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克雷格的邦德之旅(二)——差一口气的《量子危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特工的安全屋”,欢迎关注)
随着《皇家赌场》的成功,丹尼尔·克雷格算是在邦德扮演者的位置上站稳了脚跟,EON马不停蹄地开始拍摄下一部邦德电影。新片最终被命名为《量子危机》(Quantum Of Solace),并紧接着《皇家赌场》的结尾,讲述痛失挚爱的邦德抱着复仇的心态继续追查真相,并牵出了一个名字“量子”的庞大组织,并挫败其阴谋的故事。这是007电影史上第一部与前作情节有直接关联的邦德电影,片方或许是认为续作的形式能够让本片重现《皇家赌场》的辉煌,然而最终本片的表现并不如人意,在所有克雷格主演的邦德电影中口碑十分靠后,仅好于笔者最讨厌的《幽灵党》(Specture)。
而《量子危机》最初的噱头——《皇家赌场》的续集这一属性也直接成为了该片的原罪,在《皇家赌场》的映衬下,本片乍一看简直问题重重:史上最短的邦德电影时长、凌乱的故事节奏与镜头剪辑、未能讲述完整的故事、草草了事的突兀结尾等等。以至很多观众到头来根本没能get到本片的一些亮点,以及本片所需要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以下笔者将会分析一下,《量子危机》的主题是什么,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它的故事对克雷格版邦德这一人物的塑造有着怎样的意义。以及他的失败对整个克雷格版邦德电影系列有着怎样的影响。


先来解释一下本片的标题:“Quantum of Solace”,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地区都给出了一个看似十分适合动作大片的译名:“量子危机”或者“量子杀机”,且片子也确实有一个具象化的名为量子组织(Quantum)的邪恶集团。但是这样的翻译完全掩盖了标题中隐藏的深意。在英语中“Quantum”一词作为名词时的含义为“量子”,但“Quantum of”作为量词时所代表的则是“及少量的、微小的、微量的”等含义,而“Solace”所代表的则是“安慰、慰藉,”并暗含着“原本自己应得到的那一份”的含义。这样一来,我们可知“Quantum of Solace”所代表的含义应该是“微量的慰藉”,这也就能明白为何在正式的中文标题出现之前,坊间会流传着诸如“微量情愫”“余温之恋”等民间翻译了(直到现在《看电影》杂志提到本片时还会将片名写作[余温之恋])。

实际上,“Quantum of Solace”这个标题来自“007之父”伊恩·弗莱明创作的一篇同名的短篇小说,收录在短篇小说集《最高机密》(For Your Eyes Only)。虽然这也是一部邦德小说故事中没有任何谍战的情节,甚至严格来说连主角都不是詹姆斯邦德。小说中身在巴哈马的邦德仅仅是作为一个听众,在一个令他深感无聊的晚宴上从巴哈马总督的口中听来了一段似乎有些狗血的婚姻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菲利普·马斯特斯(Phillip Masters)的青年男子,天性老实腼腆的他在被年轻貌美的妻子背叛羞辱后,以极为冷酷的方式将对方的生活逼入了绝境。故事的最后马斯特斯的前妻在离婚后度过了一段十分艰难的时光,而马斯特斯却也没有因为报复的成功而解开心结,反而丢失掉了内心中原本优秀的品质,麻木冷酷地孤独终老。巴哈马总督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了一个用来诠释婚姻关系的理论——“微量慰藉原则”(The Law of Quantum of Solace),即婚姻中的男女之间只要还能互相给予极其微量的情感慰藉,那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双方的婚姻都不会彻底破裂,然而一旦其中一方彻底伤害了对方,一丁点的温情都不想给予的话,那招来的必将是对方极为冷酷残忍的报复与伤害。而邦德对这一原则也深表赞同,并指出这一原则在朋友之间也同样适用。

明白了这一层含义之后,我们便能意识到用“Quantum of Solace”来概括邦德的这次“复仇”之旅有多么的恰当:。整部电影中驱动邦德行动的根源是什么?或许军情六处的任务,因为一开始他确实是在为军情六处追查量子组织,但电影的后半段他已经脱离了军情六处的掌控。或许是为维斯珀复仇,但电影结尾邦德完全放弃了对维斯珀的复仇。或许是想要求证维斯珀对自己的感情是否真挚,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选项,但我们都知道,维斯珀虽然在行动上背叛了邦德,但她对邦德的爱是至死不渝的,这一点无论是身为局外人的M和马西斯,还是当事人邦德本人对这一点都心知肚明。只不过,虽然二人的感情从未破裂,但维斯珀的叛变行为还是给邦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维斯珀的死亡也让这场爱情迅速被摧毁,给邦德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情感空洞。于是邦德也如小说中的菲利普·马斯特斯一样,因愤怒而变得一反常态。驱使着这个反常的邦德做出片中种种行动的,其实都只是这个突然出现的情感空洞导致的对本应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情的渴求,哪怕是“极其微量的慰藉”也可以。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复仇”、亦或是“求证感情”,都不过是邦德追求这份“微量的慰藉”的手段。

