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俄罗斯帝国(沙俄)”大事记年表

2023-07-29 07:10 作者:江州兵马节度使  | 我要投稿

1263年,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把自己最小的儿子丹尼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分封在莫斯科。


1276年,丹尼尔在他二哥弗拉基米尔大公的护送下来到莫斯科。在他成年前,莫斯科的政务由他的叔叔代为管理。此时的莫斯科大公国是由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的附属国。


1300年,丹尼尔率军俘虏了梁赞大公康斯坦丁·罗曼诺维奇,并从他那里夺取了科洛姆纳。


1303年,丹尼尔通过斯拉夫尔王公伊凡的遗嘱,获得了包括佩列斯拉夫尔-扎列斯基在内的大量领地。同年,丹尼尔去世,他的长子尤里·丹尼洛维奇继任大公职务。


1325年,尤里被特维尔王公杀害,他的弟弟成为了新任莫斯科大公(称“伊凡一世”)。


1327年,因为特维尔市民杀害了负责收税的蒙古官员和钦察汗月即别的一位堂兄弟,月即别就调拨给伊凡一世5万人,命他对维特尔进行镇压。


1328年,伊凡一世兼任弗拉基米尔大公,并掌握了从罗斯各地为金帐汗国征收赋税的权力,后来他又兼任了诺夫哥罗德王公,这样就一个人兼领了三个公国。伊凡一世常常把一部分税金据为己有。从他开始,蒙古人再也没有把弗拉基米尔大公的职位授予其他领主,人们相信蒙古人已经委托伊凡一世管理罗斯,不敢对他妄加干预。伊凡一世于是就将税收统一化,再把各公国统一。蒙古人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会对这里进行人口普查,但蒙古人太少了,只能委托莫斯科大公国负责这些事务。这为后来莫斯科掌握全罗斯埋下了伏笔。


1340年3月31日,伊凡一世去世,他的长子接任莫斯科大公(称“谢苗一世”)。谢苗一世继续执行他父亲的政策,向金帐汗国上缴大量赋税,以换取蒙古人的信任,同时利用这种有利局面同其他罗斯领主进行斗争。


1353年4月27日,谢苗一世因黑死病去世。因为他的两个儿子在此之前也死于黑死病,所以传位于自己的弟弟(称“伊凡二世”)。


1359年11月3日,伊凡二世去世,他的儿子德米特里继位。


1378年,金帐汗国的马麦汗派兵联合立陶宛和梁赞大公进攻莫斯科,德米特里率兵15万迎战。


1380年,德米里特与蒙古联军在顿河流域的库里科沃原野决战,并取得了胜利。这一战打破了蒙古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德米里特因此被称为“顿斯科伊”(意为“顿河英雄”)。莫斯科大公国也获得了短暂的独立。


1383年,蒙古贵族脱脱迷失率军攻破莫斯科,并大肆烧杀抢夺,大公国失去独立地位。


1389年5月19日,德米特里去世,他的长子继位(称“瓦西里一世”)。


1392年,瓦西里一世在金帐汗国的授权下,吞并下诺夫哥德罗公国和穆罗姆公国。


1398年,瓦西里一世兼并了别热茨克山、沃格格达、乌斯丘格和科米人的土地。随着大公权力的加强,瓦西里一世推行了一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他剥夺了大封建主的一些司法权,并把这些权力转交给由大公本人任命的州长或者总督。


1404年,立陶宛进攻莫斯科,并占领维亚兹马赫斯摩棱斯克两座城市。


1408年,蒙古首领也迪古突袭莫斯科,焚毁了包括下诺夫哥德罗、罗斯托夫在内的多座城市。


1412年,瓦西里一世恢复对蒙古的上贡,此前他曾因为帖木儿两次击败金帐汗国而终止对他们的进贡。


1425年2月,瓦西里一世去世,他的儿子继位(称“瓦西里二世”)。瓦西里二世在位时,莫斯科大公国经历了一场长期内战。这场内战是封建王公对中央集权政策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抗。


1433年,加利里王公在叛徒的帮助下击败瓦西里二世,夺取了莫斯科。不过瓦西里二世很快就发动了反攻,把王公赶出了莫斯科。不久,王公再次击败瓦西里二世,这使得瓦西里被迫去金帐汗国那里避难。


1434年,王公去世,他的两个儿子(科索伊和舍米亚卡)发生了内讧。科索伊进入莫斯科,宣布自己是大公,随后他被瓦西里二世和舍米亚卡联手击败。胜利后,瓦西里二世恢复大公权力,而舍米亚卡则回到加利里当王公。


1445年,瓦西里二世被喀山汗国击败,他本人也被俘虏。舍米亚卡趁机夺取莫斯科。在瓦西里二世被重金赎回后,被不愿放弃权力的舍米压卡弄瞎了眼睛(由此瓦西里二世得到了“失明大公”的外号)。但瓦西里二世迅速的聚集支持者,夺回了大公之位。


