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莉兹与青鸟》镜头随笔(上)

2021-08-24 18:10 作者:Phaedo艹  | 我要投稿

〇、序

本文字多,图多。

本文封面及头图来自笔者最喜欢的插画师、漫画师tkmiz老师。

本文的预想受众是对《莉兹与青鸟》的情节和技巧有进一步兴趣的观众。

本文主要内容是:一些基础的分镜知识、对片中的一些细节的分析以及对山田风格的基础考察,而议论不会太展开。由于该工作已由wephon的全解析大致完成,本文仅仅是查漏补缺,与全解析123+发微补遗重合的部分尽量不再重复。

为什么要分上下?因为专栏只允许上传100张图片。

本文采用镜号进行标记,因为方便,而且严谨(不是所有的动作都会精确地卡在整数秒上)。具体镜号可以在初回BD特典或千夏字幕组的台本注释版中查阅,所以本文也不会赘述台本注释中写明的内容。分段也按照台本的分段进行。

关于本文所引用及参考的资料,站内资料([10]~[14])以超链接注明,可以直接点击进入。站外资料将链接放在了文末,以免链接置于文中使结构混乱。

笔者远非专业,疏漏难免,恳请诸位读者能够予以指正。

该笔记虽为笔者编成,但个中想法不少也来自诸多朋友的分享、讨论与启发,对诸位的感谢,笔者争取以不妥协的态度于此次及以后的写作中反馈。


一、Avant Part

笔者尽量将S1说详细一点,不然后面要陈述的信息密度太大。

S1C1C2C3

闪白转场进入画面,并行一个对焦。后面我们会讲山田对实拍感的追求。此处也宜提示,虽然动画中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机器,但是由于沿用了许多电影方法,所以解读的时候会用到许多电影上的词汇。

三个没有人物的镜头(以下简称“空镜头”),简单交代环境,之后我们看到莉兹part的时候,就不会太突兀或者太陌生。同时开头的三个镜头(以下简称“卡”,cut)信息量较低,主要是方便观众适应,把观众慢慢带进来。假如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高信息量的画面,就会让观众有点承受不住,个人是没见过这种处理方式的。

S1C4

右摇镜头,左侧仍是空镜头,低信息,右侧人物的信息先由虚焦隐藏,随着镜头右摇,对焦到人物,画面的信息量增加得非常自然,影片的拍子就如同此时的音乐一般悠扬。

摇,镜头运动的一种,指的是摄像机不动,镜头上下左右转动进行摄影。

而关于这个对焦,需要介绍景深的概念。景深,这里指摄像机能拍清楚的景物到机器的延光轴的范围。

景深本是实拍的一个局限(景深之外的东西无法拍清晰),对于动画来说它不是自然存在的,但山田非常喜欢由这类摄像机的局限而所带来的“趣味”,所以将其引入到动画中(这个说法可能会有点误解,山田不是第一个使用景深的监督)。这里展示了她对景深的其中一个重要以及主要理解,就是通过对画面细节做减法,以突出重点。

这里还使用了变焦,以此改变景深。变焦实质上也是对景深的一个利用。这里是对变焦的一个基本运用:利用变焦来对观众的视觉中心进行引导。

说到突出主体,这里有一种所谓的“三分割构图法(或称三分法)”,横竖画三等分线,形成的四个交点是观众往往注意的位置。我个人在网上查了下资料,虽说是广为流传,但始终是没找到关于其原理的可信依据,所以个人对这个方法持怀疑态度,之后的篇幅不会强调它。如果有人有相关资料的话,希望能在评论区交流。

S1C4~C5

这里是讲一下山田尚子是怎么处理C4C5的衔接的。

变焦之前,模糊的色块和中间桦木的前景遮挡构成画面最显眼的部分,是此时观众视线汇聚的地方。变焦之后,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色块的移动,此时这就是观众的视觉中心,然后山田切到C5,视觉中心就落在了莉兹的眉心上,使得两卡衔接自然。

同时还应注意C4C5是一组不太严格的“动作卡”(Action Cut,以下简称AC),也就是说把一个动作(莉兹伸手)放在多卡去描述。这样可以自然而然地将两卡联系在一起,切镜的时候会更自然。

这里是人物背面、远景,切为正面、近景,本来是相差较远的两卡,山田在这里通过视觉中心和AC连接得相对自然。

本文偶尔会谈到的关于景别的术语。图片来源网络

连接得自然,似乎理所当然是夸奖。不过笔者正好借这个契机阐述:影视唯一不变的规律就是影视规律永远都在变。一切技巧上的“错误”其实都可以“反用”。不自然的衔接,就可以用来营造眼花缭乱的感觉。我们不能以“越轴”、“连接不自然”或者后面会讲的“不符合上下手”之类的标签进行教条地批判,一切要看具体情况。想表达什么,就采取相应的方法。

本文不会特别强调某一方法的反用,但鼓励读者仔细回忆或者寻找反用。批判性的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概念。

S1C5C6C7C8C9

C5C6是一组AC,过渡自然。然后这一块其实就是在给观众一个莉兹part的第一印象——宛如北欧童话一般穿搭的莉兹,本难以聚集在一起的各式各样动物,协力构成一个“虚构”的暗示。

接着可以观察莉兹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动物们都围在莉兹身边,非常和谐,可见莉兹已经不是第一次来了。无论是多次向动物喂食的善举,还是自己对没能帮到浣熊的歉意,事实上都是在建立莉兹善良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建立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莉兹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在莉兹后来看见青鸟受伤的时候,伸出援手,收留在家照顾,并对青鸟的痊愈感到开心时,我们才会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没有违和的,以及可信的。而直接的塑造,比如假设让伞木希美去念:“莉兹是个非常善良的女孩。”这对观众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也就是所谓的“口说无凭”。相对的,这些“眼见为实”的侧面的描写是很重要的。仅管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但它们已经刻入了你的潜意识(印象)中。

