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营造学社的足迹——蓟县访古(观音阁细节讨论and参观建议)

先来看两张图。


上一张是营造学社的考察照,下面的是我此行拍摄的,拍照之人之时大异,而地点事物全无变化,颇有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觉。唯有的两点不同,一则是今日的观音阁熙熙攘攘,二来是当年尚是葱茏的唐柏今日早已生机不再。唐柏一去,观音阁便如同失掉一老友,虽然今日古寺游人如织,可如当年关野贞梁思成般的知己又有几人呢。。。
观音阁高23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观音阁看似只有两层,实为三层,在上下层之间还夹着一个用腰檐和平坐栏杆围绕着建成的暗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阁下檐高悬“观音之阁”匾额,相传为唐代李白所写。阁内有一座高达16.27米的观音菩萨像,是辽代泥塑艺术珍品,又是国内最大的观音塑像。观音阁四壁,绘着五彩缤纷的壁画,南墙大门两侧是四臂和三头六臂的明王像,北墙后门两侧和东、西墙画着十六罗汉。


据《蓟县志》记载,在唐天宝年间,独乐寺刚刚建成,正缺一块匾额,住持方丈正在为请谁来为观音阁题匾而烦恼,恰逢此时诗仙李白游玩至蓟州。李白当时已是闻名遐迩的“诗仙”,住持方丈就想,何不请李白给题匾呢。但是李白这样重量级的“明星”,怎么能随便给别人题匾呢,方丈一时间想不到好办法。突然,住持想到李白既称“酒仙”皆因爱酒,蓟州本地也产一种名酒,此酒窖香浓郁,口味醇正,酒体丰满,入口绵甜,回味悠长,只要是喝过它就没有不喜欢的,用它来款待李白,相信一个爱酒之人必定不会拒绝。
住持方丈找到李白对他说:“我们寺院刚刚建成,听闻您来到蓟州,特地来请您到我们寺里参加落成仪式,寺里还备了蓟州最好的酒,一起来品尝吧。”听到是当地的名酒,李白觉得这是个好建议,欣然应允,与住持一同前往独乐寺。
到寺中端出酒来,只见李白打开酒罐,轻轻一闻,立刻大赞:“好酒。”不待方丈拿出酒杯就直接喝起来,边喝边感叹此酒之好,喝得好不尽兴,不知不觉便喝得酩酊大醉。方丈见时机差不多了,请他来题匾,李白乘着酒兴一挥而就“观音之阁”四个大字。
第二天,当人们把匾额挂上去之后,现场一片哗然,原来“观音之阁”的“之”字上少了一点。这下急坏了主持,急忙跑到李白面前躬身施礼:“先生您看如何是好?”李白一愣,接着便开怀大笑,说:“住持给李白的美酒少了一点,李白给住持的字便少了一点。”住持赶紧差人备上两坛昨日喝过的蓟州酒,笔墨也随之奉上。但见李白抱坛狂饮,一边喝一边叫好,直至脸红微醉时,抓起毛笔,蘸满浓墨,眼望大匾,急趋两步,一个举火烧天,笔脱手而出,只见笔尖不偏不斜,正好点在“之”字头上,众人先是一惊,接着便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李白飞笔点“之”字,遂被后人传为千古佳话。
然而,这怎么可能...(呵呵呵)据梁思成说“颇似唐人笔法,阁字之下署‘太白’二字,其为后代所加无疑。朱桂辛先生则疑为李东阳书,而后人误为太白也”。我略通书法,观其字体为典型的晚期颜体,而李白52岁时,颜真卿尚在壮年。所以此匾是明清某位仁兄附庸风雅之作的可能性更大,反正不是李白的就是了。(梁先生还精通书法么!!!)

形体高大的观音像,矗立在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向上穿过二、三层平台,直入顶层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观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亲近如在人间。为显示观音法力高强,塑造者在观音头顶上又塑出十个小观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观音”之称。观音的两侧侍立着两尊菩萨,面目丰润,姿态优美,和唐代仕女画一脉相承。