1448年,瓦西里二世任命梁赞大主教约拿为莫斯科都主教。这标志着俄罗斯教会正式脱离君士坦丁堡牧首的管辖而实行自治,国际地位得到了一定提升。


1453年,瓦西里二世攻克加利里,迫使舍米亚卡出逃。最后舍米压卡在诺夫哥罗德被毒死。


1462年2月17日,瓦西里二世去世,他的儿子伊凡继位(称“伊凡三世”)。瓦西里二世统治期间内,几乎废除了莫斯科大公国内部全部的独立封建领地。诺夫哥罗德、维亚特卡和普斯科罗等共和制城邦的独立性遭到削弱。瓦西里曾发动多次远征,迫使各个城邦承认自己是莫斯科大公国的附属国,而苏兹达尔-下诺夫哥罗德公国在实际上被并入了莫斯科。


1473年,伊凡三世迎娶来自拜占庭皇室的索菲亚·帕列奥罗格公主(拜占庭帝国在1453年就已灭亡,索菲亚公主属于亡国皇室旁支),这为后来俄罗斯自称“第三罗马”提供了法理依据。


1480年,伊凡三世停止对金帐汗国的纳贡,结束其对俄罗斯人长达两个半世纪的统治。在15世纪的中后期,金帐汗国就已经分裂为了数个汗国:喀山汗国、哈萨克汗国、卡西姆汗国等,金帐汗国仅剩的直辖的地区被称为“大帐汗国”。


1487年,伊凡三世为了把所有的俄罗斯城邦都纳入莫斯科的统治之下,开始蚕食立陶宛的土地(因为有部分俄罗斯城邦被立陶宛控制)。他向那些斯拉夫人建立的小公国宣布:如果他们愿意承认莫斯科大公国对其的宗主权,并削去公国藩号,则莫斯科只要求获得他们的国防和外交权力,这些大公仍可以保留自己的领地和财产,同时莫斯科也会在他们的土地上派驻军队以保护他们免受侵略。


1492年,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卡西米尔四世去世。随后波立联邦分裂,卡西米尔的长子成为波兰国王,而次子成为立陶宛大公。伊凡三世趁机联合克里米亚汗国进攻立陶宛。


1494年2月5日,伊凡三世与亚历山大签订和约:立陶宛承认莫斯科对梅晓夫斯克等城市的主权,而伊凡三世则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亚历山大为妻。但很快,亚历山大就与妻子闹翻了,妻子直接回娘家莫斯科了。


1497年,伊凡三世颁布了法典,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国的政府机构。这部法典还规定莫斯科大公国使用拜占庭的双头鹰国徽为国徽。同样在这部法典中,伊凡三世还限制了人口流动,规定只有在圣尤里节(俄历11月26日)前后两周内,农民在还清债务的情况下可以离开土地四处走动,这开始了俄国的农奴化的进程。


1500年,伊凡三世的儿子瓦西里为了夺权公然起兵造反。同年,立陶宛语莫斯科爆发了全面战争,但莫斯科的盟友克里米亚汗国非常给力。乌克兰的各个领主害怕受到莫斯科与克里米亚的双重军事威胁,纷纷向莫斯科宣誓效忠。


1502年,伊凡三世不得不把莫斯科大公的头衔给予瓦西里。同年,莫斯科灭大帐汗国。


1505年10月17日,伊凡三世去世,瓦西里正式继位(称“瓦西里三世”)。伊凡三世在统治期间内兼并了雅罗斯拉夫尔、诺夫哥罗德、彼尔姆、特维尔这4个罗斯公国,他后来被尊称为“伊凡大帝”。


1510年,莫斯科吞并普斯科夫。同年,普斯科夫叶利扎罗夫修道院的长老在向瓦西里三世致辞时第一次使用了“第三罗马”这个概念。


1513年,莫斯科吞并沃洛科拉姆斯克。


1514年,莫斯科从立陶宛手中夺回了失去已久的斯摩棱斯克。


1521年,莫斯科吞并梁赞。


1522年,莫斯科吞并诺夫哥罗德-谢伟尔斯基。


1533年12月4日,瓦西里三世去世,他的儿子伊凡继位(称“伊凡四世”)。


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为俄罗斯沙皇,改国名为“俄罗斯沙皇国”。


1549年2月,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开所谓“调解会议”,这实际上是俄国第一次缙绅会议。伊凡四世一方面联合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工商业市民和农奴进行安抚。缙绅会议在之后也不断召开,但它的召开和参加人员都由沙皇决定,也不具行政和司法效力,只是一个用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


1550年7月,伊凡四世下令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队中的“一长制”,禁止在军队中搞门第之争。他还要求年轻贵族,在15-18岁时无权要求军队中的高级职务。10月,伊凡四世对各地的民团制度进行了改革。


1551年,伊凡四世召开由宗教和封建主代表参加的“百章会议”,通过了于前一年制定的新法典。法典限制了领主和地方官吏的权力,使司法权更加集中于中央。同年5月,伊凡四世下令,没收自西瓦西里三世去世以后由领主和杜马分封给各个寺院和主教的土地,要求教会获得新的土地需要上报政府请求批准,并禁止贵族把自己的土地出售或转让给教会。未经批准而向教会出售或转仍土地,一律充军并没收财产。