S1C10

一个莉兹的第一人称的镜头(以下简称POV(point of view),在其他资料中常称为“主观镜头”,因其歧义较多,所以此处采用POV)。上摇,伴随一个变焦,引导观众视觉中心。同时这里体现了另一个变焦的用法:POV中表现人物的视线的变化

这里顺便提醒一下术语的问题,由于术语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造成歧义,所以一个术语在一个资料中是一个意思,到另外一篇资料里面可能就会换一个意思,读者阅读时应该注意具体情境。

S1C11

莉兹眨眼,进一步表现莉兹注意到了青鸟。

S1C12

镜头相对C10拉近,再进一步表现了莉兹注意到了青鸟。

S1C13

青鸟注意到了莉兹,给一会儿青鸟飞过去做铺垫。

S1C14

莉兹,特写。眼瞳颤动是用来表现角色内心波动的常用技巧。在本片中还有很多次使用。

S1C15

莉兹起身,更进一步表现莉兹内心的震撼。

这段描写也是有用的。正是因为青鸟不思议的蓝深深地刻进了莉兹的脑海,后来莉兹发现少女是青鸟时,才显得那么自然。

同时这里还可以看到,动物们望向莉兹。这样当你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离时,无论你看到了哪只动物在往前看,你的潜意识都会好奇它在看什么,然后就将视线移到了山田为你安排的地方——莉兹,也就是此时需要突出的主体身上。以周围的视线突出中心,这也是个常见的演出技巧。

旁边这个动物的运动也非常自然。假如动物不做这个抬头的话,就会很没生气,这个抬头的动作就让动物们显得非常自然,而不是一块背景板。

S1C16C17C18C19C20

一组AC。中间青鸟的飞动以莉兹与动物们的眼神去刻画,跟原定下的台本注释不太一样,这样可能是为了防止摇镜过快,导致观众空间感混乱。

青鸟短暂停留随后离开,勉强算是对两人关系的一个象征。

对背景美术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2019全集 作品回顾 利兹与青鸟 Interview 2


这个片子似乎没有S2

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441117Mu
可以看到这里的S4C11与上面的Liz04 011是相对的,所以确实没有S2,并非字幕组没有标注


S3S4S5

S3S4S5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

推荐阅读以下文章的S3S4S5部分,搬运原文意义不大,与他们重合的地方笔者将尽量不再重复:

下面这篇有点难度,这里尝试做一些注释:

W.I.与W.O.:white in与white out,指由白色渐入,与由白色渐出

F.I.与F.O.:fade in与fade out,指由黑色渐入,与由黑色渐出。不过有的资料做白色亦可

同ポ:同position。在千夏字幕组的台本注释中叫做“位同xxx”

Follow:跟镜,即镜头随着拍摄主体运动,这个运动可以同步的,也可以是有延迟的。

Bg:backgroud,背景。

Fix:固定机位

PAN:就是摇

T.U.:track up,推镜,指把镜头向前推

P.U.:pan up,往上摇

没有注释的地方,要么表示笔者认为这个词可以意会,要么就是笔者自己也不知道或者不好解释(或者看漏了


然后接下来只做一些对上列文章的补充。有图的部分读者阅读以上文章的图片就好,笔者就不再多做截取了。

考虑到信息密度大为增加,一些读者可以根据以上内容推出的解析,例如对视觉中心和AC的运用,仅是趣味性的景深运用以及眼瞳震动表现心理波动等,笔者不会每处都单独点出,以防行文冗杂。


S3C1

试想:假如没有地面的这些变化,这个长镜头会不会显得非常无聊?

闪白过后,柏油马路,井盖,户外鞋……种种元素,把观众的思绪拉回现代。

马路上的设施构成一种趣味,让这个长镜头不那么单调。

S3C8

就这卡我们可以看到西屋对霙形象的把握。

山田: 霙的头发的线条有几根散落在外面这一点,在社内得到了好评。第一眼看上去感觉是在偷懒,再仔细看却很协调。我觉得是很厉害的发明,西屋先生是怎么想到这种表现的……? 

西屋:我想尝试一下只用一根线描绘头发的手法。

高桥:这是考虑到霙的性格吗?对身边事毫无关心这样。

西屋:是这样的呢。[10]

S3C14

一个颇具山田感的动作

山田的另一大特色,或者说她最广为流传的特色就是对女性肢体富有趣味的描写。

S3C9

一个放大的POV,进一步表现霙的期待。

S3C17

使用了手摇镜头暗示POV,但霙并没有探出头。此处应是对“霙听见了脚步”的一种表述。

同时可以看到中间进行了切镜。不仅加快了动画的时间,而且打碎了一个长镜头,让画面不至于单调。

S3C30C31C32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整个场景的风格由原来的“静”转化为了此时的“动”。树冠的摇摆,草的颤动,发丝的摇曳,频繁地眨眼…… 

C30霙呈现一个反常的大幅度的动作,接上一个被放大了的希美。C31以一个特写强化了“希美在向前看”的事实,自然地引导出C32希美的POV。C32中,霙以一个渺小的形象出现。霙眼中大大的希美,希美眼中不起眼的霙,或构成一个悲剧性的对比,形成对两人的不对等,或者说disjoint的暗指。

S3C35

比较刻意地抹去了两人见面打招呼的环节,应该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二人那种微妙的距离感。

