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东重读鲁迅--《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
王富仁:《呐喊》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三个关键词
梦:
受弗洛伊德文艺观的影响,鲁迅认为文艺就是压抑在人们无意识当中的白日梦的象征与宣泄。
鲁迅说他没有完全忘却的梦,都积压到潜意识当中,就成了他的小说。 (下文即回顾鲁迅少年、青年时代做过的梦:这些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这些梦如何变成了他的创作。)
忘却、回忆和记忆:
创作与个人精神历程的曲折关系
寂寞:
《呐喊》编选时处于五四的退潮期,鲁迅已经没有了之前的激愤,更多的是失望和伤感。
小时候给父亲买药的经历
写出了鲁迅的童年家境和背后的国家命运(这对鲁迅的创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个人的屈辱感转化为民族和文学的悲愤)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强调药铺、当铺柜台的高度等等,就是要强调他幼年心里刻下的屈辱感。
鲁迅的家境:家庭的衰落和国运的兴衰刚好同步
周家从明万历年间以来两三百年均是望族大户,至清咸丰年间李秀成占领绍兴才导致家道的中落。鲁迅小时候家里还不愁生计
现代作家或者说中国的共同处境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非小康家庭的子女根本读不起书,也无从写作;
而乱世中还可一路发达的家庭,子女也看不到人情世故,也无从写作。导致小康人家家道中落的大多都是父亲早逝,这也是现代作家的共同处境。
在象征意义上,中国当时也正是从小康社会走向了衰落困顿。而在这途中,我们也看见了世界各国的真面目。
幻灯片事件
让鲁迅意识到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全的关系
“我那时以为”
这时鲁迅曾尝试用文学解决社会问题
世界各国从古代到现代,很多思想家从文学入手,用文化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按林毓生的说法,貌似反传统,其实还是儒家精神。
同周作人、许寿裳一起编《域外小说集》,还是编《新生》杂志,这些文学努力均告失败。
好朋友许寿裳的介绍认识了蔡元培,到教育部任职;在袁世凯称帝时为了装作不问政治而埋头钞古碑。
开始写小说的原因
钱玄同到绍兴会馆找他,看到他钞的那些古碑,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点题
钱玄同的回答,就是后来鲁迅从事创作的基本理由:“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在铁屋中唤醒沉睡者”
“在铁屋中唤醒沉睡者”的意象后来贯穿了鲁迅的全部创作,也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创作。
民国识字人口最多两成,读新文学的更只有总人口的百分之几。可就是这百分之几的新文学人口,通过文学教育革命后来改变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