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庐《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原文】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今译】 东汉末年,刘备驻兵于新野(时先主屯新野),一次,徐庶去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先主器之),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有一位诸葛孔明(诸葛孔明者),有真才实学,只是还隐居着,是人间的卧龙(卧龙也),将军您愿不愿意见一见他(将军岂愿见之乎)?” 刘备说:“请您与他一起来吧(君与俱来)。” 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您只能去他那里见他(此人可就见),他是不会自己主动跑来,不能委屈招致(不可屈致也),将军您应该屈尊亲自去看望他(将军宜枉驾顾之)”。 刘备求贤若渴,就动身去登门拜访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一连去了三次(凡三往),才见到诸葛亮(乃见)。 【赏析】 成语“三顾茅庐”就是从上文概括出来的。刘备三次到茅屋去请诸葛亮 make three calls at the thatched cottage.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亦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公元181 ~ 234),字孔明,原籍山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当时隐居在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他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冈”。 徐庶将他推荐给刘备,刘备得知诸葛亮是位胸怀天下、富有谋略的人才,求贤心切,就三次亲自专程到隆中登门拜访,请诸葛亮出来辅助自己。 可是刘备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感其赤诚,在刘备的感召下,于是答应出山做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 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指挥三军作战,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成就帝业。 “茅庐” 草房,茅草搭的房子。 后以“三顾”、“三顾茅庐”,或叫“三请诸葛亮”喻指礼下于人,诚心诚意地一再拜访、邀请、聘请贤士 repeatedly to request somebody to take up a responsible post. 也表示对别人的知遇之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记载,诸葛亮出山后,初出茅庐 just come out of his thatched cottage,初掌兵权,即设奇计在博望坡大败曹操的军队,有“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的语句。 “初出茅庐”原指第一次出来做某件事情,新露头角。 后多用“初出茅庐”比喻刚走上工作岗位,at the beginning of one's career,或刚刚步入社会,inexperienced in society,还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和经验 young and new-fled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