S3C38

希美摇曳的马尾呈递给观众以活跃的印象。

S3C41

这个摸头发相当重要,笔者对这一动作的解读是“平复心中涌起的情感”,可以适用于所有霙触碰头发的场合。

对角色“自主性”的尊重是山田的创作理念之一,包括之前霙一系列的动作,笔者认为与其说那样的动作包含着怎样的信息,预示着什么,暗示着什么,不如说只是山田让霙单纯地“自由发挥”。

西屋:霙一直看起来很高洁,这次加入了点倦怠的要素。还有霙用手捋头发是山田想出来的。

山田:因为霙说了想这么做(笑)

山田:把心依附到角色上的话,角色下一步的动作就自然出来了呢。这孩子拿着什么,想隐瞒什么,心情变化的时候手会往哪动,视线会往哪看,是左右移动的孩子还是上下移动的孩子,画着分镜自然就出来了。角色会擅自自己动起来。并不是想画手捋头发的女孩子才这么画的。[1]

来源:https://weibo.com/6028760267/H88FJDeKD

往后我们会看到希美身上也有不少类似的东西。

S3C44

抚摸头发,以平复希美突然送出礼物的惊喜。


S3总的来说可以注意一下对氛围的把握。希美到来之前,霙所在的空间是寂静的,空旷的与冷色的,希美到来后,空间变得有生气,热闹,色彩更加明亮——S3在这个意义上构成对两人相遇相知的一个隐喻,而且这种“空间印象”也将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得到多次运用。


S4C2C3

这里山田所安排的鞋柜位置。希美的柜子高一点,打开时动作幅度会更大,霙的柜子矮一点,动作会小一点,通过对柜子高度的安排改变人物的动作幅度,使观众无意识地对人物形成印象,以后还将用到。

S4C12

这里使用了倾斜镜头。在观众的视角中,希美仿佛从低位走到高位,给人一种强势的错觉,进而引导观众对她形成这种印象。利用倾斜镜头拟出高低差也是常用的演出方法。

S4C19

拿钥匙,此处泷老师被剪掉了,假如此时安排泷老师出场,可能会打破这种两人间微妙的氛围。

S4C23

同样是做出倾斜镜头,让希美的脚从高位滑向低位,让动作显得更加飒爽。同样引导观众对希美形成印象。

S4C28C29A

C28一个视线引导出一个倾斜镜头的POV,让希美在最尖锐处入画,突出主体的方法之一。

S4C29C~29D

通过霙的视线改变引出下一卡C29D,使转场自然。常见的演出方法。

S4C29DEFGH

此处的摄影效果采取了“边缘模糊”和“边缘色散”的处理(我没查出来这个东西在实拍理论里面叫什么,知道的朋友希望能在评论区告知)。这是山田非常爱使用的方法,但在《莉兹与青鸟》中表现得相对保守。

她的这种爱好在《声之形》(2016)中达到顶峰

姑且简单科普一下,动画里面说的摄影和我们平常说的摄影不是一个东西。摄影部门的工作主要就是把完成好的角色和背景合在一起,把握动作的拍子,加特效,做后期[11]。这里的模糊效果自不必说是由摄影部门处理。

本文为了区分动画摄影与常义的摄影,常义的摄影用“实拍”表达。

这里放上有关青鸟摄影的资料,有兴趣可以了解:

【熟肉】「利兹与青鸟」幕后花絮Vol. 13 摄影篇


S4整体我们可以注意四个地方:

首先是霙对希美的模仿或者平行行为的刻画。这个刻画应分为两方面来讲:首先是模仿的原因。这个不难理解,“与自己在意的人多一些一致,终究是每一个追逐者都无法抗拒的鸠酒。”[12];然后是模仿或者是平行的动作呈现的效果:虽然霙在努力模仿,但是每次效果却都有些微妙地不一致,从这种不一致中,两人的性格得到了对比与刻画。

再注意到希美大都以倾斜镜头出场。关于这几卡的含义,笔者已经在上面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猜测。那么把倾斜镜头作为一系列现象来讲,可以认为这里通过一些有意思的角度,让整个沉默的片段显得更加有趣味,也可以说这里通过角度的交错,营造出两人disjoint的感觉。

还有就是两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两人之间见面,一般来说会有一个打招呼的镜头,但是这个镜头被山田略去了。赠送蓝羽毛时,也总是让人觉得这两人有种莫名的生疏。走路的时候,也出现着朋友之间一般不会有的一个在前面走,一个在后面跟,保持着一段微妙的距离。希美也呈现出一种似等非等的微妙姿态。

最后可以注意一下影片从步伐上对两人的disjoint进行了刻画,就感官上来讲,此处两人的步伐是不齐的,更精细地说,“开头的走廊场景配乐中,みぞれ的步伐是60bpm,のぞみ则是将近两倍的110bpm。”[6]通过这种节奏上的错开,让观众潜意识中形成两人disjoint的印象。


S5C5

可以看到希美的裙子要比霙卷得更上去一点,微弱地暗示了希美活泼的形象。


整个S5算是对霙和希美的“飞翔-困住矛盾”的一个隐喻——希美迫不及待地想要练习曲子,霙却享受着二人如此接近的时光。此时的霙宛如手持钥匙的莉兹,大门打开,青鸟飞起,徒留一个disjoint给观众体会。

山田:作品中,我把两人的关系描绘成数学用语的“互质”。例如,尽管与4和5相邻,但他们的共同的最大公约数为1。相邻但不接近的关系很像希霙,所以这次我很珍惜她们的关系。互质的英译好像有其他的说法,不过,在这部电影中我使用了「dis joint」。如果「dis」消失了,就会变成「joint」。“啊,成功了!这个可以有”(笑)。[8]