脊刹不完整。据图中形制,此刹当为明清时所施。相传每届除夕夜午之后,盘山舍利塔神灯,下降蓟城,先独乐而后诸刹。“神灯降临则庭中光芒射出,照耀全城”,称为“独乐晨灯”,是“蓟州八景”之一。戗兽也是一种罕有的形式,似一仙人骑于摩羯鱼上,辽国与元朝,都喜欢在瓦作上搞点小动作,都快成防伪标识了。。。
观音阁疑问一:唐构改建说
观音阁斗拱用材硕大,形式有多种,第一层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四抄,一、三跳偷心,二、四跳计心,第三跳华栱为殿内梁头伸出,补间隐刻斗拱;平座柱头为三跳华栱,补间两跳华栱;上层柱头七铺作双抄双昂,同样是一、三跳偷心,二、四跳计心,第二跳华栱为殿内乳栿头伸出,补间铺作出两跳华栱,通过直枓立于阑额上,上层的斗拱结构与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完全相同。转角铺作第一、二跳出斜栱。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是现存辽代建筑中仅有的两座外檐不用普拍方的,其结构时代特征或许更早些。
上述内容中有三个要点,总结下来就会形成这样一个面貌:
1.观音阁的历史,或者说是独乐寺的寺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院内唐柏为一例,另有资料表明其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
2.观音阁上层的斗拱结构与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完全相同。观音阁的上层斗拱结构由上下两条梁和昂共同组成,下面一条梁头作为昂的最前端支点,上面一条梁压住昂尾,两条梁与当中斜置的昂共同组成一个杠杆结构。下图给出的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外檐斗拱。
3.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是现存辽代建筑中仅有的两座外檐不用普拍方的,其结构时代特征或许更早些。不用普拍枋,这是目前我国现存唐构的做法,即便不是唐代的通行做法,但也是非常古久的了。
这三点加在一起,便会得出如此的推论:观音阁始建于唐代,之后于辽代重建。


but。。。这真的可能吗?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是唐代晚期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二者之间相隔仅百三十年,在技术上有传承的可能,通观今天的八大辽构,每一个都比宋构更有“唐风”,再加之至今尚未有可靠的资料和考古发现,所以我谨慎的认为今天的观音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辽构,只不过是辽国技术较为闭塞,传承下来许多唐代做法而已。
观音阁疑问二:补间铺作下有无蜀柱
梁思成1932年的考察照片上可以看出,观音阁上层补间铺作下是没有蜀柱的。在梁先生之前考察独乐寺的日本学者关野贞所拍照片上更加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照片上没有显示蜀柱的存在,但是我们知道古建筑在历朝历代都会有一定的改变,那么观音阁的蜀柱会不会在后面的朝代里被取消或掩盖了呢?
很有可能。梁思成先生就抱定这种想法,在其为观音阁所绘制的正立面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蜀柱的存在。

补间铺作实际上不是集中力受力的,补间铺作是线荷载传到拱眼壁,拱眼壁传到阑额,阑额再把力传到柱子。结构上说有无补间铺作底下的蜀柱都可以,所以不用补间铺作和蜀柱的建筑形象在各个早期石窟里也是非常常见。存世建筑里,有补间铺作而无蜀柱的也不是太罕见,比如张家口宣化张匡正辽墓,山西高平开化寺。


建于五代的镇国寺万佛殿如果只看彩画与斗子的关系也似乎是有斗子没蜀柱。不过彩画应该也不是当时的了,所以也不能否认曾经有蜀柱。


所以我的私见就是,许多今天没有明显蜀柱痕迹的高古建筑在以前都是有蜀柱的,只不过在后期被人为地抹掉或抹平施以彩绘,因而不见踪影。最后看两张同为八大辽构的开善寺大殿的照片,注意其补间铺作下若隐若现的蜀柱,就以此作为此篇文章的余音吧......


另up主按:此行最大幸事就是能亲眼得见高古建筑,更何况是八大辽构之一,私下学习营造多时,终于有机会与书本所见一一对照,愈发感叹营造之学问深奥及前辈学人的筚路蓝缕之功。然观音阁内不许以设备拍照,更不许登楼,如有举动便有专人高声喝止。我很能理解有关部门的初衷——保护文物,但是如此的一刀切式的管理与某省野蛮的殡葬改革有何区别!今天这个社会里绝大部分人是明白一些拍摄习惯对于文物的损害且能自我约束的,更何况今日是网络传播的时代,若有更多人将观音阁内部的壮观景象发于网络,岂不是更利于文化的传播?于景区私利亦是扬名之举。现今许多景区的野蛮管理已近乎乱象,看似是为文物着想,实则是擅用职权的表现,颇值得各位有识之士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