同样地,“微量的慰藉”也是维系着邦德与邦女郎卡蜜儿并肩作战的唯一一点脆弱联系,卡蜜儿同样有着自己的复仇计划,并因此与邦德结识并联手,二人靠着同病相怜的处境互相取暖,最终产生的那一点点安慰化成了一个肤浅的试探性的吻。电影中卡蜜儿曾经请求邦德在完成复仇后告诉自己复仇的感觉如何,但剧情的发展正好相反,邦德通过帮助卡蜜儿完成复仇间接品尝到了复仇的滋味,勉强得到了那份“微量的慰藉”。继而终于清醒。电影结尾邦德丢掉了维斯珀的项链,不仅意味着他决意彻底了断与维斯珀的感情,也意味着他再也不是《皇家赌场》里那个自信满满,会轻易被感情左右而完全信任他人的人。而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不再信任任何人,将自己彻底封锁在牢笼的称职特工。正如小说中的菲利普·马斯特斯一样,在巴拿马总督看来,虽然马斯特斯在报复了前妻之后依然是个工作称职 但他心中的美好品质早已荡然无存,变成了一个冷漠的驱壳。这也是邦德在00特工的成长之路上一个必经的带有悲剧色彩的宿命。

还有一点与“微量的慰藉”相关的内容在电影中的表现并不是那么明显(也可能是笔者的过度解读),小说中邦德说过,“微量慰藉原则”在朋友之间同样适用。而电影中邦德与马西斯的关系印证了这一点。在上一部电影中马西斯在拉·契夫的诬陷之下成为了军情六处的“叛徒”,即便维斯珀的死亡揭开了真相,邦德还是出于谨慎要求军情六处继续审问马西斯。这成为了二人之间的旧怨。但是特工资历比邦德要老很多的马西斯心中是明白邦德这样做的合理性的,所以在二人见面后,虽然马西斯肉眼可见的有些不悦,但二人还是凭借着互相给予对方微量的善意与帮助,最终冰释前嫌。马西斯也终于扮演起小说版《皇家赌场》中他原本的角色,即邦德的特工生涯开导者,试图帮助邦德从眼下失控的状态中解脱,最终也是为了邦德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量子危机》希望通过展示邦德在第一次受到打击后是怎样经历一番弯路,彻底补完邦德的成长曲线,并最终让他成为我们更加熟知的那位007。而展示这些所用到的主题并非是诸如“为了顾全大局必须放弃个人感情”这样的大道理,或者将“想要做一名合格特工必然会放弃个人情感”这种大道理直接砸到观众脸上(这样的表现方式倒是在007小说里见到过),反而直接从邦德的心理状态出发,试图从一个人性化的方式继续塑造邦德。从这一点来看,《量子危机》的的电影立意是十分优秀的。
而被具象化的所谓量子组织,其实也是一个很不错的设定。电影将老式间谍电影中的邪恶组织与二十一世纪流行的阴谋论中经常出现的控制世界的财阀集团巧妙结合,创造出了一个无孔不入,无所不能,仅仅靠着商业活动便能渗透大国情报机构,颠覆小国政权的商业帝国。本片反派多米尼克·格林的格林星球集团是一个打着环保公益的旗号,背地里却为了垄断资源获取利益不惜与坏人达成肮脏交易操纵政局,甚至为此还和美国中情局达成了合作。如果你对近一年来的各类热点社会事件有过持续关注的话,想必对于这样的操作完全不陌生。从这方面看来,《量子危机》对于反派组织的构想也算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设定上也比日后出现在《幽灵党》中的幽灵党高明了很多。

