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华语乐坛还能支棱起来吗?


自从以周杰伦为代表的中生代歌手逐渐淡出歌坛,很多人对华语歌坛的评价就变成了简单两字——药丸。
不久前,在某号称「华语乐坛年终盛典」的活动中,一份年度十大热歌榜单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想法。

社交网络上也哀鸿一片——「我们华语乐坛真的完了」。

某过气歌星更是直言不讳:「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
事实当真如此?
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
在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华语乐坛确实迎来了自「四大天王」以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当时,以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五月天、S.H.E等为代表的男、女歌手及组合轮番霸榜,上演了跨度长达十年的「诸神之战」。

到了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大批中生代歌手、组合、乐队先后淡出歌坛,或退居幕后,华语乐坛随即表现得跟老太太过年似的——一年不如一年。整个华语世界再无统治级别的歌手、组合或乐队出现。
当然,具备现象级、地区级影响力的音乐人依然不断涌现,但始终无法复制上一个十年的盛况。

这便是华语乐坛前二十年的发展轨迹。
而大家眼里所谓的崩塌其实早在第二个十年就已开始。
我们之所以认为过去美好,主要是因为陪伴我们成长的中生代音乐人业务能力过于强大、作品生命力过于顽强,以至于让我们的记忆都出现了偏差。

当然,童年滤镜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说完了正规军,再来说说游击队。
我们现在总是吐槽这样那样的网络歌曲,但本世纪的前二十年里一样充斥着各种没有营养的神曲。
以《老鼠爱大米》《香水有毒》《两只蝴蝶》《求佛》《小苹果》为代表的洗脑神曲,也曾长期响彻在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影响力丝毫不逊于现在的网络神曲。

如果各位经历过更早些时候的彩铃时代,大概率会提前十五年宣判华语乐坛死刑。
无论是音乐质量、制作流程,还是商业模式,现在的网络神曲简直就是当年热门彩铃的一次还魂。所以别较真了,其实华语乐坛的底色和基石一直就没变过。
当前最大的问题不是下限变低了,而是上限变低了。

至于那些在某过气歌手发出「音乐至少倒退」了十年后,自以为是的接一句「还有这种好事」的人不是太年轻,就是在带节奏。
再说说欣赏门槛的问题。
本质上,多数人听歌只是为了消遣,连兴趣爱好都谈不上,而具备音乐基础、能听出作品好赖的专业乐迷则少之又少。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不再研究器乐的编排、歌词的雕琢、唱功的提升,取而代之的是,旋律是否简单易学、歌词能否一遍就懂。这样魔幻的例子比比皆是。
庞龙还没出名前,曾为了出严肃题材的唱片不惜卖房筹款,结果赔得底朝天。最后实在没办法,捣鼓出了一曲《两只蝴蝶》,没想到反而火到大江南北天涯海角。

而作为国民综艺咖的大张伟,有多少人知道他最早是玩朋克的?有多少人听过花儿乐队最早的两张唱片?他真正出圈被大众接受还不是从《我是你的罗密欧》开始?

再举一个彭坦的例子。
大部分人应该是通过《少年故事》才知道他的存在。但在此之前,彭坦已经带着达达乐队出过两张在滚圈大受好评的唱片。

所以你也别怨华语乐坛支棱不起来,至少在这个行业,质量和热度未必成正比,普罗大众天生就更愿意接受信息量低,旋律简单魔性的音乐。
你让音乐人做高级的内容,没问题,但是市场够大吗?他们要不要吃饭?
喜欢小众、高雅音乐的人肯定不乐意。但这个事情说白了,本质上就是周立波和郭德纲早就讨论过的「咖啡大蒜论」。

随着唱片行业统治力的消失,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音乐审美正变得越来越多元,或者说越来越草根。
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乐坛,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在出现这种你不喜欢但多数人喜欢的例子。
再说说技术上的问题。
流行音乐相对简单的结构限制了它在创作上的创新,我们现在正在经历流行音乐发展上的瓶颈期。在这一点上,欧美日韩也一样,大家都在面临风格雷同、作曲技术难以突破的困局。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欧美日韩的流行音乐好听,主要是因为他们底子比我们厚,唱片公司也没有躺平,所以下限和上限都比目前的华语乐坛高。

这种技术上的瓶颈也经常发生在美术、时尚、设计等领域,且往往呈现螺旋上升的规律。专业人士都心知肚明,但要改变也没那么容易。
近两年,还有很多人将华语乐坛的停摆归咎于短视频平台的野蛮生长。
普遍的观点是,唯流量论主导下的市场正在摧毁音乐人和普通人的审美,而短平快的机制则进一步拉低了音乐制作的门槛。
没错,我们确实要警惕资本用流量和热度来完成对音乐人和普通听众的和平演变。

但我们也要明白,正是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才瓦解了精英阶层对文化领域的垄断,让很多有实力有想法的人脱颖而出。虽然这样造成了音乐市场的混乱,但对文艺作品的鉴赏本就是一场大浪淘沙,由量变引发质变的游戏。
没准,这一轮瓶颈期的破局者就来自于此。

事实上,大多数在社交媒体上高呼华语乐坛要完的网民,并非真有此意。
他们只是在看到那份榜单后,觉得自己被代表了、被降格了,觉得自己的审美被冒犯了,所以发出了愤怒的呐喊。
但他们本就不是那份榜单的受众,也没人逼着他们去听那些上榜歌曲。在这个数字民主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尊重不同的审美,跳脚骂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所以如果真的热爱音乐,就得让更多小众且优秀的音乐人与作品被最大程度看到与听到,让他们进入音乐市场去构造良性竞争。这些都与在座的各位息息相关。
否则雪崩到来的时候,咱没人能脱得了干系。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作者/失聪
运营/稿新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