1552年,沙俄吞并喀山汗国,这是俄国统一之后第一次对外扩张。吞并喀山也改变了俄罗斯人和蒙古人的力量对比,在此之后,俄罗斯人要强于蒙古人。


1556年,沙俄吞并阿斯特拉罕汗国。


1558年,伊凡四世为夺取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出兵古立窝尼亚(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但遭到了由丹麦-挪威联合王国、瑞典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的联合抵抗(即“立窝尼亚战争”)。


1564年,伊凡四世在全国推行其独创的“特辖制”。他把全国的土地分成“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由沙皇直接管辖,而普通区(主要分布在偏远落后的地方)则归贵族领主管辖。许多大贵族被从特辖区赶到了普通区,力量被大大削弱。同时伊凡四世的改革还推动了俄国农奴化的进程。


1565年,伊凡四世组建了一支对自己绝对忠诚的军队,随后他用这支军队大肆屠杀贵族。在接下来的7年里,大约有4000名大贵族被其杀死。


1572年,俄军在莫洛季战役中重挫有“奥斯曼之鞭”之称的克里米亚汗国。


1574年,伊凡四世下令准许斯特罗甘诺夫家族在位于乌拉尔山以东的鄂毕河及其支流建成募兵。至此沙俄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西伯利亚汗国境内。


1581年10月26日,沙俄攻占西伯利亚汗国的首府卡什雷克,但西伯利亚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一直持续了20多年。同年,伊凡四世失手杀死了自己的皇太子伊凡·伊万诺维奇(即著名的“伊凡杀子”)。


1584年3月28日,伊凡四世去世,他的儿子继位(称“费奥尔多一世”)。伊凡四世在去世前不久与丹麦、瑞典和波立联邦签订,放弃在战争中取得的土地来换取和平。


1598年1月17日,费奥尔多一世去世,但他没有儿子,这导致从莫斯科大公国建立之初就开始统治俄国的留里克王朝直系后代绝嗣,也让皇位暂时空置。费奥尔多一世的妻子伊琳娜·戈东诺娃在丈夫去世后,成为了事实上的独裁者,并维护着一个模糊权力的地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9天。3月3日,全俄缙绅会议推举鲍里斯·戈东诺夫为沙皇(称“鲍里斯一世”),从此沙俄进入“戈东诺夫王朝”。鲍里斯一世与伊凡四世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他来自蒙古贵族,妹妹嫁给过伊凡四世的儿子。鲍里斯一世继承伊凡四世的遗志,在北发动对瑞典的战争,扩大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南进攻克里米亚汗国,修建了很多要塞城市。他还下令如果一个自由人为他人工作六个月以上,那就会自动沦为那个人的奴隶,推动俄国农奴化进程,并规定追捕农奴的有效期为五年。


1601年,俄国受秘鲁瓦伊纳普蒂纳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冬天影响,而发生大饥荒。


1603年,俄国大饥荒基本结束。这场饥荒导致约200万人死亡,占当时沙俄人口的30%,是迄今为止俄罗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场饥荒。


1604年,一个自称是伊凡四世幼子季米特里·伊万诺维奇的人在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的支持下,带着波兰军队入侵沙俄(现在多数史学家认为这个人的真实身份是潜逃波兰的传教士格里高利·奥特列皮耶夫)。因为俄国正好刚刚经历饥荒,且鲍里斯一世的政策失误,使得他的政府不得人心。波兰军队在沙俄境内势如破竹。


1605年4月23日,鲍里斯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费奥多尔继位(称“费奥多尔二世”)。6月11日,费奥多尔二世在波兰军队攻入莫斯科后被杀,俄罗斯进入“空位时期”(或称“混乱时期”)。6月20日,格里高利在人们的拥戴下成为俄国沙皇,称“伪季米特里一世”。


1606年5月17日,莫斯科人民趁波兰军队的主力回国镇压农民起义时发动起义,大肆屠杀波兰人,伪季米特里一世本人也在混乱中被杀。5月19日,来自下诺夫哥罗德的贵族舒伊斯基被推举为新一任沙皇(称“瓦西里四世”)。但镇压了农民起义后,波兰卷土重来,这次波兰宣布伪季米特里一世没有死(他们又抓了个人来假扮季米特里),他逃出生天后来到波兰,现在他要回莫斯科复位(史称“伪季米特里二世”,身世不详)。


1609年9月,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因为对伪季米特里二世的不思进取很是不满,便下令波兰军队直接公开入侵俄国,并宣布废黜伪季米特里二世。


