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节 商品中蕴含的劳动的两个要素

2023-04-07 08:18 作者:萨村村民  | 我要投稿

第二节 商品中蕴含的劳动的两个要素(The Two-fold Character of the Labour Embodied in Commodities)

第一节的内容虽然基础,但并非是马克思开创的。事实上,从亚当斯密开始,资本主义最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模型,都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这也很正常,没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追求的自由市场就无法形成规则嘛。但这一节我们将会看到,马克思在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观察到了新的点,从而展开了它对传统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评。

在这一节的开篇,马克思就提出来,他是第一个研究“this two-fold nature of the labour contained in commodities. 商品中蕴含的劳动的二重性”的人。这里的二重性,指的就是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价值”的二重性。这也是会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支点。

马克思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将会在接下来的几节里都被用来分析,所以先记住:有两种商品,一件大衣和10码布;再规定一个等量关系:一件大衣的价值是10码布的两倍,或者说,10码布=W,大衣=2W。

大衣对人是有用的,所以有使用价值。那大衣是怎么来的呢?是某一种(或某些种)特定的生产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中的劳动力,蕴含在商品之中,并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我们将这种劳动力叫使用劳力(useful labor)。这里的useful并不代表对应着“无用 useless”的“有用”,而应该是指这个劳动力创造出了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我强行翻译成“使用劳力”,以和“使用价值”对应。那同理,布也是一样。大衣和布是两种性质的商品,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那生产它们的两种劳动,裁缝和织布,也就有着不同的使用价值。这个还好理解,毕竟干的活不一样。而且注意,马克思从不定量比较不同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同类商品,即有着相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间,才纯靠商品数量来比较使用价值(一件衣服能给一个人穿,两件衣服就能给两个人)。这里马克思又强调了一遍,交换过程发生在不同商品(一般意义上的某类商品,先不考虑同类商品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否则没法玩了。。学理科的同学应该都能体会这点)之间,是“用一种使用价值换另一种使用价值”。

然后继续推下去,商品千类万种,那么对应的生产活动过程也必然是千类万种的。这个劳动分工是形成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反过来推不出来,即商品生产并不是劳动分工的必要条件。来复习一下基础逻辑知识:由条件A能推出结论B,则A是B的充分条件;由结论B能推论出条件A存在,则A是B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劳动分工是商品生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或者说,商品生产一定要有劳动分工,但劳动分工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在搞商品生产。马克思举了两个例子:在原始社会,部族也有劳动分工,但显然你不能认为他们在生产商品;或者在一个工厂内,工人都有很明确的分工,但你不会认为工厂内的工人产品互相构成商品关系。这里马克思又一次强调了形成商品关系的核心:Only such products can become commodities with regard to each other, as result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labour, each kind being carried on independently and for the account of private individuals. 只有这样的产品之间才能构成商品关系:是不同种类劳动的结果,这些劳动之间互相独立,并能导致每一个产品个体的形成。这样在一个社会中就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也就是社会分工。

而同时,马克思也在提醒我们,人类生产产品的历史要远长于生产商品的历史,或者说,使用价值存在的历史要远长于价值存在的历史。在衣服变为商品,在人类出现专门的裁缝之前,人类就开始穿衣服了。其它的生产活动也是如此。由此,马克思将生产活动升华为人类种族能够存在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的天性。这也与千百年来剥削社会下,人们认为劳动是受奴役、受压迫的认识区别开来。读过一些马列的同志可能知道,马克思认为剥削社会下受剥削阶级的劳动是“被异化的劳动”,而并不是自发的、为了自我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同时他也提到了在剥削社会下,被剥削阶级的“躺平”是必然的。马列主义的目标是把人类从被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恢复人类的生产天性。而生产活动又不是空虚的,它必然要实现于物质上,实现于自然资源之上。人类利用劳动力改造自然,才创造出人类的物质财富。在此马克思引用了William Petty的话:labour is its father and the earth its mother. 劳力是它(物质财富)的父亲,而大地是它的母亲。

讲完了使用价值,接下来讲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不一样,不同的商品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价值之间是纯定量比较。但用我们之前举的例子,一件大衣价值2W,10码布价值W,那就是说一件大衣和20码布应该是等价的。但它俩虽然价值相等,或者说凝结着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相等,但二者的表现形式却不同,一个是裁缝一个是织布。而无论你想成是两个人,一个专职裁缝,一个专职织布,或是一个人上午织布下午裁缝,商品的价值都不会有变化。因此我们就可以推出,生产活动,实际上就是将全社会的抽象的劳动力,根据社会需求不同,而在不同的形式上加以实现,有时可能是裁缝,有时可能就是织布。这也就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劳动不分高低贵贱”的理论来源。大家的本质都是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只不过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在不同的形式上实现这种人类劳动。谁也别瞧不起谁。而且马克思也从没有区分过所谓“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认为不同种类的劳动本质都是“a productive expenditure of human brains, nerves, and muscles, and in this sense are human labour 一种使用人类脑力、精神力和体力的创造,这就是人类劳动”。所以再说一遍,谁也别瞧不起谁。至于有关个体差异的部分,马克思表示,我们可以认为,社会上每一个普通个体都有着完成“简单劳动”的能力。这个“简单劳动”,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健全的人在未经特训的情况下参与劳动时的劳动力。那么熟练工,或者接受了某方面的专门发展而成的某方面的高级工,拥有的可能就是好几份“简单劳动力”。也因此一个高级工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能创造出几倍于简单劳动力在相同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在此我们不由得想起所谓“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二者都有其部分合理性。计时工资的基础是将绝大部分工人考虑为“简单劳力”,保障了工资下限,但对熟练工来说其劳动收入则不足,导致出现“磨洋工”“大锅饭”。计件工资虽然体现了简单劳动和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异,但也更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以及压榨工人的情况。当然了,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将普通工和高级工区分,在不同的阶段实行不同水平的计时工资等等。不过我一直坚信,没有完美的制度。让我借机喷一下“定体问”派:不存在绝对的体制问题。不管什么体制都是要靠人来执行的。在人类社会,只要牵扯到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就会出问题。同样的政策,为什么有的干部就能干得好,有的干部就变坏?要解决体制问题,终归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用毛主席话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义路线,就是“按劳分配”。至于具体怎么分配才合适,计时、计件还是混合亦或其它?那就要去抓干部们的思想了。

