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西雅图,感谢所有相遇

【基本背景】
北京邮电大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GPA: 3.93/4.0
GRE:159+170+3.5
托福:106
科研经历:密大暑研
【Offer】
博士(全奖)录取: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UW;
Applied Mathematics & Statistics @JHU;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UW-Madison;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UMN;
Industrial and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PSU;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VT
硕士录取:
Statistics MS @ Uchicago (cover 25% tuition)
关于出国读书的故事,要从收到大学录取之后说起。那个时候身边不少大人都在讲,孩子你大学读了数学,将来本科毕业之后可以去美国读金融工程。所以尽管知之甚少,我还是一踏入大学,就自觉不自觉地将申请这件事认定为必然。
可是这毕竟不是自己的选择,所以一度非常茫然无所作为。我很多次地想我为什么一定要出国,出国究竟好在哪里,出国真的值得吗。真正把这件事情变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是在一次出国旅游之后,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想要有机会出去读读书。
关于方向,惯性使然,起初是走在为金融工程做准备的路上。大三开始找实习做实习,却越做越迷茫。很忙碌,却感受不到充实的心安感,觉得这似乎不是我想走的路,却没勇气做出改变。我有时会去构想,当我申请的时候文书会怎么写,却发现大脑一片混沌,才意识到,这或许不是我真正的兴趣点所在。
后来源于院里老师的授课与讲座,优化这个方向闯入我的视野,读博的想法也渐渐萌生。那时候已经是四五月份,所以更换申请方向是个艰难的决定,感谢给予我莫大鼓励与勇气的人,也感谢那时的自己。
于是便在大家都搞定了暑研签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着急忙慌的暑研申请。邮件发了一封又一封,也收到了一封又一封坑位已满的回复,最后终于得到了哥大IEOR与密大IOE的暑研机会,并选择去安村度过申请前的最后一个暑假。
在密大的日子成为了我申请的顶梁柱。有幸遇到了一位及既有实力又耐心的教授,给予初入这个研究方向的我极大的指引与帮助,他的推荐信也撑起了我的整个博士申请。暑研的日子让我愈加相信当初更换方向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也有想不出解决方法或者实现不出想法的痛苦的时候,但整个过程都just feel right,文书也终于能在脑中逐渐成型。当然,我也有幸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房东,让我在安村度过的日子就像在家一样。
另外,关于语言考试,虽然早就知道越早解决越好,可还是一路拖延,并且一度轻敌,尤其是GRE的考试,以致拖拉到暑研临出发前才考出最终所用成绩。语言考试虽然不是最关键的,可是一天不考出来,它就一天像个石头一样压在心上让人紧张,所以还是建议尽早解决尽早安心着手更重要的东西。
为确定申请list,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地找相关方向所在院系,然后一个教授一个教授地看研究方向并挨个挑出我想跟的教授发套磁邮件。申请季真正到来的时候,我还是比较紧张的,恐慌只凭借一段研究经历还没有paper申不到博士读。
面试的日子几乎都是熬夜的,有的是教授单独约聊,有的是系里正规发面试。没想到能在12月拿到第一个博士录取,也因为这个拿掉了list上几个还没申请的项目。UW的面试是系里给的,几乎是我收到的最正规的面试,面完后愈加向往,等UW offer那段日夜难眠情绪焦灼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所幸拿到了。很喜欢UW的那个教授,面试的时候就觉得很有眼缘,也很喜欢教授所做的方向,对未来的PhD生活可以说是充满向往了。
感谢GGU(世毕盟)的培训师小姐姐还有mentor(耶鲁大学博士),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修改文书润色语言,回答我在网申环节一个又一个细碎的小问题。申请季不同阶段有什么需要做的,GGU小姐姐都会有比较系统的邮件提醒,会让人少一些慌张,多一些条理。
回忆这一路,诸多感念。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幸运的,内心的感谢千言万语,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我只想说,一路陪伴我帮助我的人,我们还有很长的故事要写。
前路还长,唯有愈加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