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泽征尔共度的午后音乐时光
第一次知道小泽征尔是在这本书里,所谓的世界三大指挥我只认得也只喜欢卡拉扬,而对于古典乐来说,我也只听过德沃夏克、巴赫、瓦格纳的一些作品,此外也只涉猎了一些歌剧,总的来说,我只是对相对于流行乐来说的古典乐具有兴趣而并不了解。正因这样的感兴趣和不了解,才会去寻找关于音乐特别是古典乐的媒体/媒介,这本书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因是村上春树而被选择阅读,另外也体现了一种无奈,谈论音乐是一件很小众的事,优秀的音乐评论或批评更是少之又少。
音乐是通过物理的震动而传递到人的脑中,但其带来的体验却不是单一维度,而是类似于结合了化学、生物、物理的饮食体验,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古典乐是一场精美的筵席,每一部分鲜明且精细,需要细嚼慢咽、细细品味;歌剧是妙趣横生的主题美食,在高度谐调下产生无尽的变奏;流行乐则是一顿家庭正餐,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音乐需求,也能强化人们之间的链接;摇滚乐可能是五花八门的零食,味道丰富多彩而直击内心,一旦喜欢就停不下来而且对其他音乐带来的乐趣也会下降;而被冠以神曲之名的,便是黑暗料理;至于现在基于移动媒介的短视频配乐,就是垃圾食品,这些往往截取音乐中最“精华”的部分反复使用,这样反复的强刺激是破坏音乐体验和审美意趣的。
回归该书的内容,春上和小泽其实谈论的古典乐并不多,更多是背后的独特的趣事,这样让整本书变得妙趣横生,很轻松就能看完,而不是在研读一本音乐论文。由此来说,音乐和访谈只是这本非虚构小说的形式,内容还是对生活日常的描写,不过这些细致的体验不是由作者的笔来叙述的,而是借由被访谈者的口述材料所叙述。这样的叙述方式正是这本小说的独特之处,一本文学著作的生产是否可以只以一个创意为基点呢,文学之所以被称为文学,其写作出来后能能量密度是相当于甚至超过研究调查的,否则只是对其他文字的借用和堆砌。当然,消费社会也使得阅读作为消遣的需求被更多地制造出来,华丽的辞藻、爽文的情节、狗血的套路被批量地制造出来,甚至可以通过AI而更讯速地、定制化地大规模制造。人人都有阅读的需求,这是内在于求知欲的,阅读需求可以被很简单地满足,例如无意间看到任何文字或是无聊时阅读说明书,这样的需求和这样的欲望不应只在基本层面,在其之上还有使其具有意义的、充满魅力的真善美的层次,这时便不应停留在阅读,而是要读好书,起码是公认的好书,要切实地、具身地、辩证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