说了这么多,算是把《量子危机》这部电影从主题到设定上的优点盘点了一番,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量子危机》就是一部优秀的邦德电影,实际上,《量子危机》这部电影最大的缺憾就是并没有很好地把以上提到这些优点在故事中展现出来。
如今评价《量子危机》,一个最被大家诟病的地方就是这部电影的时长只有一小时四十六分钟,是邦德电影历史上时长最短的一部。时长太短并不会直接成为电影的缺点,但看过上面的解析,大家应该能明白《量子危机》这部电影需要表达的内容是极为复杂且多层次化的。这些内容哪怕是将电影延长到两个小时(克雷格成为邦德扮演者之前邦德电影的平均时长)左右都未必能够讲清楚(后来克雷格的几部邦德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电影时长也都到了两个半小时以上)。而一小时四十六分钟的长度自然更是捉襟见肘。
对于为何这部电影的时长会这么短,目前各个方面都把原因归结为当时的好莱坞编剧大罢工事件,这一点可以从本剧文戏乏力的特点加以印证。面对这种情况导演马克·福斯特以及临时捉刀编剧的主演丹尼尔·克雷格的应对方式是尽可能让电影节奏变得十分紧凑,用紧张刺激的动作戏抓住观众的神经,填补文戏不足带来的缺憾。某种程度上这个方案确实奏效了,《量子危机》的大部分动作戏都十分刺激,不仅继承了《皇家赌场》拳拳到肉,干净利落的优点,甚至还更进一步,让邦德出手更加果断狠辣大开杀戒,以体现出他的反常与失控。然而对于呈现主题来说,这样做的效果是极为有限的。想要呈现“微量的慰藉”的主题以及邦德的心理变化,大量的文戏是必不可少的。用动作戏码凑数的拍摄方式导致了本片结尾的铺垫十分不足,观众们虽然能够理解邦德放弃复仇的动机,但也一定会感受到剧情上的苍白无力。

在电影中比较重要的几场文戏分别为审讯怀特、邦德与马西斯的谈话以及沙漠中邦德与卡蜜儿的谈话。这几段内容对于本片的主体以及邦德的心理变化并非没有体现,但实在是过于浅尝辄止。这里笔者要着重提一点,在以往的邦德电影中,无论标题与电影中的实际内容的联系有多么牵强,故事中一定会起码有一句台词呼应标题。相比之下对于“微量的慰藉”这一写入标题的隐晦概念,《量子危机》全片只字未提,直接交给观众去理解,这实在不是什么高明的举动。尤其是,电影中明明有一处和短篇小说中十分相似的场景,即邦德喝醉后与马西斯长谈的那一幕,与其让马西斯说着一些不知所谓的和药相关的内容(讲真我一度怀疑那里是在内涵克雷格被人诟病个子太矮),还不如直接让马西斯取代小说中巴拿马总督的角色,和邦德探讨一下“微量慰藉原则”。类似的毛病在其他文戏段落中也有很多,
还有一点,在决定用更多的动作戏来救场后,导演似乎是铁了心要加快本片的节奏,对《量子危机》本就不充裕的文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删减。看过本片的观众可能会有点疑惑,电影开场从军情六处手中逃脱,在奥地利歌剧院与邦德擦肩而过的怀特先生竟然彻底失踪了,在前面被反复提及的英国首相特使兼量子组织成员盖伊·海因斯似乎是一个关键人物,但他在电影后半部分也脱离了主线,最终也没了下文。但实际上《量子危机》原本拍摄了邦德发现二人行踪后将海因斯逮捕并杀死怀特先生的情节,只是最终直接被删掉了。导演可能是觉得这段内容加上结尾在俄罗斯喀山的情节会显得十分拖沓,且邦德不再追踪怀特先生或许还能体现出邦德的成熟与释然。但是这样的安排只能让电影情节变得残缺不全。虽然怀特先生还会再七年后的《幽灵党》中再度登场,成为引导邦德发现幽灵党的关键人物,但很显然,在当时删掉怀特先生的结局绝不可能是为了给《幽灵党》做铺垫。更何况如果是想要给未来的剧情发展留出空间,那无论如何都应该有一场展示怀特先生远走高飞的戏才对。而他背后的量子集团也就此成为剧本的弃子,前面那么多令人细思恐极的铺垫无论是在本片还是在续集中都没能再出现过,成为了幽灵党的垫脚石(这也是笔者讨厌《幽灵党》的多个原因之一)。