二、A Part

推荐阅读:

发微补遗的准确性可能相对差点,但仍有一些值得吸取的内容。请读者批判地阅读。

同样,上面三个文章所提及的内容笔者本章仍尽量不赘述。


S6C6AC6BC7AC7BC8C9C11C12C13C14C15C16C17

全解析指出此处两人是同时坐下的,但笔者怎么看都是有时间差的。笔者认为这里也是对disjoint的刻画。

这里就是把两人一系列动作错开,形成disjoint印象,不必赘述

山田:我一直在跟脚本中的吉田小姐“对话”着。

吉田:毕竟有着脚本是作者给监督的情书这样的说法。

山田:……(脸红)因为阅读最开始的脚本内容时,产生的预感往往会在最后一一应验,所以一直忘不了作品最初阅读时给予我的印象和气息。本次整个故事描写角色烦恼的部传达自己的想法,互相却有太多无法理解的部分……而从外界来看对话仍在继续。这样便更能体会到角色的艰辛[4]

接下来这段对话就是典型的“表面成立,实际上不相交”的对话。

S6C19C20C21C22C23C24C25C26C27C28

S6C19

霙:和希美一起练习,我很开心。

S6C21

希美:啊,霙也为这首曲子开心啊!

S6C22

霙:希美也为……和我一起练习,感到开心?

S6C25

霙的期待被拉到高峰

S6C26C27

C26到C27切远。希美还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同时可以注意一下,此处的收音主要是左声道。本片常用符合镜头的主观的声道输出。

“我很开心。”

“啊,霙也很开心吗?”

“…!”

“我也特别开心,这真是个好曲子啊,能被选为自由曲真的太好了。”

表面上完全成立的对话,实际上是disjoint的集合。

还有呢这里用的基本都是常见机位,可以顺便从上面的镜头中谈谈轴线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基础,但是对文章解读关系不大,不感兴趣或者已经熟悉的读者推荐跳过。这里说一下主要是知道了轴线的作用后,以后读其他文章会方便一些。介绍基础知识也算是本文的一环。

对话常见机位

一般来说谈对话的时候,会从这些常见机位入手。我们这里主要关注两个人之间形成的一道无形的“轴线”。一般来说,我们是不会把摄像机一会儿搬到轴线这边,一会儿放到那边的——这会让观众的空间感感到很混乱,“怎么这个人物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在右?”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越轴”,著名的影视大忌之一,但是也算是最被教条化的概念之一。这里稍微说一下,越轴有的时候是没问题的。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运作改变轴线(在多人场合中,使对话的双方改变,原来的轴线将消失,新的轴线形成),这时候越过原来那条已经不存在的轴线是OK的。还有就是在经历漫长对话之后,观众已经对整体空间熟悉,这时候越轴也不会妨碍观众理解,那也问题不大。当然,越轴可以反用,读者们可以尝试去思考自己有没有见过越轴的反用。

S6C30C31

全解析中有提到关于背景不一致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是单纯的演出失误。

从这两卡,我们能感受到希美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霙的兴趣索然。

S6C45

通过对比强化孤独感

S6C46C47C48

非常精彩的腿戏,可以注意霙的腿,看看山田是怎么通过腿来刻画难言的情感的。

C47做了一个好玩的镜头拉远处理。首先这个镜头如果不进行任何处理的话,将是一个略显贫乏的长镜头。那在诸多处理中,为什么选择拉远镜头?笔者认为此处大概是想通过镜头和希美的相对运动强化希美向前跑的速度感,进一步强化希美的活泼印象。

这里可以看到山田对于女性肢体富有趣味的刻画,当然很明显地,此处腿部的出现不止是一种“趣味”,也承载着重要的情感信息。除了老生常谈的“腿是心灵的窗户”之外,对腿部的描写也能让我们去探索那些角色不会用语言和面部表达的情感。

——无论是山田导演的哪一部作品,在角色双脚的表现上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原来双脚可以有这么强的表现力,十分令人感动。对于山田导演来说,少女的双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山田:怎么说呢,我都觉得角色说出的语言并不是正确的答案。如果太过于把角色所说的言语当成答案来看的话,总觉得角色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就无法传递出来了。

我是觉得,这时候要考虑的就是角色的其它部分在说些什么了吧?所以“说出的语言并不是一切”这一点是《莉兹与青鸟》的关键所在。关键的地方是不想用语言来回答的。[5]

S6C49

白色纸上的蓝色墨滴。白纸,与霙之前的那个单调的,安静的世界共享着同样的性质,而希美的出现,使这个世界不再单调。这是对之前提到的“空间印象”的一个使用。

S6C54

这里的青鸟是用“移画印花法(Décalcomanie)”完成的。

关于移画印花在画面上的处理,有兴趣请移步:【熟肉】「利兹与青鸟」幕后花絮Vol. 11 印花釉法篇

之后我们会介绍片中对移画印花在音乐上的实验性应用。

S6C55

可以看到此处青鸟是不舍的。这和霙眼中的随时会飞走的希美是不同的。莉兹与青鸟的矛盾不在“飞翔-困住”而在“不舍-放飞”。

S6C59

伞木希美这个人,初看单纯,细看复杂,最终还是会意识到她其实很单纯。伞木希美每次遇到压力,就会想办法转移注意力。比起解决问题,往往更优先无视、躲开或者搁置问题,对未来时常持有一种“总会有办法”的乐观。此时,与其面对这个童话的悲剧,她更宁愿无视这个结局。

