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赫嫌弃钢琴可不是守旧,而是“它”实在太超前!

2022-12-13 12:02 作者:周雨思-音乐审美养成  | 我要投稿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Yusi音乐审美养成

未经允许严禁任何形式转载 


今天的内容开始之前,我们先来看两张图。

这是什么?城堡?

图片

还是某种装置艺术?

图片

哈哈,显然都不是。

而资深的音乐爱好者想必已经看出来了,这是当今最为复杂、高贵且价格不菲的乐器——管风琴。

巴洛克时代,它曾令巴赫爱不释手;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曾感叹它是永远的“乐器之王”;如今,它被世界顶级电影导演热切地喜爱着,屡次运用到自己的电影配乐中。

如果说近些年仙气飘飘的竖琴因为行云流水般的美妙音色和极富艺术气质的外型,成为很多人心目中顶级的贵族乐器;那么管风琴则凭借复杂的构造、恢弘的体积、丰富的音色、震撼的音响效果更具王者之势,真正做到了“睥睨群雄”,拥有当之无愧的王者地位。

为什么管风琴外型如此宏伟?如今的管风琴长什么样?又为什么没有被钢琴所取代?

今天的#乐器发明与衍化系列#,我们就来走进历史悠久又神秘莫测的管风琴。


管风琴的诞生与起源


作为键盘乐器,管风琴的诞生要比钢琴早近两千年。很多人都知道管风琴是教堂中的“宠儿”。

但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宗教乐器”诞生于世俗民间。

不同于钢琴,管风琴是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音响,和手风琴、口琴等同属于气鸣式键盘乐器。

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距今2200多年前,古希腊工程师科特西比乌斯发明了水压式管风琴,这也是历史记载中较早的管风琴。

水压式管风琴由水力风箱、音管与操纵杆组成。水力风箱因为水压的变化产生气体,并把产生的气体存放在储气箱中,一排音管按大小依次放置在储气箱的开孔上,演奏者通过操作木杆控制活塞将气体移动到音管中,并振动空气柱产生音响。

100多年后,风箱式管风琴诞生,并逐渐代替了水压式管风琴。

这个时期,想要进行管风琴演奏,除了需要专业的演奏家外,还要有专门的人去鼓风。

而为了演奏出更大的声响、更丰富的音色,管风琴中的音管、音栓数量逐渐增加,整体结构越来越复杂,体积也越来越庞大(音管往往占体积的主要部分)。当时演奏大规模的管风琴时,甚至需要几十人同时去鼓风。


图片

在此期间,管风琴一直被用在世俗社会,通常由奴隶或战俘来做苦力进行鼓风,而听众大多数是贵族阶级。

公元9世纪,管风琴因为可以发出洪亮的声响开始被安置在教堂中,据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巨大的音响吸引并号召人们走进教堂做礼拜。

公元950年,英国温切斯特大教堂里建造了一座当时欧洲最大的管风琴,这座管风琴有400根音管,26个风箱,演奏时需要70人来鼓风,声音可以响遍全城。

而时间到了13世纪,管风琴又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化与改善,演奏时的操作木杆被换成了更直观方便的手键盘;100多年后,脚键盘也陆续开始出现,可以演奏模仿更多丰富的音响。


进入教堂,成就巴洛克黄金时代


管风琴后来的辉煌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2世纪,管风琴正式成为教堂中的伴奏乐器,在宗教礼拜仪式中起着标志性作用;与此同时,其恢弘的形制也与宗教建筑相融合,逐渐成为欧洲教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

而借助教堂建筑的混响,也可以使管风琴的声音传递得更远,令身在其中的信徒们感受到被声音围绕包裹的震撼,这也在无形中,为管风琴附加了一层“神性”。

教会音乐的繁荣和人们对更丰富音色的追求,进一步推动了管风琴的制造工艺。巴洛克时期,管风琴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管风琴不管在外部形态还是内部构造上已然发展得相对完善,大部分管风琴已经具备一层脚键盘和多层手键盘,并包含有主音栓、混合音栓等多种音栓以及上千支音管,音色更丰富,演奏时能清楚地表现多声部旋律线条,不仅适合演奏主调音乐,也适合演奏复调音乐。