1610年2月11日,伪季米特里二世在逃亡过程中被自己的部下杀死。6月,波兰军队抵达莫斯科城外。7月17日,瓦西里四世在贵族的压力下退位,随后波兰军队进入莫斯科。莫斯科沦陷后,梁赞公爵普罗科比、苏兹达尔公爵德米特里组建临时政府(普罗科比担任政府首脑、德米特里担任军事指挥官)继续抵抗波兰入侵。与此同时,瑞典军队也从瑞属芬兰发兵入侵俄国(即“英格里亚战争”)。西格蒙德三世本来想让自己的儿子弗瓦迪斯拉夫出任俄国沙皇,但后来改主意想要自己兼任。


1612年,波兰军队被由俄罗斯贵族召集的军队驱除出境。


1613年2月21日,16岁少年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被国会推举为沙皇(称“米哈伊尔一世”),他是伊凡四世第一个妻子的侄孙,从此俄国结束“空位时期”,进入罗曼诺夫王朝。7月22日,米哈伊尔一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1617年2月7日,俄国为结束英格里亚战争而与瑞典签订《斯托尔博沃和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俄国向瑞典割让凯克斯霍尔姆省和包括内斯堡要塞在内的英格里亚省(这让俄国失去了在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俄国放弃对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的领土要求;俄国向瑞典赔偿2万卢布;瑞典向俄国返还战争期间占领的诺夫哥罗德及其他地区;瑞典可以保留1616年11月20日前得到的战利品;瑞典承认米哈伊尔一世为俄国沙皇,并放弃对俄国皇位的宣称。同年,西格蒙特三世再次出兵俄国,想要武力夺取俄国皇位。


1618年9月,波兰军队进攻莫斯科,但被守城俄军击退。在之后的交战中,波兰军队遭受到了不小的损失,于是波兰开始和俄国和谈。最后两国签订了一份为期四十年的和平协议,协议规定俄国向波兰割让大片领地,而波兰承认米哈伊尔一世为沙皇并放弃对皇位的宣称。


1619年,米哈伊尔一世的父亲菲拉列特大牧首来到俄国。米哈伊尔一世下令大牧首享有与沙皇同等的待遇,他的命令等于沙皇的诏令,因而大牧首成为了俄国实际上的太上皇。大牧首在把大贵族排挤出核心权力层后,推行了一些列新政,以来稳定民生。


1632年4月30日,西格蒙德三世去世,波兰举国发丧。俄国趁机出兵入侵波兰,但无功而返。


1633年,大牧首去世,大贵族重新掌握实权,米哈伊尔一世并未做出抗争,而是拱手让出权力。


1645年7月23日,米哈伊尔一世去世,他的长子阿列克谢继位(称“阿列克谢一世”)。


1648年,莫斯科爆发了反对征收高额盐税的市民起义。


1649年,全俄缙绅会议批准了新的法典(即《会议法典》)。根据这部法典,庄园主追捕逃亡农奴的期限从五年变为无限期。


1654年7月,俄国为夺取左岸乌克兰而出兵入侵波兰(即“十三年战争”或称“第一次北方战争”)。


1667年4月30日,波兰与俄国签订《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以结束战争,根据协议,波兰把斯摩棱斯克和包括基辅在内的左岸乌克兰割让予俄国。


1676年1月29日,阿列克谢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费奥多尔继位(称“费奥多尔三世”)。同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为恢复自己在乌克兰的统治而出兵入侵俄国(即“第一次俄土战争”)。


1678年,俄国进行人口普查。


1679年,俄国开始征收户籍税。


1681年1月23日,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巴赫奇萨赖条约》。在条约中,土耳其承认左岸土耳其为俄罗斯领土,确定第聂伯河为两国国界。


1682年5月7日,费奥多尔三世去世。纳雷什金家族在费奥多尔去世后用立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彼得为沙皇。但米罗斯拉夫斯基家族对此不满,于是他们便唆使近卫军发动政变,拥护另一个弟弟伊凡担任国王。在不久之后召开的全俄缙绅会议上,伊凡被确认为第一沙皇(称“伊凡五世”),彼得被确认为第二沙皇(称“彼得一世”)。但实权被他们的姐姐索菲亚·阿列克谢耶芙娜掌握,而且彼得一世也被驱除出莫斯科。


1686年,俄国加入由奥地利、波立联邦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耳其同盟后出兵进攻土耳其(即“第二次俄土战争”)。


1689年8月27日,索菲亚公主指使近卫军发动政变,但因为大臣和贵族纷纷依附彼得一世而被粉碎。10月6日,彼得一世返回莫斯科,他把国家政权交给了母亲管理,自己则研究航海事业。


1694年1月,彼得一世的母亲去世,他本人开始亲政。


1696年2月8日,伊凡五世去世。


1698年6月,俄国近卫军趁彼得一世出国访问再次发动政变,想要立索菲亚为女沙皇。彼得一世迅速返回莫斯科粉碎政变,他杀了上千名近卫军军官,并把100多具叛军尸体吊挂在索菲亚的窗户前。8月3日,彼得一世与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在乌克兰拉瓦会晤,双方在口头上约定共同反对瑞典。从此俄国、萨克森和丹麦三国形成了一个反瑞典的同盟(即“北方同盟”)。


