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交流方式引出的胡思乱想
首先说明,这些确实是胡思乱想。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而信息互换的方式多种多样。
我们常说,日久见人心。
两个人在长期的相处过程当中,就是在不断地交流,不断地交换信息。
一、一言一行都是交流,并非仅能依靠语言。
记得很早之前跟柚子有一次交谈,柚子说“你已经无需来证明自己”。
后来有次跟老肖聊起来,他也说“云端是什么人大家都清楚,已无需证明”。
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说的话、做的事,大家都看在眼里,随着交往日久,你的形象也逐渐饱满。
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给自己贴标签,都在给予别人更多的信息,“交流”一直都是进行时。
所以如果给一个人打电话、发信息,想沟通一件事情,却被对方拒接。
这并不是对方拒绝交流,而是对方通过长久以来的“交流”,已经作出了判断。
一言一行都是交流,交流从未停止,自然也就没有拒绝交流这一说。
而试图通过一两次语言沟通,来改变自己长期言行举止传递出的信息,本身便是悖论。
要么最后语言沟通说的是假的,要么平时一言一行传递出的信息是假的,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
二、联系方式影响的是交流的效率,却不是交流本身。
手机、QQ、微信等联系方式的意义在于,让人在亟需联系某人的时候可以联系到,从而提升信息交流的时效性,影响的是交流效率。
但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信息交流对效率并没有需求,提高交流效率也不是交流的必然条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哪怕是在联系方式非常丰富的当下,依然有人选择信件交流,做一个笔友。自己有什么所思所想,拿出纸笔,娓娓道来,给对方寄一封信件。可能对方收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一周甚至更久,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要的便是这种感觉。不知道何时会收到一封来自远方的来信,与你分享一段想法,或者一处风景,这种意外和惊喜难以言表。
我最后一个笔友始于2017年1月,止于2018年7月,期间寄出45封信件,收到了39封回信。每一封信件都只是为了分享,而不在乎对方回不回信。这并非是一个回合制游戏,我的回合结束是你的回合,而是想到就寄,不问结果。
与人交往的时候同样如此,每个人交友的方式都不相同,有人因为自己的原因不便于公开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确实会影响信息交流的效率,但没有影响信息交流本身。
即便没有联系方式,所处同一个平台当中,依然会遇到,依然会互动,那么信息交流便一直未曾停止。
三、以笔会友,以文见人。
每个人写的东西都有自己的风格,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点,通过一个人写的东西,可以了解一个人。
我跟时间、账号两个人并没有太多的私聊,没有语音通过话,但通过其平时的文字内容和风格,便对其有了基本的了解。
时间热爱生活,享受生活,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便会去了解、去思考,去尝试触碰一些深层次的、本质的东西。而账号则比较严谨,逻辑缜密,头脑清晰,做事情喜欢反复揣摩,界线把握的十分精准到位。
从未听时间说过抱怨的话,每次出现都是分享自己的观点,或者解答群友的问题。
从未见账号信口开河、乱吹大气,做的每一件事情,说的每一句话,似乎都游刃有余,心中有数。
文字中展现的这些闪光点,凸显了他们一些优秀的特质,而他们身上自然还有更多的特质有待进一步了解。
互读文字,这也是一种交流。
我曾在之前的专栏中写到,要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使用小破站。
其实大家也都在用自己舒服的方式来交流。

我很喜欢小银说的两个字——缘见。
没有固定要求,没有提前约定,随缘见到自己喜欢的文字和人,便是一种很不错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