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任天堂时代2:帝国初现

2019-10-01 23:32 作者:md2  | 我要投稿

雅达利崩溃发生在1982年底,到FC发售前夕,美国游戏市场的惨状已经传遍了日本。山内溥准确地认识到,ATARI 2600的崩溃是因为给它做游戏的第三方公司都不受雅达利公司控制,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了“公地悲剧”,玩家买到的游戏大多是骗钱的垃圾,干脆放弃了游戏机这个平台。因此,山内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FC的所有游戏都由任天堂自己独立开发,其他公司胆敢往FC平台上做游戏,就律师函伺候。

山内溥执掌任天堂时,始终坚持“软件决定硬件胜负”,所以在FC发售第一年发售的9个游戏都有超高的质量。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些游戏都是只能在64合一盗版卡里凑数用的低K小游戏,但在1983年,这些游戏的水平绝对称得上“显卡危机”。实际上,1983年底发售的《棒球》真的因为超过了主机的极限而导致FC过热死机,任天堂不得不召回所有已销售的FC,为显卡加装散热片。

FC发售后不到一年就突破了100万销量,硬件的热销带来了利润,也带来了压力,玩家呼吁更多的游戏,当初任天堂的计划是每个月都发售1个新游戏,现在看来远远不够,而这已经是任天堂开发能力的极限了。恰好在这时,HUDSON公司和NAMCO公司找上门来,希望作为第三方在FC平台上发行游戏。

HUDSON在日本电脑游戏界以技术先进闻名,虽然在1970年代末一度因经营不善限于困境,但是很快就借助与游戏杂志的合作成功翻身,到1983年时已经是日本数得着的电脑游戏公司了。1983年圣诞节,工藤兄弟目睹了FC的热卖盛况,感觉这个平台将来会大有前途,于是前往京都游说。顺便一提,软银最初的崛起,就是因为工藤兄弟同意让软银成为HUDSON游戏的指定经销商,孙正义后来一直说,没有工藤兄弟,就没有软银的今天。

至于NAMCO,彼时在游戏业的地位远在任天堂之上,不仅技术领先,游戏制作实力强,而且富有创造力,《铁板阵》,《龙之塔》,《吃豆》都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级的名作。原本NAMCO的人对家用机很有看法,毕竟当时街机还是游戏业绝对的中心,家用机相当于今天的手机,非常不受核心玩家待见。但是公司内的年轻员工对FC有兴趣,试着移植了街机的《小蜜蜂》,觉得效果不错,就跟公司商量,联系任天堂正式发行。

前面说山内信不过第三方,但那指的是野鸡公司,不是业界大佬。完全不需要担心大佬的游戏会砸了FC主机的牌子,不如说,应该反过来担心第三方给FC做的游戏太牛逼了,任天堂自家游戏以后要怎么混的问题。或许,宫本茂后来做出《超级马里奥1》,就是被第三方的高水平移植游戏激起了竞争心。至于第三方给平台商的分成,咱们哥俩什么关系啊,谈钱就俗了,你看着给,有一百两百意思意思就行了。

HUDSON和NAMCO给FC移植的头几个游戏,销量随随便便就能过百万,要知道HUDSON之前混的电脑游戏圈,1万销量就能上杂志头条了,两家随即陷入了“楼也盖了,奖金也发了,员工包机去海外旅游太频繁,没人干活”这种幸福的烦恼中。

看到HUDSON和NAMCO赚了大钱,其他街机大厂一改性冷淡的姿态,争先恐后加入FC平台。算上第二批加入的TAITO、CAPCOM 、KONAMI 、JALEC,一共是六家公司,业界称之为六大流氓。六大流氓的加盟契约很简单,除了游戏做好后要经任天堂评审才能上市外,对游戏的制作、卡带制造、销售都不做限制,每卖一个游戏要给任天堂一点分成(一般是200日元),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权利金。

街机巨头们加入FC后,将自家的街机热门作品一股脑都移植上来,捞起钱来不要命,这些游戏反过来进一步将FC销量推上高峰。看上去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但俗话说的好,共患难易,同享福难。看到六大流氓一个个富得流油,任天堂理所当然的认为羊毛剪的太轻了,之前的合约动不了,就算了,但是后续加入的第三方厂商就没这么轻松了。

