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之精髓三十六计新第二围魏救赵
这是三十六计第二计策!
那么看看名字就知道:
这个计策是有历史出处的,当时魏国围死了赵国,赵国向齐国求助,期货按理来说应该赶紧去救赵国,齐国的孙膑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策:攻打魏国都城!结果,魏国军队必须撤回保护国都!所以说魏国当时是赶紧回军,然后桂陵之战魏国大败!
那么这个计策的核心就是:我从你后面进攻,你撤也得撤,不撤也得撤!就是说逼迫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走,从对方的软弱之处下手,前后夹击怕过谁。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的还有:1逆向思维如何运用。如果说我们正向的进行防御有一些困难,那我们为什么不变防守为战略性进攻?那么不就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吗?
如果说直接处理问题不行,不妨我们从另一方面思考问题。这一点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2正确选择攻击对象。如果说对方主力都在一边,我们再去碰,不是多费功夫了吗?挑对方的薄弱地方击之!这样子可以花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何乐不为?总不能大军集结在那儿,你就打那儿吧。
3。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只是让他撤兵,而不是把对方军队打趴下!不要浪费!很多古代将领会把一个救援变成攻击?在作战的时候一定要分清自己的目的,不要为了一些无谓的利益而牺牲过大的代价。
那么破解这个计策,要注意下面几点。
1。你要时刻警惕未知的风险,军队距离不能过长,那样子就算人家围魏救赵,你也好会和,不至于措手不及。也就是说你要给自己想好退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一意孤行。
2。精确选择。你如果说一天就能把目前这座城打下,有时间撤回,为什么要匆匆忙忙。(当然,守不住只能回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不能有软骨!各个地方的力量分布不能出现严重不均衡,导致对方有机可乘!如果说当时庞涓在国都有精兵,孙膑用这个计策也就没有用了!也就是说在使用这个战术的同时,要冷静分析当时的局势。孙膑的成功不在于他选择了都城,而在于他选择了对方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进攻。这一点我们大家是要分得清的。如果按照后来的那种模式,都城的御林军是非常勇猛的,比如说后来的周亚夫,虽然这个例子并不完全一样,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得出相似点,当时。汉朝几个诸侯王同时进攻一个效忠汉朝的诸侯,周亚夫并没有把自己的兵马派去救援,而是直捣黄巢。无论什么时候,战术是次要的,战略思想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