1699年,彼得一世在莫斯科设立市政厅,并在各地设立自治署,取缔了平日对他不满的杜马,加强了君主专制。


1700年7月3日,俄国与土耳其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以结束战争。根据该条约,土耳其承认俄国在亚速海的统治,并允许其建造塔甘罗格,这样一来俄国就获得了自己在黑海的第一个出海口。8月8日,彼得一世在知晓已经与土耳其缔结和约后,立即向瑞典宣战,目的是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即“大北方战争”)。


1710年,土耳其出兵北伐,攻占俄国的顿河河口(即“第三次俄土战争”)。


1711年7月,俄国和土耳其签订《普鲁特和约》,俄国承认土耳其对亚速海的统治。


1712年,彼得一世为加强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而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往圣彼得堡。


1721年8月30日,俄国与瑞典签订《纳斯塔德条约》,这标志着大北方战争以俄国的胜利告终。根据该条约,瑞典需把瑞属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因格里亚、凯克斯霍姆和大部分的阿累利阿割让给俄国。


1722年2月25日,彼得一世颁布《王位继承法》,废除了传统的王位继承原则,规定沙皇可以自行指定皇位继承人,还可以更换已经指定的继承人。5月13日,彼得一世亲自率军从里海出发进攻波斯。8月,俄军占领杰尔宾特,彼得一世在此时也返回莫斯科。10月22日,俄国参议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扩张中的贡献,而授予他“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沙皇国也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1723年7月,俄军占领巴库。9月12日,波斯同俄国签订《彼得同盟条约》。根据该条约,波斯把包括巴库和杰尔宾特在内的里海西岸和南岸领土割让予俄国,而俄国则帮助波斯平定国内叛乱。同年,彼得一世派军占领额尔齐斯河上流的土地,其探险队也抵达白令海峡。


1724年6月12日,俄国与土耳其为解决波斯问题而在君士坦丁堡签订和约。条约规定,土耳其得到了埃里温、大不里士、卡兹温斯克等高加索西南地区,而俄国仍占有里海西岸和南岸地区。


1725年2月8日,彼得一世去世(后来他被尊称为“彼得大帝”),他的妻子叶卡琳娜·阿列克谢耶芙娜在近卫军的支持下成为新的皇帝(称“叶卡捷琳娜一世”)。叶卡捷琳娜一世本是波兰农民,在大北方战争中被俄军俘虏,不久后就被彼得一世宠幸。


1726年,俄罗斯科学院成立。


1727年5月17日,叶卡捷琳娜一世去世,随后彼得一世的孙子、年仅12岁的小彼得继位(称“彼得二世”)。但叶卡捷琳娜一世在遗嘱中规定,彼得二世要到16岁才能亲政,于是大权就落到了缅什科夫的手中。9月,在彼得二世的支持下,多尔戈鲁基公爵等保守派贵族发动政变,推翻面什科夫,随后把他全家流放西伯利亚。


1728年2月4日,彼得二世把王宫从圣彼得堡搬回莫斯科,这导致圣彼得堡虽然在名义上是俄国首都,但实际上的政治中心却在莫斯科。2月25日,彼得二世正式加冕为皇帝。


1730年1月19日,彼得二世因天花去世,但他没有孩子,这导致罗曼诺夫家族男性直系后代绝嗣。1月30日,伊凡五世的女儿(也就是彼得一世的侄女)安娜·伊凡诺芙娜即位(称“安娜一世”)。


1732年1月16日,安娜一世把皇宫迁回圣彼得堡。


1733年2月1日,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一世去世。随后波兰贵族聚集在一起讨论下一任国王的人选,很多贵族支持曼努埃尔当国王,但奥地利和俄国支持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担任国王,于是就出兵入侵波兰(即“波兰王位继承战争”)。


1736年,俄国获得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胜利,其支持的奥古斯都成为波兰国王(称“奥古斯都二世”)。同年5月20日,俄国为能夺取亚速海和克里米亚半岛而出兵入侵土耳其的附庸克里米亚汗国(即“第四次俄土战争”)。


1737年7月,奥地利介入俄土战争,帮助俄国。


1739年9月18日,因为奥军被土军击败,且奥土之间已签订和约,俄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尼什和约》结束战争。


1740年10月5日,安娜一世去世,她才2个月大的外孙伊凡成为新皇帝(称“伊凡六世”)。


1741年12月6日,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她是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三女儿)率领军队发动不流血政变,成为新皇(称“伊丽莎白一世”)。她一登基就宣布恢复了此前被废除的彼得一世的所有改革措施:解散议会,恢复枢密院并设立枢密总理大臣来总领国务;废除死刑;取消国内海关,鼓励工商业发展;用法律的形式限制贵族特权;建立起能够吸纳国内各个阶层的文官制度。总的来说,她是位开明专制君主。