现在向读者朋友们不加证明地抛出这么些命题,确实是非常生硬的。笔者会在后面不断地尝试去展示这个结论的可信度。

S6C30

景深做减法。如果没有这个景深,我们可能就会聚焦在希美上,这样既不利于开启以霙活跃的后几卡,也不能让观众第一时间明确此处怀有复杂情感的,作为思维主体的是霙。

S6C61C62

此处越轴。个人认为可能是山田认为此处需要C61的背面,同时判断此处越轴不会伤到观众的空间感,才采用了越轴。而且此处为一组AC,所以越轴对分镜的连续性不会太大。

S6C63C64C65

山田:唔……迄今为止的作品中,大部分人对爱情的解读都是两人无偿地,不需确认双方感情地留在彼此身边。我想《声之形》与《莉兹》和那种题材的作品是不同的。霙一直是抱着最终回的心态,对一直描绘彼此没有交集的事物抱有“恐惧感”吧……[4]

或许正是因为霙心中一直怀着希美会溜走的恐惧感,一直把和希美的见面当作最后一面,才会害怕:这是否是最后一次距离希美这么接近?是否是最后一次在她身边?伴随着恋人就在身旁的意乱神迷,身体就不由自主地靠了过去。

不得不说C65给得相当好,一个急促到一瞬的短镜头,一下子就把观众从那种梦幻的气氛中抽了出来。

S6C68

尝试对台本注释做一个注释。这里山田或许是在说两个人对故事的理解不同。

S6C71C72C73C74

又是一段单纯的disjoint印象,不赘述。

S6C75

很有意思的一卡

两个人不默契完美地体现在了画面上,不需要用语言去回答。

东山:我来换个话题,电影大标题出来的时候,两个人(霙和希美)不是在合奏嘛?百合桑是第一个发现那时候两个人的演奏根本没合上的

山冈:被我发现了!

三人:好厉害!

山冈: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感觉演奏根本没对上,被吓得不轻,后来听到(希美说)演奏没对上才一下松了口气。那段不协和音简直是我的心理阴影

藤村:确实,看得越多就越能听出那里不对劲。山冈真的厉害

山冈:哎呀我这么厉害真是不好意思啦www

东山:这里的演奏对不上正是象征着两人内心的分歧,所以实际上是有意而为的

山冈:以这种方式来告诉观众这一点是真的厉害,用乐器都能表现演技太不得了了

种﨑:泷老师也说了乐谱上有各种写不下的间隔,要用心去感受。我就在想这跟演技是共通的

    ……

(来到大标题合奏部分)

种﨑:(希美说)调子有一点错开了,真的就一点吗?

山冈:不知道啊…好歹听起来不是很乱,也就是能听得出没对上。 注:山冈百合初高中六年都在吹奏乐部吹小号

种﨑:总感觉要是懂行的听到这里,又会有不一样的观感了[2]

之后这一段是音乐刻画的disjoint,内容上没啥特别多说的。

S6C76

注意一下这里希美的坐姿,这个姿势(交叉腿)和霙的摸头发差不多,但是作用原理会微妙地不同。后面再细说。

S6C77B

长镜头一般会让人感到乏味,山田此处通过变焦带来的趣味解决了这个问题。变焦的又一利用。

S6C80C81

比起正视吹得不到位的事实,希美更多的是持有一种才刚开始,“总会有办法”的乐观。虽说这里她的想法也没什么问题。

S6C92

优子闯入这个世界。这里也可以看出霙对优子等其他人的态度。

藤村:诶,霙是怎么看待夏纪的呢?

种﨑:说到这个话题,TV里的优子也是一样的。因为希美是特别的,所以(在霙眼中)就只有希美和其他人之分了

山冈:啊,原来如此

三人:wwwwwwww

种﨑:优子和夏纪都是一样的

山冈:根本都不被放在眼里啊www全是路人,路人,路人www

众人:wwwwwwwwwwwwwwwwww

种﨑:她今后肯定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等她长大成人

藤村:霙的眼里她们脸上只写着A和B啊w

东山:好过分!w

种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识这么说的,她后面不是有跟优子谈到考什么大学嘛,那时候她们俩有过“优子,你开心吗?”“开心啊”“是吗”这样的对话。哎呀,我心里就觉得,这太冷淡了吧!

三人:wwwwwwwww

种﨑:我本来没想演成这样的,总感觉,自然而然的就

山冈:看来还是有一堵无法逾越的墙啊w[2]

S6C105

一个对绘本的短促的特写。大概是对霙在想绘本的事和霙准备读绘本的暗示


S7C1

开幕一个对焦,大概只是为了让画面好看一点。

S7C4

注意希美又是叉腿的坐姿。之后会解释。

S7C5

上一卡井上调的长笛还是放着的,这一卡就拿起来了,这里应该是一个小演出失误,因为破坏了两卡的连续性,让人感到突兀,而且也没有反用的理由。

S8C6

通过一个翻书切进剧中剧,比较自然。

山田:但在分镜制作中,开始会觉得两个世界可能没有什么联系。制作过程中如何处理两个故事也偶尔出现了一些困难的地方。

吉田:这也是整个构成中最困难的部分呢。

山田:是的,制作前想得还是有些简单了。

吉田:剧中剧的话,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失控,让观众感受到违和感。

山田:是的……在如何把故事做得简单易懂上考虑了很多,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因为想得太多看起来就像是没了魂的人偶一样。有次还坐过了站……真是很好的回忆。[4]

