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刀郎“三宗罪”,时评人邓清波遭起底!
邓清波火了,因为骂了一句刀郎的《罗刹海市》。长文中,她高歌那英的人间清醒,也痛斥刀郎的低俗、负能量,歧视女性。

发文中,她不惧舆论压力,敢为人先地例数了刀郎的“四宗罪”:
一宗罪:刀郎负能量,专业上没有进步,激活了网民的阴暗心理
邓清波在评价《罗刹海市》时,称之所以这首歌如此受追捧,能证明两点,第一是刀郎还在原地踏步。第二,中国网络空间的某些心态没有得到彻底疏导和解决。

她认为,之所以《罗刹海市》受追捧,是因为当前网民内心的阴暗,见不得别人好。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她推出了歌曲中的一名疑似当事人——那英。
在邓清波看来,那英是歌喉,属于天皇级别的,在那英眼里评价刀郎低俗很正常。而且在邓清波看来,刀郎的歌也的确不像什么好玩意。

邓清波认为:时隔十年,刀郎的歌曲依然没有进步,他用赃污之物和污言秽语,在培养社会戾气,甚至用隐含的“鸡”来歧视女性。
而勇敢的那英,并没有被当年刀郎的销量和流量而吓退,勇敢发声,那英的审美才是音乐界的一股“清流”。
二宗罪:刀郎的低俗,歧视女性,已渗透到每首歌里
她认为,刀郎的低俗,渗透进他的每一首流行歌里。
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二路汽车怎么停靠在八楼?因此,她觉得刀郎别说唱歌,连基本的歌词都写不明白。
《冲动的惩罚》就是一坨屎,描述了一段一夜情后的自我懊悔的心路历程。

《西域情歌》则太消极,传递的全是抑郁情绪,甚至会诱发人自杀。
如今爆火的《罗刹海市》歌词就更不用提了,就是在骂人。只是没有那么直接,她打了个比方,就像一个矮子男生路过,你嘲他喊“矬子”。
那感觉就是你虽然没指明说谁,但大家都知道你在说什么。

她认为,这首《罗刹海市》是披着民俗音乐和文学典籍外壳,给人高雅错觉的低俗、浅薄和无聊之物。
歌词中用隐晦文雅的词汇衬托人体排泄物,就是有辱斯文和流行。
在邓清波看来,所有人都被刀郎骗了,只有那英还保持着一贯的审美,一直是人间清醒,她才是歌曲中真正的“马骥”。

邓清波认为,歌曲应该传递的是正能量,要让听的人开心且有意义,不能一味去讽刺。
她甚至毫不掩饰地说:《罗刹海市》就是在指名道姓的抨击那英、汪峰、杨坤和高晓松。
但,经她这么一说,不就尴尬了么?一方说这里没座,另一方也不好意思强硬对号入座。她却不依不饶,选择逆流而上,也是没谁了。
三宗罪:刀郎心胸狭隘,是个真小人。
邓清波认为,刀郎这个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竟然为了报仇隐忍了19年,是个真小人无疑。
谈到网民追捧刀郎《罗刹海市》的原因,邓清波总结了三点:一是很多人内心的不良情绪未得到疏解,通过这首歌找到共鸣;而是自己日子不如意,出现了眼高手低,这首歌正好可以表达心声。三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初见惊人,但细品之下,她的观点言论并非一无是处,但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出场方式,却给人平添不少反感。
要说关于歌词的引人遐想,倒也勉强能说得过去,可这要求别人只能笑着挨打,不能哭着还手的大度,咋看都有些不讲道理。
此外,关于歌词的解读,相比较网友,邓清波其实更加过分。
她一面自己向刀郎宣战,另一面还拉上了本不想加入混战的“受害人”。

此外,关于歌词的能量和干净程度,不要说刀郎,大概除了建国初的爱国歌曲,应该没几首能上得了符合她高贵审美的台面了。
照这位时评人的解读,别说音乐和影视的“同流合污”,恐怕连新华字典都要改编,汉字都要重造,才能不污染人的眼睛和心灵了。
看着骂起刀郎来很有一套的邓清波,可能很多网友就奇怪了,这个邓清波到底是谁呢?

根据快懂百科资料显示,邓清波是湖南湘潭一所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性别为女性。
看着邓女士的资料简介,与其他人物百科介绍内容截然不同,简直是画风突变。
在个人资料介绍一栏中,赫然写着一行大字:“在挑拨医患关系方面尤其独特的手法。”
在人物基本介绍一项中可以看出,邓清波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时评人。

资料显示:她写了大量糟糕的作品,但也时有智慧的火花闪现。身为公务员却辞职下海,是评论人中少见的商人。其评论特点是以思辨见长,角度比较新颖。
根据这些介绍不难看出,这位时评人对观众眼球经济的把握方面十分有一套,懂得抓流量。但从评论结果来看,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在邓清波看来,自己的发声处于社会正义,是引导积极的正能量,可很多人却说,要借《罗刹海市》走红,夸刀郎一千句,不如骂刀郎一句。
对于时评人邓清波对刀郎的评价,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