1757年夏天,俄国派兵加入七年战争。


1762年1月5日,伊丽莎白一世去世。因为女皇没有子嗣,所以由彼得一世的外孙、出生于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彼得继位(称“彼得三世”)。因为彼得三世非常崇拜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所以他面对已经在七年战争中打的精疲力竭的普鲁士,选择单独和普鲁士和谈。5月,俄国退出反普同盟,并主动退还被俄国占领的普鲁士领土,这让普鲁士在战争中转危为安(史称“勃兰登堡王室奇迹”)。7月9日,俄国皇后叶卡捷琳娜趁丈夫外出发动政变,废黜彼得三世,自立为帝(称“叶卡捷琳娜二世”)。7月17日,已经退位的彼得三世突然死亡,死因至今不明。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统治,扩大贵族特权,并让农奴制在俄国发展到了顶点;她为了发展俄国经济,采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废除出口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内,她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允许在除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外的地方自由办厂;颁布《俄罗斯帝国城市权利和利益诏书》,给予城市自治权,并宣布拥有500卢布以上资产的商人免受体罚、免服兵役、免缴人头税,只需缴纳资产1%的资本税。


1768年9月25日,土耳其向俄国宣战(即“第五次俄土战争”)。战争的起因是波兰的一些贵族因反对奥古斯都二世的统治而发动叛乱,而奥古斯都二世则完全依靠俄国在军事上对其的支持,而土耳其为了削弱俄国的影响力,选择支持叛军。一支俄国哥萨克骑兵在追击波兰叛军时,越界进入土耳其领土,土耳其宣称这些骑兵在其境内屠杀百姓,并以此为借口宣战。土耳其在战争中巴尔联盟(波兰反俄派)结成同盟,而俄国则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1771年7月,奥地利和土耳其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普鲁士也拒绝履行《俄普同盟条约》。叶卡捷琳娜二世为打破俄国在外交上孤立的局面,放弃独吞波兰,并同意了腓特烈二世提出的瓜分波兰的方案。俄国和普鲁士出于自身的需要,也都同意奥地利与他们一起瓜分波兰。


1772年8月,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了瓜分波兰条约(史称“第一次瓜分波兰”)。俄国得到了位于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和部分拉脱维亚,总面积约有9.2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30万。


1773年9月18日,波兰议会被迫同意瓜分波兰的条约。


1774年7月21日,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库楚克开纳吉和约》。根据该和约,土耳其需向俄国支付250万卢布的赔款,并且向俄国割让刻赤、耶尼卡勒、卡巴迪亚及叶迪山地区的一部分,克里米亚汗国也沦为了俄国的附庸国。


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正式被俄国吞并。


1787年9月2日,土耳其舰队炮击俄国军舰,俄国要塞也发动炮击以反击(即“第五次俄土战争”)。这次开战的原因是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克里米亚,并承认格鲁吉亚为土耳其属地,但俄国拒绝,土耳其就决定武力解决。


1792年1月9日,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雅西和约》,承认俄国兼并克里米亚并放弃对格鲁吉亚的宣称。至此,黑海北岸的广大地区彻底被并入俄国版图。


1793年1月28日,俄国和普鲁士签订了第二份瓜分波兰的条约(史称“第二次瓜分波兰”)。这次俄国得到了包括明斯克在内的白俄罗斯、位于第聂伯河西岸的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和一部分立陶宛,总面积约有25万平方公里,人口有300万。


1795年10月23日,俄国、普鲁士与奥地利再次签订瓜分波兰的条约,决定把波兰剩下的土地分完(史称“第三次瓜分波兰”)。这次俄国得到了西白俄罗斯、大部分的西乌克兰、库尔兰和西库伦,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


1796年11月17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因中风去世(后来他被尊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他与彼得三世的儿子继承了皇位(称“保罗一世”)。保罗一世登基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叶卡捷琳娜二世有没有留下遗嘱,因为他害怕母亲直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亚历山大,之后他又修改了彼得一世制定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皇帝无权指定继承人。


1799年1月2日,俄国与英国和土耳其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进攻法国(即“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除了俄英土三国外,参加联盟的还有奥地利和那不勒斯。同年,俄国控制位于北美的阿拉斯加地区(面积约为171.7万平方公里)。


1801年3月23日,保罗一世被反对他的官员联手杀死,官方对外宣称他是“暴病而亡”,随后亚历山大继位(称“亚历山大一世”)。


1803年2月25日,英国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第二次反法联盟战争正式结束。5月18日,英国撕毁和约入侵法国,后来奥地利和俄国也加入战争与英国共同作战(即“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


1805年12月2日,有8.6万人的俄奥联军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被6.5万名法军击溃。因为亚历山大一世、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和奥地利皇帝佛朗茨二世都亲临前线指挥军队,所以这场战役也被称为“三皇会战”。随后法军又在普鲁士境内击再次击溃俄军。12月27日,奥地利被迫与法国签订《普雷斯堡和约》,第三次反法联盟瓦解。


1806年9月,英国、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再次组建联盟入侵法国(即“第四次反法联盟战争”)。11月,俄国派兵进攻附属于土耳其的摩尔达维亚公国和瓦拉几亚公国(即“第七次俄土战争”)。