本片的反派多米尼克·格林的定位与上一部的拉·契夫很相似,一方面他看上去有权有势,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呼风唤雨,另一方面他其实也是庞大集团中的小零件,一旦出了故障里面会面临报废的命运,扮演格林的马修·阿马立克还曾戏称自己为了塑造人物而去观察模仿了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神态。但是格林在本片的表现却乏善可陈,正如片中邦德和卡蜜儿所说的那样,他们想要追查的都不是格林本身,而是通过他达成自己的目的,那就注定了电影不会对格林这个人物进行深度的挖掘与探讨。他身后的那个假借环保名义垄断资源颠覆他国的邪恶集团的故事更是直接沦为了背景板,这实在是对题材和演员的极大浪费,同时会让部分在前期宣发时对于这个角色或者演员产生兴趣的观众们十分失望。

而在导演心中更加重要的动作戏中,格林依然没有任何亮点,因为他的人物属性注定他的战斗力完全就是弱鸡级别。如果格林能像上一部拉契夫那样在邦德的行动被限制之后与之来一场高潮迭起的交锋,完全可以弥补他武力上的不足,进一步塑造他的邪恶感与压迫感。可导演却又偏偏要安排邦德在结尾去和他而不是某个更加势均力敌也更加合理的敌人打一架,于是你终于可以在邦德电影中看到史无前例的一幕:训练有素的007号特工詹姆斯·邦德使出全部看家本领,火力全开地去欺负一个挥舞起斧子都能砍到自己的战五渣。这场面乍一看也许很爽,但是真的说不上有多精彩,并且彻底毁掉了格林先生的形象。

再说说《量子危机》的剪辑问题,无论对本片的剪辑是否满意,观众们都应该能看出来快速的碎片化镜头切换与交叉蒙太奇的镜头安排都是导演刻意而为之的,该如何评价这种手法是见仁见智的,我个人基本上还算喜欢,但也不得不承认电影中的一些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效果并不是很好。这里我想谈的是在奥地利剧院的那场追逐戏,片中的剧院当时上演的歌剧是《托斯卡》。《托斯卡》讲述了歌剧演员托斯卡为了拯救自己的画家恋人免于死刑,不惜将自己的肉体出卖给警察局长斯卡皮亚,并在对方企图玷污自己的时候杀死了对方。而托斯卡的恋人还是被执行了死刑,她也选择跳楼自尽。这个故事很好地影射了维斯珀、维斯珀的前男友以及怀特先生的关系,甚至把邦德和卡蜜儿都代入进去也不是不可以。电影中引用的应该是托斯卡刺死斯卡皮亚,以及托斯卡的恋人被执行死刑的段落,据说为了更好的呼应电影剧情还特意进行了一点改编。可以说这也算是导演的一段良苦用心。
然而这一段的实际的观赏效果其实并不是很好,与其进行交错剪辑的是一段极为激烈的追逐打斗枪击场面。这段内容是需要观众高度集中精神去观看的,否则很容易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歌剧的插入将动作戏的节奏打乱,观众们看到的仅仅是邦德与敌人混乱的狂奔,零碎的打斗,以及歌剧舞台上一闪而过的片段,而为了搞明白邦德那边到底出了什么事情,观众自然更不可能去关注歌剧的段鸾。这样一来,动作戏没有展现好,而歌剧所暗藏的隐喻和深意也没能被大部分观众所领悟。可以说,这场戏是整部电影中交叉剪辑方式运用的相对失败的一场戏,而其他几次交叉剪辑,或多或少都有一点类似的问题。

总地来说,《量子危机》作为一部动作片大抵是合格的,他有值得深思的主题,火爆的场面,紧凑的节奏,演员们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然而对于电影主题过于隐晦的呈现以及残缺不全的剧情使得这部电影没能做到他原本的职能:帮助邦德完成他的成长。在过于开放的结局之下,你可以说邦德已经释怀,也可以说他其实只是嘴上坚强——续作《幽灵党》选择了后者,直接把邦德本应在《量子危机》中勉强圆满但并不牢固的成长曲线打了个粉碎,这个问题虽然是由《幽灵党》引发,但根源却来自于《量子危机》。这也是我在观影几年之后对于《量子危机》的印象越来越差的原因。
《量子危机》虽然反响上不如《皇家赌场》,但米高梅方面对于007这一IP应该还是有信心的,按照计划,他们会在2010年开始开始下一部邦德电影,只可惜,米高梅的破产重组事宜让这一计划被延误了。第二十三部邦德电影直到2011年才开机,不过可能也算是因祸得福,这使得这部电影正好赶上了邦德电影50周年这一重要年份。这一次,詹姆斯·邦德应该不会让人失望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特工的安全屋”,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