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全家桶
2023-08-24 05:11 作者:吴后远_ra2013 | 我要投稿

说点我个人的观点。
1、我比较支持功能翻译理论;所以我不认为形式是完全不必要的。
2、翻译必然客观地带有主观性,理由如下: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意特定的艺术作品诞生之后,其本身已经不再属于作者。也就是说,作者创作时的感想也必须被认定为一种主观看法,接受和诸如读后感、之类政治平等的待遇。
- 在本质上,翻译是使用不同的语言工具转述原文。不考虑译者精神状态的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套语言工具中,过分粗浅,甚至庸俗得脱离人类文明理念的标准可以导致转述的错误(也就是信息丢失产生信息熵)。不同的语言工具难以完全复现一切相同的主客观效果,可以导致转述不可避免的失真(而错误只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种)。
3、具体方法和具体过程是技术,方法论是科学,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最终会体现为艺术: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
具体来说,技术直接来源于实践,科学是从技术、实践中直接或间接的总结出来的。
而艺术则是一种目标——有的顺手就能完成,有的看似遥不可及,有的则显的没事找事。可以说,目标可以直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其余的都是艺术。几乎所有的艺术(特别是死亡的艺术)都难于生存。
再补充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供参考:
- “了解本手-规避俗手-创造妙手”(2021全国I高考作文题材料)
- (懒的想例子了,先咕着)
依据经验,我们可以说,翻译是完全符合这组特征的。
4、据我所知,这些所谓“理论”中的其他方面,基本上都处于按需取用的状态。换言之,具体采用哪一种指导思想组合,完全取决于翻译对象内容、形式的变更。
5、很多时候,解构是建构的必要手段。比如说,不解构乐子人,就无法建构崇尚客观、理性的文化;不解构官僚主义,就无法建构世界一流的行政体系;不解构私有制文化,就无法建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信念。
*以及在这里插一则没用的预告:本人的一项学习笔记《破灭守则:政治经济学笔记》(B站及知乎皆可阅读,B站阅读位置为rl724514,使用授权情况见第一篇(虽然还没有发出来(误))即将开始写作,我会尝试提及或创造一些概念,欢迎阅读(虽然目前实际进度至今仍卡在新建文件夹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