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糖都不甜的年纪游十堰
“老板,来一小碗牛肉面,少放点辣子啊!”“好咯,十四块!”“要碱面还是手工面?”“碱面吧!” 你知道这是哪儿吗?是鄂西北中心城市十堰。 十堰是个谷地,可能是地质时代,汉江从将军河南下冲出的河谷盆地。古代有十个堰塘,故名。 跟着感觉走,游五堰步行街。 五堰步行街肯德基店立在街口,在淡季,也门可罗雀。 五堰步行街前那摇曳的小姐姐也没见了! 五堰卖饮料的那家也没见了。我记得男的有些残疾,两口子相濡以沫,一家人其乐融融在寒冬里晒太阳。 如果你去过十堰,十堰留给你的印象一定是空气干净、清新。街道整齐、清洁。虽然十堰人口不多,60万-100万吧!但少有少的好处! 十堰号称车城,顾名思义,就是“造车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建了“一汽”长春汽车制造厂。1964年-80年代,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呈兵百万,美国入侵越南,为了避免东北和沿海的工厂被打乱,中国开始三线建设,实现大分散小集中,军重工业向西南转移,一部分汽车制造厂迁到十堰,建成“东风汽车制造厂”。那时有大量的东北人迁入十堰,满街都是普通话。十堰的布局接近日产。 当你在十堰的大街上,看到成群结队的无牌照卡车时,不要惊讶,它们是在去车库的路上! 原来十堰市是独立于湖北郧阳地区的市级存在,由于十堰离市场远,小汽车制造挪到了武汉,卡车制造又挪到了襄阳,十堰只有小部分汽车制造,十堰市又划归郧阳地区。 市带县起源于辽宁,到了关内变成了市管县。现在,十堰市成了郧阳地区的首府。满街都是“你到哪儿咯?”的地方性语言。十堰从“三线”城市转化为越来越具有鄂西北风味的地方城市。 过去,十堰大概呈Y形。人们喊对方叫师傅。公交车上经常见年青人让座。近年,十堰两头、北京路建设快,中间变化很小。三堰、五堰、六堰还是那个样。火车站修了北广场,必须从第二层穿过走廊到南广场坐五路车到五堰。 一般外地人到十堰购物和看病。 十堰有几家有名的医院;三堰太和医院医术高超、有点贵、人多;从五堰步行街向西穿过一个小巷道,拾阶一个小桥,桥下是百二河,到五堰人民医院,十几年前我看牙医,护士小姐姐带着口罩,交了费上楼,护士小姐姐掉了口罩,漂亮的没认出来,或者不敢认;我再上楼,护士小姐姐赶忙喊我,“就这儿”!张湾东风医院技术高,我记得上初中时,光顾这里,遇到百二河涨水上街。十堰最大的弱点是不临汉江。 如果你对十堰有一点儿了解,那你一定会脱口而出“武当山”。武当山上遮天蔽日的森林里,盛产着药材和绿松石。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每年都举行规模宏大的“九月九大法会”,道士们会在武当山举行大会,真叫人山人海,整个武当山人声鼎沸。 我爷爷经常讲,清朝武当山红巾军起义(发地火),一个起义将领夹着簸箕从山上飞下来。爷爷也没见过,也许是道听途说吧!可能是一边走一边飞吧,不可能完全脱离地面! 民国时期战乱,生活飘忽不定。 我爷爷年青时经常在十堰一带做木工谋生活。 爷爷说:有个小孩在树上用石头打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怒道,“不学好!”把小孩子骂了一顿;小孩又仍石头打路过的和尚,和尚说:“打的好!”;小孩受到鼓励,打路过的军人,军人拔刀,把小孩坎死了。这是他在亲眼所见。 传说古代十堰张湾一带有个姓张的富户造火纸,水磨推动锤子不停的盅,据说他要发六十年大运。 民国时期,日本人进攻到老河口,武当山的法器搬到到汉中避险,我爷爷收留了一个道士,道士只会练功,不会干活。我爷爷一直把他养着送终。 十堰虽然是四线城市,交通很发达,武汉-十堰、安康-十堰高铁开通后,从十堰到武汉只用一个半小时就到了,从安康到十堰,一个小时就到了,到那时,到十堰办事,就方便多了,十堰名副其实的成为地区中心。 十堰街上几乎见不到过于肥胖的人,说明十堰人是很重视体态的管理的,毕竟,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吗。 抖音里有“十堰那些事儿”,讲述十堰故事,传播十堰文化,彰显十堰魅力;还有一个“车城姑娘”挺清秀的;还有一个蛮有个性的“威猛小阿姨VV”。 美丽洁净、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十堰。听了我的介绍,你们爱上我的第二故乡十堰了吗?在这个吃糖都不甜的年纪游十堰,如果你喜欢,我就在十堰等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