1807年6月14日,法军在弗兰德击溃俄军。7月9日,俄国与法国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两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英国。第四次反法联盟正式结束。


1808年2月,亚历山大一世出兵入侵瑞典。


1809年9月17日,瑞典被迫与俄国签订《腓特烈港和约》。瑞典在条约中向俄国割让芬兰和奥库群岛。亚历山大一世在芬兰建立附属于俄国的“芬兰大公国”,其大公由俄国皇帝兼任,俄国也在芬兰设置总督进行管辖。


1812年5月28日,土耳其被迫与俄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根据这份条约,土耳其需把包括霍京要塞在内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割让予俄国,两国以普鲁特河与多瑙河交汇处为界。而且土耳其需允许塞尔维亚自治和俄国在普鲁特河的自由航行权。6月24日,拿破仑一世率领60万大军,以亚历山大一世破坏《提尔西特和约》为由入侵俄国(即“法俄战争”)。9月14日,法军占领莫斯科。但因为俄军实行焦土政策,让法军难以获得补给,这让俄军很快就开始了反攻。12月6日,拿破仑率领残部返回巴黎,这场战争以俄国的全胜而告终。


1815年5月22日,华沙大公国被俄普奥三国瓜分。华沙大公国是之前拿破仑逼迫普鲁士和奥地利吐出瓜分波兰所得的领土而建立的国家。在本次瓜分中,普奥瓜分走了不少土地。但两国瓜分剩下的土地并没有被俄国吞并,俄国在这里成立了附属于俄国的“波兰会议王国”(也称“俄属波兰”),国王由俄国皇帝兼任。


1825年9月,亚历山大一世得到密报,军队中有人正在筹备政变推翻他,不过他并没有采取镇压措施,而是前往位于亚速海沿岸的一个小镇疗养。12月1日,俄国皇宫突然宣布亚历山大一世去世,随后他的三弟尼古拉继位(称“尼古拉一世”)。亚历山大一世的死亡是一桩历史悬案,有人认为他确实是暴病身亡,有人则认为他疲于政务,隐居山林去了。在他“去世”10年后,在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村子中出现了一位自称费奥多·库兹米奇的老人。老人说不清自己的来历,被警察驱赶到西伯利亚。他虽然生活困苦,但学识渊博且温文尔雅,而且老人对俄国宫廷的很多内幕了如指掌,能说出皇帝身边每一个随员的名字,还经常能收到一个署名玛丽亚·费多罗芙娜(与亚历山大一世母亲同名)的女人寄来的衣服和钱。在他去世后,许多跟随过亚历山大一世的老人说“皇帝真的死了”。12月14日,俄国军队中一批青年进步军官趁新皇登基政局不稳,发动起义,想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国或君主立宪(即“十二月党人起义”)。但很快起义就被镇压了,5位组织者被处死,100多人被流放。


1828年4月26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即“第八次俄土战争”)。


1829年9月14日,土耳其被迫同俄国签订《亚德里亚堡和约》。在条约中,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割让多瑙河三角洲中的岛屿和位于黑海东岸的土地给俄国;承认俄国有权“保护”瓦拉几亚和摩尔多瓦的自治权。


1830年11月29日,一批出身贵族的波兰青年军官和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而发动起义(即“波兰1830年起义”)。


1831年1月25日,波兰议会迫于群众压力,宣布独立并废黜兼任波兰国王的俄皇尼古拉一世。2月,尼古拉一世派遣12万军队前往波兰镇压起义。9月8日,俄军攻下华沙,这标志着起义的失败。


1853年10月16日,俄国为争夺自己在小亚细亚的权益而向土耳其宣战(即“第九次俄土战争”或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4年2月21日,俄国向支持土耳其的英国和法国宣战。3月27日,法国对俄国宣战。3月28日,英国对俄国宣战。


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面对日益恶化的克里米亚战局,在绝望中自杀,他的长子亚历山大继位(称“亚历山大二世”)。


1856年3月30日,俄国被迫签订《巴黎和约》,这标志着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根据该条约,俄国需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予摩尔达维亚;把高加索的卡尔斯地区归还土耳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权;承认摩尔达维亚、塞尔维亚和瓦拉几亚的宗主权属于土耳其;不能在黑海沿岸修建或保留兵工厂。


1858年5月28日,俄国强迫中国签订《瑷珲条约》。在条约中,中国向俄国割让位于黑龙江以北、大兴安岭以南的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位于乌苏里江以东的包括库页岛的中国领土成为了“中俄共管区”。


1860年11月14日,俄国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根据这份条约,俄国得到了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位于乌苏里江以东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下令废除农奴制(即“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而且可以出钱购买一块只有使用权的耕地(但是价格非常高)。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高额的赎金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资金,但仍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且农民的负担有增无减。除了农奴制,亚历山大二世在其他方面也在改革,甚至试图推动俄国的君主立宪进程。


1864年10月7日,俄国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开始蚕食中国的“外西北”。之后又先后签订《科布多界约》《乌里雅苏台界约》和《塔尔巴哈台界约》三个条约,共割占了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西北领土。


