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开始的上海河流历史简介

在明代初期,黄浦塘逐渐发展成为黄浦江,并取代吴淞江成为上海独一无二的干流。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太湖流域遭受了严重的水灾,明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奉命前往江南治水。经过实地调查后,夏元吉决定采用“濬江通海,引流直接黄浦”的治水方案:他疏浚吴淞江,并开掘了范家浜(即现在的上海外滩至复兴岛一带),将其与大黄浦相连,再通过南跄浦口与淀山湖水相连,实现了太湖水系向东北方向入海的通道。
在范家浜开浚之前,太湖水系和嘉湖水系都会汇入泖湖,然后进入吴淞江。但自从范家浜开通后,“水势遂不再东注淞江,而是全部倒流入浦口,黄浦江的水势也因此比吴淞江大了数倍。”到了明代前期,黄浦塘已经转变为黄浦江,并取代吴淞江成为太湖流域泄洪的主要河道,实现了“以浦代淞”的历史性转变,而吴淞江则逐渐退变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
这一历史性转变对于上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黄浦江作为一条宽广而深远的水道,为上海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和贸易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浦江沿岸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移民。这也为后来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奠定了基础。
万历五年(1577年),林应训开浚吴江县长桥南北两滩,浚中段自昆山漫水港至嘉定徐公浦(今黄渡西),又建千墩浦、夏驾口两闸。下游新河宽仅15丈,渲泻太湖之水已相当有限。清以后吴淞江疏浚频繁。康熙十一年(1672年),浚河自嘉定之徐公浦至黄浦口,次年,建闸于宋家桥(二十九年废坏)。雍正十三年(1735年),复建闸于上海金家湾(今大统路桥附近,道光初废)。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浚黄渡至万安渡。道光七年(1827年),浚井亭渡至曹家渡。同治二年(1863年),用机器挖泥,浚曹家渡淤浅。十年,浚黄渡至新闸西江段。光绪十六年(1890年),浚四江口(大盈浦口附近)迤东之横娄口起至新闸大五庙止,形成今之吴淞江。今河道东西窄,中间(江苏省吴县东坊至陆直)较宽,至外白渡桥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上海市境内53.1公里,最宽为600~700米,市区段最狭40~50米,曲折多湾,从北新泾至外白渡桥有急弯9处,曲率半径仅40~150米,河底宽度15~20米。
因此,黄浦江的形成和取代吴淞江的历史性转变,不仅是自然地理演变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和努力的结晶。它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成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象征。