S9C4C5C6C7C8

C4C5

没有人与莉兹相向而行,即使有,也只是快速跑开的小孩。其他人要么逆向而行,要么驻足不动。强化莉兹孤身前行的印象。

C6C7C8

借用他人的互动强化莉兹孤单的形象。

S9C9

路人们给的背面,只有远处的路人才处理成其他面,构成一个莉兹与其他人没有接触的暗示。

S11C9

抚摸头发,平复心中涌起的对大赛的抗拒。


S12C3

擦银布,专门用于擦拭银器的一种布。

写一段闲笔。

出处:《莉兹与青鸟 公式设定集》

高桥的设定实在是非常细致——不仅标注了布的折叠方式,还对兔子刺绣的纺织方式,里与表的区别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仅管观众根本看不到这些细节。正是因为有这样细节的设定,后期作画时才会更加方便,更加统一。高桥老师的匠心实在是让我感动,特此写出以表心中敬意。虽然与正片关系不大,但希望他对这块小小擦银布的心意能为更多人所知。

正在演算乐器尺寸的高桥老师(来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t411N7Dv

高桥:反过来说,我进行设定的时候,是从山田监督那里获得全部的指示,没有模棱两可的部分。

山田:如果做出了模棱两可的指示,那最后就会不停的被问道“也就是说?”这样。感受到了高桥先生绝对不想被糊弄过去的强烈意志。

高桥:理由的话就是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总是会想问个清楚。不管是什么作品,我都不想抱着模棱两可的想法就开始作业。这就是对于工作的执着,也是我画画的方式。举例来说,这一次有关于双簧管哨片上线的尺寸感。还有希美的乐器清洁布上关于兔子刺绣的详细情况。“是什么样的刺绣?”这样。

山田:“在意的是这里吗?!”当时就被吓到了。

高桥:山田监督说“是兔子!”,不过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兔子,于是尝试实际去画了。我还记得山田监督看到我画的兔子后却说“这是兔子吗!?”(笑)。

山田:“是兔子!”当时的高桥先生干劲十足呢。像是这样的交流真的发生了很多。在我作为演出时,与高桥先生合作的机会有很多。见识了高桥先生的工作方法,到现在都没有改变。有时甚至会发生高桥先生绘制的道具和载具太过抢眼,甚至盖过了画面主题的现象。而且,高桥先生绘制的LAYOUT也很帅气。所以,与高桥先生一起的话,就会增加描写物品的场景的描绘。单用物品占据一卡来描写场景,是相当奢侈的事!在决定制作《K-ON!》时,因为要描写许多乐器,所以就想要让会对道具有爱的人来描绘,于是就请高桥先生来担任乐器作画监督。从那以后,高桥先生一直到京吹系列都担当乐器作画监督,画了各种各样的乐器。

高桥:我才是,能让我担当乐器作画监督,与各种乐器相遇,真的很幸福。[10]

S12C1C2C3C4C5

一段关于“可爱”的闲笔。笔者认为是用作梨梨花出场的衔接元素。

S12C6

关于梨梨花出场的配乐。

牛尾:梨梨花真是好啊。

山田:说起牛尾对梨梨花的喜爱……

牛尾:ost里写的曲名是doublelead,双簧乐器正确写法是doublereed,在希美霙的故事里,梨梨花对霙做的事,在(某种)层面(上)可以说是引领了霙,虽然是后辈但是给予了霙不同的东西,有着两重引导的意思就取了这个名。梨梨花麻吉天使,非常喜欢。[3]

采访者:在如此多实验性的音乐片段之外,也能感受到一些友好而温暖的声音,比如当长笛手与双簧管手合奏的BGM呢。

牛尾:山田监督一直在说自己是这个长青动画系列的忠实粉丝。所以我认为自己至少应该尝试一下这类音乐,当然山田监督很开心。山田特别喜欢双簧管手的片段;她喜欢在影片中一直用那段(笑)。我在录音室与她共同工作时,当我问她“你已经用这段六次了,真的没问题吗?”,她说“当然!很可爱啊!“,很简单的原因。当然,如果人们不认为我编曲很烂那就最好了(笑)。[13]

S12C21

希美的交叉腿。

希美的叉腿时常被视为希美内心不情愿的象征,但这样无法解释希美在笛子组聊天,以及吹奏等愉快的时间中,依然保持着叉腿。如果我们将希美的交叉腿理解为她内心平静时的动作,S12C21即可视为她通过这个动作触发条件反射以试图达到一种平静的心态,而这种心思也与笔者之前对她优先逃避的性格的猜想暗合。

那么她感受到的是什么压力呢?她是在为什么而紧张呢?

希美是或多或少知道自己在霙心中的地位的,但她又不确定退部事件究竟在霙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影响,所以她才会紧张,害怕自己和笛子组聚会触碰到霙的伤口,害怕被霙讨厌,害怕霙就此离开(见S23)。但她喜欢逃避问题的性格又决定了她不可能去跟霙解决这个问题,她那么高的自尊心也决定了她更不可能抛下笛子组而去关照霙一个人的感受——她肯定是不愿意他人看出原来她是那么在意霙。她更宁愿安慰自己“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霙不会在意,自己在霙心中的地位其实没有那么高,来把直面问题的时机拖延至那个“总会有办法”的虚拟时间点。事实上她基本上也是这么做的。

这里说这么多有点快了,有不少地方还要用到后面的论点,不相信的话还请暂且搁置。

S12C22

山冈:确实,要是偶像突然出现在面前来跟自己说话www真的会紧张

种﨑:嗯,就是那种感觉?

山冈:原来如此。毕竟每次都是Climax嘛,对于霙来说

种﨑:就是这么回事,在收录前监督只跟我强调了这个:跟希美说话的时候永远是Climax,最终回!要带着这种心态来演[1]

构成霙最大心障的就是她对于希美随时会消失的恐惧。


S15

C2的口误,也是一个伏笔,大概是在表现梨梨花对霙十分在意。

《玉子爱情故事》(2014):山田作品下的口误意象

注意一下希美的动作。每当希美感受到压力,她往往会通过叉腿的条件发射来自我催眠,或者是通过无意识的肢体动作来转移注意力。这也应证着之前提到的希美的性格描述。

注意一下希美的台词。

“学姐和铠冢学姐是好朋友吧?”