1867年3月30日,美国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外加20万美元的手续费从俄国手中买下了整个阿拉斯加地区,平均每英亩仅卖了2美分。俄国卖阿拉斯加的原因是克里米亚战争导致其财政困难,同时害怕英国趁虚占领阿拉斯加以威胁自己。10月18日,阿拉斯加买卖协议正式生效。


1877年4月24日,俄国向土耳其宣战(即“第十次俄土战争”)。5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加入俄国,共同对抗土耳其。


1878年3月3日,土耳其被迫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根据该条约,土耳其把比萨拉比亚南部、卡尔斯、巴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割让予俄国。


1881年3月1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宣布改组国家委员会,启动俄国君主立宪进程。但在这一天,他遭遇了进步人士的刺杀。刺客向他的马车扔了一枚炸弹,炸伤了他的马夫和卫兵。亚历山大二世不顾别人的劝阻,执意下车去查看卫兵的伤情,但在这时,刺客丢了第二枚炸弹,把亚历山大炸成重伤。很快,皇帝就伤重不治身亡了。3月13日,皇帝的次子继承皇位(称“亚历山大三世”)。他在登基后,并没有继续推行父亲的改革措施,而是逐步把那些政策取消了。他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采取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限制地方自治和大学自治,对待少数民族强制推行俄罗斯化政策。同时他还加大了对游行、罢工的惩罚,并颁布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君主专制。


1891年5月11日,日本警察津田三藏刺杀前来访问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未遂(即“大津行刺案”)。


1894年11月1日,亚历山大三世去世,尼古拉太子继位(称“尼古拉二世”)。


1895年4月17日,中国在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根据该条约,中国需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但这令俄国在远东的利益颇为受损。在签约当日,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对德国和法国的驻俄大使表示要对日本采取一些军事行动,以“维护”中国的利益。4月23日,俄法德三国对日本发出外交照会,要求其向中国归还辽东半岛,限期15日内答复(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当天晚上日本就做出了答复。5月4日,日本内阁在召开会议讨论后,决定向三国妥协,向中国归还辽东。


1896年6月3日,在俄国贿赂作为中国遣俄特使的李鸿章300万卢布后,与其签署《中俄密约》(正式名称为《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在条约中,俄国获得了在中国任意港口停泊军舰和在黑龙江、吉林修建铁路的权利。


1898年3月27日,俄国利用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之际,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旅大租地条约》。根据该条约,俄国从中国“租借”旅大口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水域,租期25年(租期可延长)。


1900年5月28日,包括沙俄在内的8个列强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出兵入侵中国(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


1904年2月8日,日本舰队突袭了俄国驻扎在中国旅顺的舰队(即“日俄战争”)。战争的起因是尼古拉二世在扩张主义的指导下想扩大在中国东北的权益,但这侵犯了日本的利益。7月15日,尼古拉二世因日俄战争而不得不向国内的自由派让步,任命自由派斯维亚托波尔克—米尔斯基为内务大臣。12月2日,尼古拉二世颁布《完善国家制度的规划诏令》,主要内容有:扩大地方的自治机关和城市杜马的权利;农民逐步取得与其他等级相等的权利;改善少数民族和非东正教徒的地位;对工人实行国家保险等。但尼古拉二世始终不愿意做出根本性的、制度上的让步。


1905年1月22日,俄国军警残酷屠杀向冬宫递交请愿书的工人,造成1000多人死亡、几千人受伤(史称“流血星期日”或“一月大屠杀”)。以该事件为导火索,很快俄国各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抗事件(即“1905年俄国革命”)。8月10日,日本和俄国在美国的调停下和谈。9月5日,俄国被迫同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根据这份条约,俄国需把位于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割让予日本;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并保证永不侵犯;把自己在中国的特权转移给日本。


1907年6月1日,俄国总理大臣斯托雷平以“策划叛国政变”为名指控俄国社会民主工党。6月2日,政府下令逮捕社会民主工党的65名杜马代表,并把他们流放西伯利亚。6月3日,尼古拉二世宣布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这一系列的事假被称为“六三政变”,标志着1905年革命的终结。8月31日,俄国与英国签订《英俄条约》,基本解决英俄两国之间的纠纷。再加上之前英国已与法国解决纠纷且俄国与法国长期同盟,英法俄三国形成“三国协约”。


1914年7月30日,俄国开始进行全国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俄国正式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8月5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尼古拉二世企图从奥斯曼手中夺走黑海海峡、君士坦丁堡和土属亚美尼亚,从奥匈帝国手中夺走加里西亚,因而参战。


1917年2月25日,圣彼得堡的工人罢工演变为了武装起义(即“俄国二月革命”)。2月27日,圣彼得堡起义获胜,尼古拉二世失去了军队、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3月2日,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他本想传位给弟弟米哈伊尔大公,但遭到拒绝。至此,俄罗斯君主制的历史宣告终结。


“俄罗斯帝国(沙俄)”大事记年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