任天堂从1985年以后修改了第三方合作条款,相比早期的合作条款,增加了好几项内容.一是每个厂商每年能够在FC上发售的游戏数量有限制,根据厂商规模大小定在1~6个不等。二是不允许厂家自己制造游戏卡,必须统一由任天堂制造,而且制造费要在下订单前几个月全额交给任天堂。三是游戏的订货、流通、批发都由任天堂控制的批发组织初心会负责,等于让任天堂控制了渠道。

第二条在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当时游戏的开发成本远低于制造卡带的费用,一般都是先把游戏做出来,上市销售后用收入支付卡带制造费,如果预付全款,等于把发行游戏的资金需求提高了几倍甚至几十倍。这其实就是山内溥的真正目的,压力大了,游戏公司才会认真对待每一款游戏,但是这个做法极大的增加了游戏公司的现金流负担,也降低了利润。

与六大流氓每卖一个游戏交固定的分成不同,其他第三方的权利金原本不是一笔独立的钱。任天堂自己没有半导体工厂,他是拿了游戏公司的订单向半导体公司发包,实际的制造费是多少只有任天堂自己知道。按照当时一般ROM烧录的价格推算,每个游戏卡上任天堂要多收700至800日元,这笔钱就相当于权利金。有人计算过当时的销售收入分配,每卖掉一个游戏卡,游戏公司能得到600日元,而任天堂最多能得到800日元,任天堂的收益只与卡带制造数有关,而游戏公司的收入要看实际能卖掉多少盘卡带,等于把风险全转嫁给游戏公司。而且制造费提前几个月交给任天堂,任天堂光是把这笔钱放贷或者存银行吃利息就能赚大钱。任天堂自从开始做游戏机后,无论处境多艰难都不缺现金,也从来不向银行贷款,奥妙就在这里。

大概是嫌事情还不够乱,任天堂在1985年又搞出了更大的妖蛾子,那就是FC磁碟机,简称FD 。FD是FC的配件,以软盘为媒体,解决了早期游戏卡容量低价格高的问题,而且软盘可以重复擦写,进一步降低了玩家的游戏成本(FD软盘2500日元一张,写入一个游戏只要500日元)。既然没有了制造环节,那之前预付费的各种弊端也就没有了。实际上任天堂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们当时已经开始与NTT合作,在全日本推广调制解调器,利用预付款卡和银行账户,实现FD游戏的在线购买与下载,把STEAM的诞生提前30年。

今天看任天堂的规划,明显有“步子太大扯到蛋”的感觉,这事十有八九成不了。而真正置FD于死地的是任天堂搞出来的新版加盟条款——如果游戏公司在FD上发行游戏,任天堂将作为合作发行商自动获得一半的知识产权。这都不是雁过拔毛了,是雁过红烧了。而且由于FD游戏的低价,游戏公司每卖一次拷贝,收到的钱远少于卖一个卡带,根本无利可图。

为了强迫第三方加盟FD,任天堂放话出来,以后FC平台专攻软盘,卡带生产将在1985年底停止。但是山内这次打错算盘了,除了一贯左右逢源的KONAMI做了几个大作,其他大厂都是勉强做几个装装样子,全然没有当初加盟FC时的劲头——不让做卡带,老子回去做街机好了,你不是吹自己家游戏牛逼吗?你自己搞吧,爷不伺候了!

事情会发展到这一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任天堂与第三方对现实的认知相差太远。任天堂认为自己付出辛劳才让FC平台成功,给了第三方赚钱的机会;第三方们则认为FC是靠着第三方的支持才有今日的成功,任天堂要时刻怀抱一颗感恩的心。一个意淫自己是幕府将军,另一边觉得自己是衣食父母,完全是鸡同鸭讲,双方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越积越深。

尽管FD上有划时代的ARPG《塞尔达传说》,但缺乏第三方游戏支持的硬件终究不可能成功。1986年后,FC的卡带突破了容量限制,半导体生产也不再成为问题,FD彻底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发售第3年,FD陷入停滞,黯然退场。而任天堂体制也就暂时固定在1985年的模式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FD发售后不久,一个年轻人拿着索尼公司新技术的资料来到了京都任天堂总部,他的名字是——久多良木健。



任天堂时代2:帝国初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