“嗯,我是这么想的。”

我们将会看到,前期构成希美最大心障的,就是她对她与霙之间关系的那种不确定性的恐惧,而根本原因是她逃避的性格让她不敢去把这个问题理清。

S15C12

一个小幕后:此处的书名都是武本老师杜撰的

此处《莉兹与青鸟》的作者名应该是致敬导演维拉·希蒂洛娃[7]。

她的《雏菊》被石原、武本和小川称为能了解到山田监督的根源的电影[7]。

S15C6C16AC22

此处阴影应该是失误。


S16C32

技同S4C2C3,用动作幅度刻画性格。


S18C4

摄像机的另一局限,逆光。利用这一特质打造出了颇有趣味的画面。

这里可能是对“箱庭感”或者“鸟笼暗示”的表达。

同时注意此处的霙,一直把头别过去观察希美。

S18C20~S19C1

C20晦暗的内部,与青鸟所在的明亮的外部,也是对空间印象的施用。

C1照顾到上一卡是暗的,此处做成了亮度渐大,使转场更自然。


S22C1

对比一下,霙正常走路时手是会摆动的。而此处无论是上课、打球还是走路,霙都是魂不守舍的状态。对于进路的困惑,对于毕业(分离)的恐惧。


S23

希美与笛子组聊天吹水的一段戏。这段戏虽说是闲笔,但其实也不完全是闲笔。

希美热爱音乐,她最希望聊的是关于音乐的话题。关于《莉兹与青鸟》,关于卯田百合子……但笛子组的人总是在聊天吹水,希美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成为一个话题的跟随者,一个陪笑的附和者,对于这些其实并不感兴趣。她喜欢霙,也是因为喜欢霙的双簧管,欣赏霙的才华,而反过来的霙对她的追随(山田:希美总是觉得霙是理所应当跟着自己的[4]),也让她感到了认可。霙是一个能陪自己谈音乐的朋友,这对她来说是那么重要,挽救了她那份隐藏在人群之下的孤单。

种﨑:表面上最初是希美去向孤零零的霙搭话,但是像她这样的人对谁都是一样,所以她其实会不会也是孤独一人呢?(开始语障)

众人:啊(陷入沉思)

种﨑:咦,我说得太复杂了?我意思是,虽然霙看起来是一个人,而希美身边有很多人,但是…

藤村:是那种广交但不深交(浅く広く)的感觉?没有走得很近的朋友?

种﨑:对对对对

东山:哦哦哦,可能正因为她平等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所以才这样[2]

而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情报,我们就可以解答一个疑问:如果说霙是莉兹的话,动物应当映射为河豚,可是当希美是莉兹时,动物应当映射为什么呢?

无论莉兹与动物们多么亲近,莉兹都无法与它们进行交心的沟通,动物们也无法抚平莉兹内心深处的那块寂寞。

不正如,无论希美与组员们多么亲近,希美也难以与她们沟通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对音乐的那份热爱吗?

先点到这里,后面还可以继续详谈。


S24C2

窗影十字的构图似暗示进路的分叉,霙的迷茫,又似乎是一个叉,透露出霙对它的抗拒。

S24C3

有资料指出河豚意象类似于青鸟意象,而鱼缸类似于鸟笼。但笔者不是很认同,因为鸟笼的性质在于束缚住笼中鸟,而鱼缸虽说是束缚,但也为鱼提供着生存的环境——打开鸟笼,鸟儿会飞走,但打开鱼缸,鱼儿只会窒息。而且复数式出现河豚也不符合青鸟对莉兹的“唯一”的感觉。而且如果把河豚映射为青鸟,那霙当是莉兹,可这样的话河豚又应当是映射到那些动物身上(S29C7),这又产生了矛盾。

S24

种﨑:山田监督说过,只要这一幕能做好,这部电影就成了。[2]

笔者常见到一种解释,霙来到音乐室是为了看到希美。但笔者的意见不同,因为从这里其实看不到希美本应该在的笛子组的练习室。希美只是偶然在音乐室的,霙也只是偶然遇见。


笛子组一般不会在音乐室练习,这里只是美好的偶然。图片出处:《莉兹与青鸟 公式设定集》 

再聊聊牛尾做这首曲子的感受:

牛尾:这曲子并不是对着这里写的,是一口气看完山田的全部分镜,觉得能写出曲子来了,就立刻去写了,1天内完成的曲子。最初DEMO时这首曲子的名字是“莉茲与青鸟”。因为心情上来说,这首曲子就是这部电影。再回到时间控制上来,在这里用上这个场景真是厉害啊。

仓桥:看过这里之后就感觉和镜子中的人物交换了一样,一直在客观视角的人开始潜入角色里。这一段伤感真是唤起每个人各自的记忆。

山田:虽说大家并不是具体上都经历过一样的事,但感受上就是仿佛自己经历过的事一样。那个感情,那个瞬间,就像在自己的某处也拥有一样。幸福与伤感。不用语言表现了两人的关系。[3]

S24C18B

这里的霙的视线与光总是错开的,也形成一个disjoint的处理。

最后简单说一下此处对“空间印象”的处理:

希美所在的房间采取了较亮的采光处理,霙的房间采用了较暗的处理,希美把光送进霙的房间,形成一个明显的隐喻。

阴暗的光线。背影的镜头更显落寞

以上就是为什么这一幕能受到这么高的评价——它不着一字就完整地刻画出了二人的距离感,二人的追随与被追随和二人的disjoint。

山田:对话100回也比不上画一个这样的场景能描绘两人的距离吧。[9]