图片

巴洛克时期教堂中带有华丽装饰的管风琴彼时的音乐大师巴赫,并非以作曲家的身份为人所知——他当时更令人瞩目的身份,是管风琴演奏家。

巴赫十八岁步入社会工作时,第一份职业就是一名独立操作的管风琴手,几年之后,他甚至作为一个管风琴制作方面的专家而小有名气。

巴赫为管风琴创作的作品包括《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三重奏鸣曲》《G小调幻想曲与赋格》等在内,更是流传几百年而不衰,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

当然,除了巴赫之外,亨德尔、帕赫贝尔等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都曾创作了不少管风琴作品,这些作品为管风琴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更有意思的是,巴洛克时期,由于管风琴的巨大影响力,还出现了很多形态不同的便携式管风琴。人们可以方便地将这些大大小小的乐器移动到任何场所,演奏美妙的乐曲(当然,演奏效果与大型管风琴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图片
画作中右边天使手拿的就是便携式管风琴


钢琴诞生后,管风琴为何没被淘汰?


说到这里,可能也会有小伙伴疑惑了:

同样作为键盘乐器,小键琴、大键琴(羽管键琴)都已经被新兴的钢琴淘汰,移动困难、耗费人力巨大的管风琴为何始终无法被替代?

管风琴与宗教联系这么密切,又是如何在世俗民间流传起来的?

这就要从管风琴的进一步进化说起了。

在之前的科普中,我们曾提到,大键琴和小键琴都无法演奏出强弱音,因此,每一个键只能按照既定音量发声,在音乐的表达上非常有局限。钢琴之所以能取代这些古键盘乐器,正是因为有了音量强弱的变化。

但管风琴在钢琴诞生之前的16-17世纪,就掌握了控制音量的方法——通过控制闸门的踏板,可以让管风琴的音量逐步发生变化(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巴赫一开始看不上钢琴吧)。

图片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更是进一步帮助管风琴巩固了自己的王者地位。

电力出现后,电气装置开始出现在管风琴构造中,电动鼓风机代替人力鼓风使得管风琴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在交响乐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人们对乐器的音响色彩有了更高的追求,管风琴不论在形制还是音响效果上,都更加趋向饱和、丰满。

19世纪40年代,可以模拟各种乐器的交响化管风琴被发明出来,甚至还能模拟大鼓、铃、定音鼓等打击乐器的音色,一台管风琴就可以媲美一个完整的交响乐队。

这样具有强大表现力的管风琴自然吸引了许多作曲家,比如圣桑、李斯特、舒曼等都曾将浪漫主义风格和交响曲融入到管风琴中,创作了大量华丽的管风琴作品。在这批作曲家的影响下,管风琴重新在世俗音乐中流行起来,走出教堂,走进了音乐会现场。


管风琴,最接近宇宙的声音


诞生两千多年,盛行于几个世纪以前,那么,今天的管风琴音乐过时了吗?

如果大家喜欢看科幻电影,大概会立马否认这个观点。

管风琴作为一种古老而精妙的乐器,既能演奏出辉煌的音响,也能奏出细腻如低语的音色,这与苍茫浩瀚又寂寞无声的宇宙有着不谋而合的气质;同时,因为与宗教密切的关系,它被赋予的神性也与宇宙的神秘与未知遥相呼应。

因此,管风琴的音色被称为“最接近宇宙的声音”,经常被用在科幻题材特别是太空题材的电影中。

之前Yusi曾为大家详细分析过《星际穿越》中的电影配乐,其中管风琴的出现对于表现太空的恢弘与神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现代管风琴的造价依然非常昂贵,几乎都在千万以上。对于普通人来说,想买一台在家里演奏、聆听几乎是不可能的。

国内很多大型音乐厅比如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杭州大剧院音乐厅、广州星海音乐厅等都配有管风琴,大家可以找机会亲临现场去感受一下。

图片

现代管风琴演奏台至于演奏,则完全可以购买一台管风琴平替——电子管风琴来进行学习。

电子管风琴省略了音管等装置和部分音栓,留下了键盘部分,尽可能保留管风琴特色的同时,也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放在家里非常方便。

我国很多音乐学院都有设置电子管风琴专业,早在1993年,沈阳音乐学院就开设了电子琴专业,方向为电子管风琴(双排键电子琴),包括清华大学在内,也招收电子管风琴特长生。

大家熟悉的“玖月奇迹”组合中的王小玮就是一名出色的电子管风琴演奏家。

图片


好啦,本期关于管风琴的科普就到这里啦!愿大家的生活中都可以有像管风琴一样丰富而绚烂的色彩~

巴赫嫌弃钢琴可不是守旧,而是“它”实在太超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