。并指出了计算思维的意义: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能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并通过设计算法形成解决方案;能尝试模拟、仿真、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其迁移运用于解决其他问题。
2021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2021年6月,国务院日前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提升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部分中,提出“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2020
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172号(教育类29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育部表示:重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已制定相关文件推动和规范编程教育发展,并将编程教育等信息技术内容纳入小学、初中科学课程,高中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还会培养能够实施包括编程教育在内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
教育部《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2020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的通知》,推动“网络教研”“跨学科教学”“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课堂”“数字阅读”,为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教育部《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2020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通过“国培计划”示范引领各地加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力度,将计算机编程、网络安全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支持中小学开设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 (2020-2022年)》
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方案 (2020-2022年)》,提出在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推进人工智能教材编写和师资培训。
2019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提出“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教育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
2019年3月,教育部发布《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推动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发布会
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并发布了阶段性四项成果。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5个城市作为第一批试点落地城市,3-8年级的学生将全面试点学习人工智能与编程的课程。
2018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编程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4的地位,要求在初中阶段开始设置编程教育课程,并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育,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充实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工智能和编程课程内容。推动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教育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行动计划 (2018-2020年)》,计划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推广优秀课程、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编程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
2017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其中“信息技术”专栏,推荐主题包括“趣味编程入门”到“程序世界中的多彩花园”“走进程序世界”等,要求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编程的基本思路,理解所学编程语言中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掌握编程的方法和步骤,编写出简单的程序,要求初中年级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熟悉程序设计语言的用法,掌握常量、变量、函数等基本概念,理解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知道人与计算机解决问题方法的异同,尝试编写、调试程序,激发编程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
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7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和人才培养,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提出将信息技术等作为学生必备素养之一,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融合教学,开展编程教育。
随着科技教育政策的不断演进,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要求也将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逐渐重视培养青少年信息技术能力,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培育也逐渐向低龄化方向发展,青少年编程教育普及化早已成为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