S25C13~S26C1

一个到剧中剧的有趣连接。通过衔起簧片的动作让观众形成一个管乐声音的心理预期,然后切入剧中剧,双簧管乐声响起,非常自然地就进入了剧中剧。


S26C1C10

月亮的移动表现时间经过。

S26C11

本片常用鸟影飞出窗影来表现飞走。

S26C12

仔细听,C12开始会有清晨的虫鸣声。一般来讲,正是这种对细枝末节的不遗余力,才会在潜意识中给人真实的印象,才会让人信赖这个故事,进而才会对剧中人物移情。包括之前的,莉兹的打工方式,莉兹是怎么做饭的,莉兹的提灯怎么取下,怎么熄灭都经过了详细地考量。

只不过笔者觉得在剧中剧里这么做可能会有点过了。莉兹part本身是一个暧昧的世界(山田语),或许还不如降低这一part的真实感可能还会更好。见仁见智吧。

S26C26

为青鸟的放飞增加了一个道德动机。这是一个写故事的技巧。假如莉兹直接放飞了青鸟,就会显得莉兹是在自顾自地为青鸟好,使得童话的寓言效果难以实现。通过对青鸟是候鸟的设定的引入,让莉兹放飞青鸟的行为变得理所应当,而不会具有较大争议。

S26C42

同样的是一个道德动机的引入——青鸟自己也渴望天空和同一种族的伙伴。

同时这卡也是在表示莉兹切实地察觉到了青鸟的身份。


S27C7

片中常见的玻璃闲笔,估计是为了烘托影片的“玻璃感”。

——霙和希美的故事之中,二位有什么想突出的部分吗?

山田:霙和希美之间散发着不可侵犯的气息,这次在这方面尝试了很多次,下了很大功夫。如同小心触碰薄玻璃,不让它碎掉一般,在作品的世界中营造出这种氛围。[4]

山田:我想真挚地将镜头对准少女们的成长之痛……有很多想表达的东西。像是静谧的空气、玻璃,或者透过玻璃看那两人……想做一部似乎不会并被霙和希美二人注意到,静静“守望”的电影。[4]

一个漂亮的变焦,比直接切近景更有趣味。

说一下此处的bgm:《décalcomanie,everything,but,》

décalcomanie,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移画印花法,牛尾宪辅实验性地用它作曲:

采访者:我想想……你有收到山田监督对于创作本片的一些关键词吗?

牛尾:我认为把概念转变成文字有点不妥,不过如果要我说的话,山田监督提到过“移画印花法”。这个词是描述一种技术,有时被用于心理测试中(像知名的“洛夏测验”)当左右两边使用模印法创作时它们看起来相似,却又有略微不同。我认为这就像是联系起霙与希美的关系。所以我用了一些图形符号——像是莫顿·费尔德曼在创作音乐时使用过的符号,将这些元素作为组成电影配乐的基础。不过如果只靠这个工序,总会有点乱糟糟的。所以我们将它编成了一些更实体的东西,比如一些用于让人感受到独特与私人化的概念性片段和章节。当然在创造这些片段的时候我使用了更多常规性的创作手法。[13]

——在开始《青鸟》的工作之前你做了什么准吗?有没有去哪里寻找灵感?

牛尾:有一些概念是山田导演和我共同想到的,从一开始我就在构思如何将其表现出来。嗯...这个感性的概念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比方说,电影中霙和希美有相似之处,但她们有段时间开始渐行渐远。为了充分表现这种疏离和微妙的感情,我使用了印花来做曲,并且为了表示两个女孩间的隔阂,我也将互质数的概念运用到了作曲中。[14]

S27C9

霙抚摸头发,平复心中对曲子的抗拒。


S28C2C3

希美对霙有一种奇怪的占有欲,仅仅是看到霙与其他人交流,便忍不住好奇去打探情况。对比反光的一幕,因为看到霙独自一人,她就没有去问霙在干什么。


S30C1

笔者觉得这个河豚闲笔是为之后霙与梨梨花交好打的铺垫。

至此刚好完成A part


主要参考及引用资料:

[1]staff副音轨: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17566834228922

[2]cast副音轨: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17553110439394

[3]音响副音轨: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14660672263301

[4]场刊:https://weibo.com/2461163040/H5IbnuNF9

[5]不想用语言来回答: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248632172894145

[6]山田牛尾舞台对谈repo:https://www.weibo.com/2977638317/GgbPXlJPG

[7]山田在《利兹与青鸟》访谈中提到的电影导演:https://weibo.com/6028760267/Gq3KdjUIc

[8]https://weibo.com/6028760267/GhI1ycesl

[9]https://weibo.com/6028760267/Gj4YJzkqk

[10]2019全集 作品回顾 利兹与青鸟 Interview 1 山田尚子×西屋太志×高桥博行

[11]【熟肉】吹响吧!上低音号 S1E7staff评论音轨 嘉宾:高尾一也(摄影监督)

[12]《利兹与青鸟》——追逐者的告白

[13]利兹与青鸟作曲者访谈:牛尾宪辅|安静的,隐藏着的。

[14]山田是我最好的伙伴:Anime Expo 2018牛尾宪辅采访——京吹系列文章其二


下篇(也许会有中篇)绝赞制作中,制作完毕后将于此处更新统一索引,方便读者查阅相应的细节、意象、手法等。在此也恳请大家能够提出批评与建议,以便笔者能更好地调整方向。

“我很喜欢那些角色,还想再写他们的故事。”



《莉兹与青鸟》镜头随笔(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