扯回来。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其实隐约已经能看到劳动本身具有的二重性了。在讲价值的时候,我们将劳动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并不认为它们之间有差别;在讲使用价值的时候,我们又把劳动分门别类。“While, therefore, with reference to use value, the labour contained in a commodity counts only qualitatively, with reference to value it counts only quantitatively, and must first be reduced to human labour pure and simple 当讲使用价值的时候,商品内含有的劳动只论质;当讲价值的时候,劳动只论量,而且是简化为纯粹而简单的人类劳动量”。还是拿大衣举例子。假如说一件大衣要x天做好,或者说一件大衣包含了x天的劳动时间,那两件大衣就含有2x天的劳动时间。那假如说工艺进步了,社会劳动时间变成一半了,那两件大衣包含的劳动时间也就只有x天,一件就是0.5x天。也就是说,每件大衣的价值变成了原来的一半。但你想一下使用价值,是不是还是一样的?即便社会进步了,一件大衣也没法两个人穿。所以每件大衣的使用价值依然是不变的。又或者,社会生产力一夜之间退步了(可能有人把缝纫机一夜之间全毁了,裁缝们又改回手缝了),生产一件大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倍,现在做一件大衣就要2x天,那大衣的价值也就加倍了,但大衣的使用价值依然是一样的。

我们计算物质财富的方法是算我们拥有多少商品,其实还是看我们拥有了多少使用价值,而不是多少价值。所以为什么说金融泡沫呢,那种数学游戏没有产生出任何“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只不过是一种“有能力购买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虚幻罢了。泡沫一崩你就发现,没有任何使用价值能支持你的财富。当然了,你会发现,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或者说使用价值的增加,价值可能会出现相应的下降。这种反差运动的起源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劳动,既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又是与物质世界结合的、分门别类的有型劳动。“the same labour, exercised during equal periods of time, always yields equal amounts of value. But it will yield, during equal periods of time, different quantities of values in use 相同的劳动力,使用了相同的时间,总会创造出相同的价值。但它会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出不同量的使用价值(应该是相对于同一商品而言,永远注意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可比)”。“The same change in productive power, which increases the fruitfulness of labour, and, in consequence, the quantity of use values produced by that labour, will diminish the total value of this increased quantity of use values, provided such change shorten the total labour time necessary for their production; and vice versâ. 相同的生产力改变量,增加了劳动产量,也就是增加了使用价值的数量,同时也会减损这部分增加了的使用价值所对应的总价值,因为这个生产力变化导致了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变短;反之亦然”。

总结一下:可以说,马克思这一节是在推论“商品的二重性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劳动创造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为社会积累了物质财富。而产品在社会中进行交换即成为商品。商品交换的等价基础则是计算其中包含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量,也即价值。因此,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体两面,都是源于劳动。这样,两个概念就结合了起来,也成为了马克思所谓“交换是用价值交换使用价值”的理论基础。希望我们能好好体会“劳动创造物质财富”这一点。

本节正文内容大致如此。但在注释里,马克思批评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述的“Equal quantities of labour mus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places have the same value for the labourer. In his normal state of health, strength, and activity, and with the average degree of skill that he may possess, he must always give up the same portion of his rest, his freedom, and his happiness.” (“Wealth of Nations,” b. I. ch. V.)等量的劳动在任何情况下都对于劳动者有着等量的价值。在一个人有着普通状况的健康、力气和活力,有着平均水品的技术的情况下,他总要放弃他的等量的休息、自由与快乐”。马克思对其的评价为““Adam Smith here (but not everywhere) confuses the determination of value by means of the quantity of labour expended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wit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values of commodities by means of the value of labour, and seeks in consequence to prove that equal quantities of labour have always the same value. 亚当斯密在此(但不是所有地方)将’价值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搞混成了’商品的价值由劳动的价值决定’,并因此而试图证明等量的劳动永远有着等量的价值”。这里马克思显然不是说亚当斯密的论断错了,因为马克思在后面还是评价亚当斯密“has the modern wage-labourer in his eye 他眼中是有雇佣工人的”。我认为马克思这里是在批评斯密由于搞混了条件,导致只能推出一个浮于表面的结论。由于斯密没能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而只是认为“劳动有价值”,因此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种自身的属性而非劳动赋予的,并试图通过衡量劳动的价值来与商品的价值划等号。当然了,这在资本主义早期,相对于封建时代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历史进步了。英国也正是通过雇佣工人,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并在工业革命所引领的一系列技术革命下,使英国在工业时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是,也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理论基础没有认识到,或者不愿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依旧把劳动看作是一种苦役而非人类生存发展的正常活动,依旧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天经地义,才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依然是一个剥削社会。资本家先不说,很多中产其实也不承认“劳动创造价值”,至少我身边的美国中产,他们上班的目的依然是为了赚工资能生活。就,“我通过劳动创造了价值,并去交换另一些使用价值”,和“我出卖了我的劳动价值,并换回了一些使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心态,尽管形式上好像差不太多。


第二节 商品中蕴含的劳动的两个要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