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复习笔记
语言学纲要复习笔记
语言学纲要复习
一、名词解释
1、音高:音高是人们对声音高低的感知,它与发音体振动所产生的
基本频率相关。
2、音强:音强是人们对声音强弱的感知,它与声波的振幅相关。一
般来说,语音的强弱跟呼出的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
关。
3、音长:音长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持续时间的长
短。
4、音质:从声音的产生看,音质之所以不同,大体上是因为发音体
声音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共鸣器形状不同造成的。
5、基本词汇:一个民族的人民日常都在使用,不容易起变化,比较
稳固的词。
6、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
们反应了人们对古往今来变动不居的人类经验中“物体”与“动
程”东中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7、语境:语境的含义有三个方面,包括物理语境、话语语境和说话
者和受话者的背景知识。
二、填空题
8、声音的四要素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质。
9、常见的词组和句子的基本结构类型可以归纳为主谓、述宾、偏
正、联合、述补五种。
10、世界上的语言根据词法的区别可以分为孤立语、黏着语、屈折
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11、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引申,可以分成隐喻和转喻两种方
式。
12、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记事方式:实物记事、图画记事、刻画符
号、原始图画文字。
13、表音文字根据所表示的语音单位的性质可分为音位文字、辅音
文字、音节文字。
14、语言分化的三种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语言。
三、分析题
15、元音舌位图
15.直接成分分析法
在分析句子的时候,可以先找出它由哪两个最大的部分直接组
成,确定这两部分是什么关系(结构类型),接着用同样的方法逐
一分析这两大部分,找出他们各由哪两个部分构成,又分别是什么
关系,这样一层层分下去,直到全部都是单个的词为止。
例如“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这个句子可以做如下的
分析:
(1)各级干部/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主谓)
(2)各级/干部 都/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偏正/偏正)
(3) 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偏正)
(4) 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述宾)
(5) 集体/生产劳动 (偏正)
(6) 生产/劳动 (偏正)
四、简答题
16.元音和辅音的主要区别
(1)发元音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发音器官的其
他部位不形成任何,因而气流经过的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
发辅音的时候都是在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造成阻碍,呼出的气
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音来。
(2)发元音的时候,发音器官的各个部位保持均衡紧张。
发辅音的时候,声道形成阻碍的那一部分器官特别紧张。
(3)发元音的时候,气流较弱。
发辅音的时候,气流较强。
17.派生词和曲折词的重要区别
(1)派生词缀粘附在词根语素上构成新词,也即增加了新的词汇义
内容或改变了词的归属类别归属。曲折词缀增加的是表示句法范畴
的意义,并且总是不改变词的类别归属。
(2)派生词缀可以与哪些词根搭配,无法用语法条件来说明,因此
只能用收录词典的形式一一列举。屈折词缀与哪些词根搭配,基本
可以用词法关系解释。
(3)如果一个词既有派生词缀又有曲折词缀,则曲折词缀一定出现
在派生词缀之后。
18.文字的重要特点和作用
(1)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传达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这样一来,
不在交谈现场的人们,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通过文字写成的文本
相互交流信息。
(2)文字使人类文化得以积累。
文字的出现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好的手段,使人
类的历史得以长久流传,人类的创新知识和经验得以积累增加。如
果说语言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本能生活方式,那么文字则使人由原
始蒙昧状态进入了文明状态。
(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文字使思维在两位空间内有了形体表象,得以多次反复琢磨,
这对于大脑的思维能力是一种不断进行的再训练,有利于不断地提
高脑力的素质和潜力。知识与思维能力从此进入了良性的互动和增
长。
综上,文字的出现不仅使人类可以通过文字文本进行超越时空
交流,更连续的传承文化,而且是人类加深了思考的深度,提高了
大脑的能力,使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
19.汉字体系能不能改革,实现拼音化?为什么?
(1)汉字是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它必须适应语言的结构特点。
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
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
性质上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语素的数
量要比音节多好多个,因而语言中的同音语素特别多。一旦实现拼
音化,原来用字形区别的不同语素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
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2)从文字本身的特点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所长。
拼音文字虽然易学易用,但只能跟一时一地的语音挂钩,难以
沟通方言,更无法贯穿古今。所以从文字的稳固性看,汉字反而比
拼音文字更优越。在普通话尚待普及和推广的情况下如果推行以普
通话语音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势必造成方言区的学习发生困难,妨
碍相互交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往来。
(3)再次,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都
是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废弃汉字,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就很
难广泛地传承。
五、论述题
20.人类语言符号和其他动物交际方式的本质区别
(1)任意性
任意性是符号最重要的特征。动物如蜜蜂以8字的细腰或半圆
的直径和垂直线的交角表示蜜源的方向就不是任意的。动物“语
言”中一定程度的任意性都局限于一个题目,比是僵硬的,不能与
人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同日而语。没有任意性或任意性程度很低,
都说明其符号性很弱。
(2)单位的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有界限清晰的单位的。比如我们听到tā
xiǎng chī píng guǒ 这一段语流,听到的是五个音节,这些音
节由t、a等更小的单位组成。而动物所谓的“语言”,其表现无论
是借助声音还是形体,总体上都是不可分的,是以囫囵一团的叫喊
或舞蹈动作来表示一固定的意思,分析不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
组装。
(3)结构的二层性
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系层和符号层(或称语法
层),两个层面上都有大小不同的单位。两个层面上都是以数量有
限的最小单位,按照有限的规则组装起来,生成数量无限多的大单
元。相反,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
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能产性
语言的能产性,也称创造性或开放性,是指人们总是能够运用
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创造出新的话语来。语言的运用是
个创造性的活动,所能表达的信息室无线多的。动物的“语言”只
能表达有限的信息,它所能传达的信息量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
的,它们的交际方式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一一列举。
(5)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语言需要语言环境,
是后天学会的。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比如小鹰在出壳的时候就配备有对付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搏击、
觅食、求偶、育幼等各种事情的本能,它的“语言”是一种本能,
像电路一样在脑子里预先定装好并且接通了,这一点与人类学习语
言的情形完全不同。
(6)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其他动物的交际都是由当时当地的刺激引起的,是对具体情境
的感性反应,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也不能设想未
来。长臂猿是有碰到了敌人才会发出尖叫等。只有人类能用语言说
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翱翔于丰富的想象。
上述六个方面标志着人类语言与其他动物“语言”的本质区
别;只有具备这些特征,才能称得上人类语言。所以,语言是人类
独有的交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