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21)量子专题(5):“量子自身对引力失衡的削弱”

2023-07-21 07:08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这篇文章继续讨论“量子”在“时间”上“混乱”的缘由——“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量子”的影响——“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作为“被观测者的“量子自身对引力失衡的削弱。

在上篇文章中我以模型《120》-1如下:


《120》-1

——模拟了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同时产生的影响,并藉此说明了当同等大小的物理作用效果被同时施加给所含源质与能量数量更多的“观测主体”与所含源质与能量数量更少的“被观测者”时,由于能量本身具有削弱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效果,含能量数量更多的诸如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观测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能够更大程度的削弱被施加在自身之上的引力作用效果并降低自身所含的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故其引力失衡后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更低。而与之相对地,含能量数量更少的“量子”类“被观测者”削弱被施加在自身之上的引力作用效果、降低自身所含的所有源质与能量单位的“平均”引力失衡程度的能力不及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观测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故其引力失衡后其“平均”引力失衡程度更高,随之发生的“平均”的“变化”程度更大,在“时间引力作用规则”下拥有更高的相对位移优先顺序,并且可在诸如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观测仪器设备这类的“观测主体”处于“时间停止”的状态时保持正常的“时间流动”。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在于模型《120》-1实际上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模型。

为什么说模型《120》-1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模型呢?

因为该模型将用于模拟“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一对“虚粒子对”给置于了用于指代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观测仪器设备这样的“观测主体”的单源质六能量松散源质能量团与用于指代“量子”这样的“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的中间。

将用于模拟“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一对“虚粒子对”给置于了“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的中间代表了这样一种假定——假定“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同时带来了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实际引力作用效果、假定“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带来的引力作用效果在实际作用至“观测主体”或“被观测者”中的任意一方之前不会被另一方所含的能量单位具有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所削弱——而在现实环境中,“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实际作用的位置与“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相对位置关系、“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带来的实际引力作用效果、“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带来的引力作用效果在实际作用至“观测主体”或“被观测者”中的任意一方之前是否会被另一方所含的能量单位具有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所削弱——这些问题均是不可确定的。

正如“布朗运动”一词一样,宇宙间所有的源质、能量、源质能量团——它们自身因引力失衡发生相对位移进而导致“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整个宇宙中几乎每时每刻,每个地方或多或少都有所发生。

画个图来说明一下,“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用于指代发生该物理效果的“虚粒子对”既有可能突然出现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也有可能不在“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具体情况如下图《121》-1:

《121》-1

上图《121》-1是我在《120》-2的基础上增添两对“虚粒子对”所得,其中在红色方框中的由一个黑色圆圈代表的源质与一个非黑色圆圈代表的能量单位组成的粒子对均为用于指代“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的一对“虚粒子对”,从上图《121》-1中我画出的位置可以看出“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不一定必须要发生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也可以如上图《121》-1最左边和最右边的那两个红色方块——“虚粒子对”——所在的位置那样不发生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此时一般来说如果“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不发生在“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则“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为“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带来的引力作用效果在实际作用至“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中的任意一方之前通常会被“观测主体”或“被观测者”中的另一方所含的能量单位具有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所削弱,此时“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中的一方实际受到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会被削弱,而另一方的不变,因此“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实际作用至“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双方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并不均等,因此它们的引力失衡程度就不等,随之发生的“变化”程度就不等,在“时间引力作用规则”下拥有的相对位移优先顺序就不等,也就为此会使得它们中的一方处于“时间停止”状态,而另一方保持正常的“时间流动”了。

——还是画个图来说明说明这个问题吧,为了避免被讨论模型的过度复杂化,我在模型《121》-1的基础上取一对不在“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的“虚粒子对”来对问题进行说明,就假定使用的是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右边的那对“虚粒子对”来说明问题吧,我们在模型《121》-1的基础上保留最右边的那对“虚粒子对”然后将其他两对虚粒子对略去于是有下图《121》-2:

《121》-2

我们还是按照模型《120》-3那样过“虚粒子对”中对外施予源质引力的那部分坐一条···这次用蓝色辅助线吧干脆,穿过用于指代“量子”类“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与用于指代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的“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源质能量团相交,于是有图《121》-3如下:

《121》-3

由上图《121》-3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当“虚粒子对”主要对外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部分对外实际施予源质引力作用效果时,这些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在被实际施予至用于指代“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源质能量团之前会先被用于指代“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所具有的源质引力削弱效果削弱一次,因此用于指代“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源质能量团实际受到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小于用于指代“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受到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因此用于指代“观测主体”的一源质六能量源质能量团的引力失衡程度小于用于指代“被观测者”的橙色能量单位的引力失衡程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不发生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之间时,它们所受的源质引力实际作用效果、产生的引力失衡程度、发生“变化”——相对位移的优先顺序、“时间停止”或是“时间正常流动”的状态就都将不等了——这就是“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实际发生的位置为“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带来影响的变化。

——同样的道理,当“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于模型《121》-1最左侧的那个位置时实际作用至“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也是不等的,此时用于指代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的“观测主体”所受的源质引力实际作用效果更高,而用于指代“量子”类的“被观测者”所受的源质引力实际作用效果更低,引力失衡程度更小——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在于由于现实环境中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所含的源质与能量数量实在过多——一个“动光子”——“光子”所含的源质与能量数量加起来也就五个,但“电子”所含的源质与能量数量都是百万向上,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所含的源质与能量数量基本只能用“天文数字”去形容了——因此“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产生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它的“平均值”无限趋近于“零”,如果“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量子”施予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的传递路径上存在人类及人类生产制造的仪器设备,则该“量子”实际接受到的源质引力作用效果也会无限趋近于“零”,综上,由于“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实际受到源质引力作用效果都无限趋近于“零”,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将之近似地视为“没有发生”而不对此种情况进行讨论。

——这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具有每时每刻在宇宙间的任何地方都或多或少有所发生的性质,既有可能发生于“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也有可能不发生于“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具体的发生情况与环境区域内的“引力失衡程度”还有“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密度有关,但如果我们不能监测环境区域内每一个点的“引力失衡程度”与“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实际密度的话,我们就只能采用一些“估算”的计算方法——如果“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彼此之间的距离不算太远,我们可以近似地将“观测主体”与“被观测者”还有它们周边的环境区域内“引力失衡程度”还有“立方体块式网络结构”的密度近似地视为相等,此时我们就可以将“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于“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及它们周围的环境区域内的每一个点上的概率近似地视为相等——此时,“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究竟发生在“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还是不在“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纯粹的概率问题,而当“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不发生于“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之时,其产生的效果就和“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发生于“观测主体”和“被观测者”之间之时会有所区别了。

总之,“量子”在“时间”上“混乱”的缘由——“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对“量子”的影响——“量子层级的布朗运动”与作为“被观测者的“量子自身对引力失衡的削弱——的内容就是如此,这篇文章我也算是摸了4K字左右了,暂且就这样。

下篇文章就来说说量子作的不规则运动···有可能也说说和“观测主体”的“时间停止”的关系?

嗯,下篇文章再说吧。

总之就这样。

以上。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121)量子专题(5):“量子自身对引力失衡的削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