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 劳动点 分配点
其他关键词: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
设想一种极端情况,社会上无需以实物为货币。以平均劳动时间为基准,衡量价值。比如,一个一级工人(一级可以定义为一个完成了义务教育,并经过三个月培训的工人,所能通过的考核),一天 8 小时工作时间。各种物品,工业品,农业品,的价值,都能经过各种换算来得到。
这就可以定义为劳动点。你执行了劳动,生产了价值,共同体就分配给你劳动点。你可以用劳动点来换取各类物资和服务。
很容易想到,要运行这样的社会,需要极其可怕的算力,和适配的政治经济学。
继续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群和劳动。
劳动可以简单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农业工人,工业工人,是典型的体力劳动者。产品和劳动时间有较为清晰的对应关系,相对来说好计算。
脑力劳动就很不好计算了,对计划经济进行数学计算的工作?科研工作?管理者的管理工作?
体力劳动是直接的生产性劳动,把人类的行动,转换成各种产品。
脑力劳动是间接的生产性劳动。研究出新的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脑力劳动的价值往往无法精确判断。所以应该由共同体来决定投入多少。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概念,分配点。分配点是劳动点的另一种形式。~~它来源于劳动,但不直接对应劳动。~~
分配点的来源是对劳动点的税收。共同体对生产性活动和商业性活动收税。比如你是工人,一天生产了若干产品,对应 10 劳动点,但是其中的 2 劳动点作为税收,最终只得到了 8 劳动点。又比如,产品价值 10 劳动点,但价格定为 12 劳动点,多出来的 2 点被共同体收取,作为税收。这里不是利润,因为不需要利润这个概念。共同体拿走税收做什么用呢?就是分配到非直接生产性劳动中去。
学者,做了一天的研究,得到若干劳动点和若干分配点。这意味着,劳动点用来衡量你一天的劳动,分配点则是共同体对你劳动的一个额外价值估计。比如是研究航天材料,非常重要,那么共同体就设置较高的分配点。为什么要另外起一个名字,就是用来说明,这些点数,其实来源于其他人的劳动。并非你的劳动就价值那么高,而是大家相信你能带来更多价值,所以别人把他们的劳动价值直接转移到你身上,作为鼓励。你获得的购物凭证,不仅来源于你自身的劳动,还源于别人的无私奉献。
类似的,学生的学习显然不能算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所以学生学习一天,对应极低的劳动点。学生获得的购物凭证,绝大部分来源是共同体给予的分配点。这象征着是共同体来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
同样的,各种各样的管理工作的价值,也可以由劳动点和分配点来衡量。
而整个共同体的点数来源,都是来源于直接生产性劳动者的劳动。
正所谓,无产阶级养育了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